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十四節(jié)氣中,大約沒有哪個比“谷雨”有著具神話色彩的起源傳說了。

據《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眰}頡創(chuàng)造漢字之舉驚動了天地,以至于出現(xiàn)了天降粟谷如雨下的奇觀,后人遂將這一天定為“谷雨節(jié)”,用以紀念倉頡這位“文字始祖”。民間所謂的“清明祭黃帝,谷雨祭倉頡”之習俗,正淵源于此。

在倉頡的家鄉(xiāng)陜西省白水縣,至今仍然有在谷雨時節(jié)舉行傳統(tǒng)廟會祭祀倉頡的習俗。在倉頡廟的西門,有一聯(lián)曰:“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边@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便源于《淮南子》中的典故。

其實“雨粟當年感天帝”七個字,多多少少有些誤會。高誘為《淮南子》作注云:“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边@句注解大意是,老天知道倉頡造字會導致人心虛偽,人們會因爾虞我詐而餓肚子,于是下了一場谷子雨;而鬼在夜里哭泣當然也不是出于感動,而是文字的出現(xiàn)使鬼無法隱遁身形而陷入驚懼。后人陰差陽錯地將谷雨定為倉頡紀念日,倘若天帝有知,真不知道要做何感想了。

《淮南子》中的奇詭傳說固然不足為憑,但文字與谷雨之間,卻隱隱有一絲難以言喻的呼應。文字的出現(xiàn),使人類終于從渺無蹤影的神話時代過渡到文化昌盛的信史時代;而谷雨的到來,則讓人們從蟄伏隱忍的春天步入百卉千葩的夏季。如果說,人類最初的文字必然鐫刻著文明進階時的年輪,那谷雨這一節(jié)氣,自然也會濃縮著季節(jié)更迭時的紋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谷得雨而生,花竟則立夏

“天雨粟,鬼夜哭”的神話無法引以為據,“谷雨”二字的正解自然還要到人間尋求?!豆茏印に臅r》云:“時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彼^“谷雨”,當取“雨生百谷”之意。元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載:“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眳浅卧诖颂岬健坝辍碑斈钊ヂ暎鲃釉~使用,側重于降雨這一動作——其實不妨將雨視為兼類詞,既指下雨的過程,也能指雨本身,由此,明人王象晉所著《群芳譜》中“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一句,也便熨帖起來。

在傳統(tǒng)社會,雨是影響農業(yè)生產最重要的自然現(xiàn)象之一。為此,自秦漢時代起,中國便確立了嚴密的雨澤奏報制度,以預測和核實從各地收集到的生產和糧價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將氣候稱為“雨候”也不為過。不同農時人們對雨有著不同的感情,順時應勢的雨是好雨、喜雨,遁天妄行的雨就成了淫雨、孽雨。所謂“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谷雨時節(jié),降雨量明顯增多,這對谷物的生長極為有利。因此,“谷雨”之“雨”,正是知時節(jié)的好雨。

“谷雨”之名充滿吉祥寓意,谷雨的三候也飽含著生命力。

谷雨第一候是“萍始生”。萍即浮萍,這種飄浮植物因流水而四處流蕩,聚散不定,由此衍生出“萍水相逢”這一成語——而萍與水的相逢,便發(fā)生在谷雨。不過,若將萍視為植物的代言人,那谷雨時節(jié)便出現(xiàn)了另一場更為繽紛的相逢:花信風。

徐鍇《歲時記·春日》有言:“三月花開,名‘花信風’?!彼^“花信風”,最初便特指農歷三月百花盛開時的風信;北宋后,花信風擴展到春季六氣十八候,以梅花為首、以楝花為尾;及至明初,花信風已經涵蓋了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氣二十四候。無論哪一個版本,花信風的終點沒有變,那便是谷雨時節(jié)依次盛開的牡丹、酴醿和楝花。

谷雨的三朵花,都暗含著暮春的傷感。

牡丹高貴莊重,谷雨后三天正當怒放之時,民諺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說,牡丹也因此有了“谷雨花”的雅稱。不過,任其如何雍容華貴,到了辛棄疾筆下,終究還是成了“只恐牡丹留不住,與春約束分明”的喟嘆。

