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fā)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xiàn)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聊城臨清市永青實驗學校教師 李霞

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一書,掩卷沉思,久久回味。愈是心情激蕩,無法平靜了。

開始讀這本書覺得索然無味,理論性太強,實操性有點困難。讀完以后,我又利用閑暇時間摘抄了一些筆記。摘抄完以后,默默地翻看筆記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其中的大道理、大智慧給了我一種醍醐灌頂,幡然醒悟的暢快。

閱讀經典,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

從小就喜歡一些文學詩詞,也讀過一些小說、散文之類的書籍,但是一直都沒有系統(tǒng)地去整理這些書籍,使自己總有種“凌亂不堪”的感覺。通過讀《新教育》這本書,我知道了中國文化對于新教育的重要意義。新教育實驗通過開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強師”“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學校文化實驗,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理念滲透到學校建設的各個領域,讓學校環(huán)境、教育行為的細微處浸潤文化精神,凝練生命精華,令師生沐浴在道德、科學、數(shù)學、語言、歷史、藝術等人類文化的熠熠光輝里,耳濡目染,行以成之。

朱老師對新教育和中國文化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闡述了經典文化與中國教育的緊密聯(lián)系,以及對中國新教育的重要影響。朱老師概括得如此精辟,讓我特別佩服,我對于閱讀經典也有了意外的收獲。

1、閱讀要遵循方法技巧和系統(tǒng)性,不可盲亂閱讀,讀到最后連自己都是盲亂的了。在以后的閱讀中,我應該注意系統(tǒng)的閱讀。在讀書以前要想好自己讀什么類的書:教育類的書、文學類的書、傳記類的書、專業(yè)的書、心理學的書,想好門類,再專一地去讀書,盡量做到讀一類的書,就要有一類書的收獲。

2、做好筆記。對于自己想要讀懂的書,一定要及時做好筆記。自覺自己的思維遲鈍,有些高深的道理,自己是沒有辦法理解透徹的,所以,還是記錄下來,常常揣摩、比較,爭取做到正確地理解它,恰當?shù)厥褂盟?/p>

3、寫好總結感悟。通過不斷閱讀,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如果只是閱讀,沒有反思感悟,閱讀便缺少了一半的味道。如何加深書的濃香?那就是及時地總結感悟。這并不是一詠三嘆的意思,而只是將書中的內容進行提煉,尋其根源,探其要領,才知讀這本書的意義何在。至此,在我淺陋的認識中,才覺有了書的味道。

關注課堂,讓孩子在幸福中成長

新教育是為了讓老師和學生都擁有幸福而完整的生活,這是新教育的意義所在。因此,朱教授提出了要構筑理想課堂的教育行動。結合學校的發(fā)展愿景和自己的教學實際,我認為打造理想課堂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要精心課堂教學的設計。構筑理想課堂,我認為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否完美,是影響一節(jié)課是否有效的關鍵。完美的教學目標,完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完美的課堂生成,都應該在教師的預料之內。這就需要老師不僅要對教材、教學內容有全面的掌控,而且還要有豐富的閱歷和閱讀積累。

2、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創(chuàng)設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要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很多孩子都是因為喜歡這個老師才喜歡這門課的。讓學生喜歡自己,一味地和善,所取得的效果是不明顯的。所以,讓學生喜歡自己,老師應該至少有一種自己的看家本領。比如:老師對待學生的課堂行為,能夠賞罰分明,道理講得讓學生們心服口服,學生就會服你;老師講話幽默、有趣,能夠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還能夠把課堂控制得井然有序,學生就會喜歡你;老師講課技藝高超,能夠讓學生聽得懂,聽得會,讓學生學有所獲,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學生就會喜歡你。由此可見,老師的個人修養(yǎng)真的很重要。

3、學生學得知識時開心的微笑。一節(jié)課總得讓學生學有所獲,當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一項技能,他會特別高興,一下課就想演示給你看,這種高興有時候會持續(xù)好幾天。所以,課堂上讓學生學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兒。為了讓學生學會,就要試著把課堂還給學生。需要表達的時候,讓學生多說、多練;遇到拐彎兒問題的時候;盡量讓學生動手、動腦;遇到技能訓練的時候,要讓學生合作,大家一起玩起來。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時刻提醒自己注意,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4、老師對學生的表揚、激勵。于永正老師說:“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第二個名字叫‘激勵’?!闭n堂上要善用激勵。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各有差異,這時候,教師就要善用激勵的方法鼓勵學生,使學生勇于挑戰(zhàn),從而戰(zhàn)勝自己。記得有一次,一(1)班的錢國新小朋友被課堂上的小故事吸引了,在講故事的環(huán)節(jié),我能看到他一直都在躍躍欲試。我發(fā)現(xiàn)了他,用和善的眼神鼓勵他站起來講故事。同學們也感受到了我對他的期待,開始一起為他加油。他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開始講得還有些不流暢,我沒敢打斷他,繼續(xù)用眼神鼓勵了他,等待他繼續(xù)講下去,他終于講完了,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有時候孩子的成長只需要一次戰(zhàn)勝自我的機會,需要一次成功的體驗。在我們的激勵中,每一朵花都會努力地開放。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讓我們多一些關注,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幸福而完整地成長。這是新教育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推進每月一事

朱老師提出的教育十大行動之一——推進每月一事行動,在我看來,非常好。一年級《道德與法治》其實就是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課,如果把這些習慣一股腦地教給學生,而沒有后期的監(jiān)督養(yǎng)成教育,想讓學生真正養(yǎng)成這些習慣是很難。

朱老師提出了每月一事的做法,給了我很大啟發(fā),何不讓學生每周養(yǎng)成一個習慣呢?比如“愛整潔的習慣”。首先要制定好“愛整潔的習慣養(yǎng)成計劃”。其次,按計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最后檢驗習慣養(yǎng)成的成果,評選“整潔天使”。用這樣的方法,爭取做一事成一事,在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健康成長。

很喜歡朱永新老師的一句話:“對于卓越的追求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永遠沒有終點?!笔堑?,對教育的追求永遠在路上,此處是坑坑洼洼,邁過去可能就是陽光大道;此處是陰雨霏霏,翻過去可能就是春和景明。我們不會只是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有那么多的賢人智士,為我們開拓了疆土。我們只要努力奮斗,勇于學習,總會看到更加卓越的教育。更加卓越的自己。

行動,就有收獲。堅持,才有奇跡。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