酴醿的花語是末路之美,象征了分離和悲傷,蘇軾詩云:“荼靡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薄都t樓夢》也曾借荼靡的花名簽“韶華勝極”預示著賈府的衰敗。

楝花名氣最小,不過別有一番纏綿之意,清少納言在《枕草子》中說:“樹木的樣子雖然難看,楝樹的花卻是很有意思的。像是枯槁了的花似的,開著很別致的花?!眰€中滋味,大約非局中人不能理解吧。

生在谷雨時節(jié),三朵花的命運注定要沾染上別離之情。正如明人王逵《蠡海集·氣候類》所言:“花竟則立夏矣?!惫扔曛?,花信風就此終結,再往后便是夏日的“綠陰芳草長亭”。

谷雨第二、三候都與鳥有關。第二候是“鳴鳩拂其羽”,“鳩”即布谷,其叫聲近似于“布谷”,在古人眼中,這是在提醒人們及時播種谷子,莫耽誤農時。谷雨第三候,是“戴勝降于?!薄!按鲃佟庇址Q“雞冠鳥”,鳴叫里羽冠起伏,因與女子戴在頭上的飾品“春勝”相似而得名。戴勝不去別處,卻偏偏降落在桑樹上,道理和布谷催耕一樣,是在勉勵人們采桑養(yǎng)蠶了。

在古人眼中,鳥本是時節(jié)之官,據《左傳·昭公十七年》所載,古代掌管四時八節(jié)的官職均以鳥為名,谷雨三候中有兩候為鳥倒也不稀奇。非但谷雨如此,七十二候中涉及鳥的有二十一個,縱跨十三個節(jié)氣,貫穿春夏秋冬,只是像谷雨的布谷和戴勝一般連續(xù)急著勸課農桑的,倒是絕無僅有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種棉禁蝎,百魚近岸

所謂“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時節(jié)寒潮日漸退去,氣候日漸溫暖,一年當中的第一場大雨,往往便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此時正值夏始春余,恰恰又是初插秧苗和新種作物極需雨水滋潤的時期,因此降下的雨水尤其為人所喜。

俗語有云:“雨生百谷,時雨將至?!?這里的“時雨”,指得不是忽降忽止的急雨,而是應時而至的及時雨?!端疂G傳》中的宋江因樂善好施被江湖人稱為“及時雨”,須知宋江不常有,谷雨之雨卻是年年如期而至,由此看來,谷雨那是比宋江還要暖人心脾的存在了。

關于谷雨期間春忙的諺語不少,比如“谷雨前,好種棉”“谷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清明谷雨緊相連,早稻地區(qū)種秧田”……在布谷和戴勝的催促下,人們手上的活計正式繁忙起來。畢竟是最初的播種,農人們堅持著屬于自己的樸素口彩。有些地方要吃發(fā)糕,寓意稻種芽壯根“發(fā)”;吃豆芽菜,寓意稻種下地有根有“芽”。在浙江衢州,人們還會在播種后將柳條插入秧田的進水口,直到拔秧時才拔去,意在“留”秧。

除了水稻與棉花種植,采桑育蠶也進入到了忙碌階段。不過與農田旁雞犬相聞的熱鬧不同,蠶農們卻進入了“家家閉戶,不相往來”的狀態(tài)。一來,蠶需要蠶娘時刻守護,養(yǎng)蠶人自然無暇串門;二來,蠶生來嬌貴,關閉蠶室也有利于防止傳染病害。在重要的蠶鄉(xiāng),谷雨期間甚至會為了養(yǎng)蠶大計推遲科考、斷案、捉盜等公事。嘉慶年間《余杭縣志》記載:“遇蠶月,鄰里水火不相借,至蠶熟繭成,始相問慰,點茶為樂?!边@一習俗,民間稱之為“關蠶門”。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谷雨給田間的農作物帶來了復蘇的希望,同時也給經過漫長蟄伏的毒蟲帶來了喘息之機。農諺有云:“谷雨三月半,蝎子有千萬。雄雞唱一遍,蝎子不見面?!薄靶垭u唱一遍,蝎子不見面”當然只是農人們的美好期望,而“谷雨三月半,蝎子有千萬”卻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得不面對的威脅。蟄伏的毒蟲除了蝎子,還有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等,這些高度危險的生物被合稱為“五毒”,是谷雨期間人們安穩(wěn)生活一道異常灰暗的陰影。

為了抑制蟲害,各地的農人也想盡了辦法。穿五毒衣、掛五毒符、吃五毒餅……據清人呂種玉《言鯖》記載,山東農人“于谷雨日畫五毒符,圖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狀,各畫一針刺,宣布家戶貼之,以禳蟲毒?!鄙轿鬓r人會在谷雨當日在墻上貼“谷雨禁蝎貼”,灶神位則貼上“谷雨雞”,再配以禁蝎咒語,咒語也淺顯易懂:“谷雨日,谷雨晨,茶三盞酒三巡,逆蝎千里化為塵?!卑不詹糠值貐^(qū)的農村還發(fā)展出了極具地方民俗色彩的谷雨畫,其中最著名的如《單雞銜蝎》《雙雞銜蝎》《雞報平安》……因為能克蝎子,雞始終是畫里的明星。

如果說附著于土地上的農人們在谷雨時節(jié)還算喜劇參半,那對于漂泊在海浪之上的漁民們來說,谷雨便是絕對的慶典。漁民們相信“魚鳥不失信”,每年一到谷雨,休息了一冬的漁民便開始整網出海打魚,一年的勞作也就正式開始了。

這當然不是巧合。谷雨時節(jié),春汛水暖,黃渤海一帶的魚蝦遵循著洄游規(guī)律從深海涌至海岸,渤海灣的淺灘遍布泥沼、海草豐美,恰又適合魚類繁殖,于是一到谷雨,近海便成了天然的魚倉,漁民們說“過了谷雨,百魚近岸”,就是這個道理。

如此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當然要配以隆重的祭祀活動。在山東半島的不少地方,如榮成、龍口等地,一直保留著祭海儀式,流程大同小異:年輕漁民在年長漁民的指導下抬著“豬頭三牲”,帶著香案紙燭,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地來趕到龍王廟向海龍王獻祭,在祈求新的一年魚蝦滿艙后宣布開海。

谷雨之后,魚汛期大約能持續(xù)一個月,這時節(jié)海里的魚群陸續(xù)登岸,岸上的魚市也熱鬧非凡。自此之后直到小滿,各類魚基本齊全,漁民所謂“小滿魚齊”一說,意思是過了小滿便沒什么大的魚群,可以漸漸歇網了。相對于一年四季,漁民們這段嘉年華時間并不算長,于是谷雨這個起點更顯得尤其重要。古早時年長的漁民們常教導年輕人“別拿谷雨當小滿”,言下之意,便是谷雨正是魚多時節(jié),可不能像小滿一樣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否則,便要錯過捕撈的好時節(jié)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茶煎谷雨春,詩寫梅花月

農人漁夫的谷雨被揮灑在土地和海洋上,文人墨客的谷雨則被渲染在茶與詩中。

江南多綠茶。各地依開采時間的不周分為春、夏、秋三茶,其中以春茶的品質和口感最好。春茶中的佳品,古人有“明前茶”和“雨前茶”之謂:前者是清明前采的茶,芽葉細嫩,色清香絕,一向被視為茶中上品;后者是清明至谷雨前采的茶,滋味鮮濃而耐泡,別具韻味。若再熬到立夏,茶葉便粗老到不堪入口,所謂“茶到立夏一夜粗”了。

不過,春茶是不是一過谷雨便神采俱損,倒是值得商討的問題。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說道:“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毕∪钡拿髑安璨⒉蛔阗F,在許次紓眼中,谷雨前后產的茶性情溫涼,有祛火、明目、除濕的功效,當屬真正的極品。許次紓的說法,在“谷雨谷雨,采茶對雨”這一民諺中也能得到印證。谷雨是采茶的好時節(jié),此時雨量充沛、溫度適宜,茶樹經過一季的休養(yǎng)生息,芽與葉均肥碩翠綠,正是收獲的時候。老道的茶農還要講究,說用谷雨這天上午采的新鮮茶葉制成的干茶,才是真正的谷雨茶,卻不知背后是還是儀式感在作祟了。

茶的芽與葉在不同的采摘時間節(jié)點上形態(tài)各異,古人對此極為講究。初長了一支單芽的,稱為“蓮心”;“蓮心”經過生長后抽出一片嫩葉,葉如旗、芽如槍,就喚作“旗槍”;若再抽出一片葉,兩片葉如鳥雀之喙,就成了“雀舌”;葉子再繼續(xù)長,芽所占的比重更小,就最終長成了“鷹爪”?!吧徯摹边^早,茶味太淡;“旗槍”“雀舌”口感舒適,鮮香怡人;“鷹爪”已是茶中下品,價值不大。清明、谷雨所產之茶多“旗槍”“雀舌”,自然廣受茶客們的青睞了。由此看來,清明谷雨本也沒必要分得太明白,清明茶與谷雨茶都是一年之中的佳品,又何必一定要拼出高下呢?古代文人喜歡在“陽春三月試新茶”,清明谷雨一并品茗,各有各的滋味。

茶在樹干上是葉與芽,一入文人口便又成了詩。如宋人黃庚在《對客》中所寫的那樣:“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自茶道興盛以來,但凡文人多嗜茶,對于茶中冠冕谷雨茶的偏愛之句,由唐至清,可謂信手拈來。

晚唐時期著名的詩僧、茶人齊己存世茶詩十三首,其中最出名的要數《謝中上人寄茶》,寫的便是谷雨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碧扑螘r期,茶客對沏茶所用之水的要求極高,好茶非要用特定地方的泉、井、江水不可,《謝中上人寄茶》中美如綠煙的谷雨茶,自然也要用落花泉水才般配。這種茶極為珍貴,哪怕是見多識廣的齊己也要冒著地方偏遠請友人遙寄,不然就只能再隔一年才能品嘗了。

宋代“梅妻鶴子”的林和靖,隱居西湖,結廬孤山,卻躲不開谷雨茶的誘惑。他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前兩聯(lián)寫道:“白云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靜試恰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彼未嬛枧c當代不同,是用茶粉點成的抹茶,林和靖面前的谷雨茶點成后如湖上積雪,令詩人不由自主回憶起剡中的友人,這一盞谷雨茶里隱藏了多少人間煙火,卻只有詩人自知了。

明代唐伯虎三笑點秋香的典故家喻戶曉,其實點秋香是假,點谷雨茶卻是真。唐寅有一卷行書七言律詩軸《谷雨》紙本流傳至今,詩寫得風流秀麗:“千金良夜萬金花,占盡東風有幾家。門里主人能好事,手中杯酒不須賒。碧紗籠罩層層翠,紫竹支持疊疊霞。新樂調成胡蝶曲,低檐將散蜜蜂衙。清明爭插西河柳,谷雨初來陽羨茶。二美四難俱備足,晨雞歡笑到昏鴉?!睘樘撇⑺瞥绲年柫w茶大有來頭:這種茶產于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而譽滿天下,有“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之稱。茶農炒成茶后以太湖旁顧渚山的金沙泉水沖泡,再盛在宜興紫砂壺中,怎一個“三絕”了得。

清代名列“揚州八怪”的鄭板橋以狂放不羈、藐視權貴著稱,六十歲時曾撰自壽聯(lián)一副,其中一句寫道“但得溫飽就好,稍有羨余更佳?!倍扔瓴?,無疑是鄭板橋“羨余”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的《谷雨》寫道:“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鼻迕饕堰^,臨近谷雨,怎么不能來盞香茗呢?縱然如鄭板橋這樣的怪人,詩不一定要寫梅花月,但是茶,還是要煎谷雨春,才不負年華。

歲月公平地行經世上的每一小方天地,而谷雨卻能在不同的角落投射下不同的紋理。若套用張岱《湖心亭看雪》中名句“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此時的人間風景便是:鳥與花與耕與漁與茶與詩,天地一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