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dāng)?shù)澜提t(yī)藥“坤卦”秘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坤為地。八卦中坤卦符號的產(chǎn)生,是古人觀望 大地,見大小石塊滾滾,于是把它畫了下來,最后就形成了這種三三符號,以代表坤卦。

坤卦在天時代表陰;在地理代表田;在人物代表母;在人事代表柔 順;在身體代表腹、脾、胃、肌肉;在時序代表辰時;在五味代表甘;在顏色代表黑色。從字面上來看,在醫(yī)學(xué)上坤卦應(yīng)與人體的腹、脾、 胃、肌肉方面的疾病有關(guān)。脾、胃在人體開竅于口,因此凡是治療口腔 疾病和脾胃疾病的藥方,皆歸于坤卦范疇。

方1:觀音救苦散

方藥來源于武當(dāng)山道教珍藏的《武當(dāng)秘方》手抄本,書名旁有清戊子,菊月于紫霄宮幾字。

方藥:黃連、青黛、薄荷、僵蟲、白礬、樸硝各15克。 將上藥研為細面,另取臘月公豬苦膽五六個,將其剪一小口,倒出 膽汁少許,將上藥面分別裝入膽內(nèi),用黑紙將膽裹嚴,在地上挖三尺深 坑,橫竹竿一根于坑上,將豬膽用線系好,懸于竹竿上,下不著地,坑 上用竹竿竹席搭蓋,掩土壓緊,臘月十五以前埋人,至次年立春取出, 去掉黑紙及豬膽干皮,將藥研為極細面,加入冰片10 克,麝香2 克, 裝入瓷瓶,勿令泄氣。凡遇老少口瘡久不愈者,取藥末少許吹人創(chuàng)面, 二至三次即愈。

方2:王靈宮降火膏

方藥來源于《武當(dāng)秘方》一書。

方藥:大附子10 克,吳茱萸20 克。 將二味研極細末,用醋為膏,軟硬適中。主治老少口瘡久治不愈, 對頭痛、咽痛皆有神效。取藥膏棗核大兩粒,敷于雙腳心涌泉穴,每日 一換,一日見效,三日能好。

注:此藥膏筆者常用之,效果確實很好,但極少數(shù)人有過敏反應(yīng), 敷藥后局部癢疹,遇此情況莫慌,按過敏處理,幾天會愈。

方3:祖師和胃丹

方藥來源于武當(dāng)山道教珍藏本《濟世妙方》,為清代武當(dāng)山道人吳 妙清手抄于“遇真宮”,沒有作者署名。

方藥:陳皮、高良姜、砂仁、神曲、生蒲黃、武當(dāng)參(九蒸九曬)、 丹參、肉桂、大黃、木香、厚樸、海螵蛸、武當(dāng)梭羅果、生山楂,吳 萸、黃連、雞內(nèi)金、半枝連、象皮各50 克。 上藥選地道藥材,按古法炮制研為細面,煉蜜為丸。 每次用白開水送服6-10 克,每日3 次,30 日為一個療程。

主治:九種胃病,脘腹脹痛、嘔惡吐酸、納食減少,腹痛腹瀉等中焦 一切病癥皆可服之。 筆者用于慢性胃炎、縮萎性胃炎、胃潰瘍,治療效果甚為理想。

方4:神仙九轉(zhuǎn)長生方(又名神仙餌蒼術(shù)法)。

方藥來源于武當(dāng)山道教珍藏明代醫(yī)書《攝生眾妙方》。

方藥:白術(shù)二斤(秋冬采之,去須皮雜質(zhì)),蒼術(shù)二斤(秋冬采之, 去須皮及雜質(zhì))。 將二藥洗凈,用石臼搗碎,用凈水浸泡一晝夜,次人砂鍋內(nèi)煎汁一次(約煎煮2 小時)過濾留藥汁約五斤,藥渣再煎煮一次,過濾去渣,再得藥汁五斤,人大砂鍋用桑柴火緩緩煮至成膏。瓷罐收之蓋好,埋人坤土七天取出,以去火毒,選取天德日開始,每次服膏10克,每日3 次,忌食桃、李、雀、蛤及海味,如此服之為一轉(zhuǎn)也。

二轉(zhuǎn),用武當(dāng)參半斤,煮2 次取汁,熬膏人前膏內(nèi);名日長神膏, 增強補氣之力。

三轉(zhuǎn),加黃精一斤,煎二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內(nèi),名曰益算膏,增強養(yǎng)陰之力。

四轉(zhuǎn),加茯苓、遠志各半斤,煎兩次,取汁熬膏,名曰四仙求志 膏,有增強除濕氣,增強記憶之力。

五轉(zhuǎn),加當(dāng)歸半斤,無灰酒浸泡一日夜,取出煎煮兩次,取汁熬膏,名曰五老朝圣膏,增加養(yǎng)血之力。

六轉(zhuǎn),加枸杞子、制首烏各半斤,煎2 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曰六合膏,增加補腎之力。

七轉(zhuǎn),加松節(jié)半斤,牛膝半斤,煎2 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曰七真祛邪膏,增活血利關(guān)節(jié)之力。

八轉(zhuǎn),加棗仁、柏仁各半斤,煎2 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曰 八仙膏,增加養(yǎng)血安神之力。

九轉(zhuǎn),加肉蓯蓉1斤,黃芪1斤,煎2 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 曰九龍膏,增加益氣通便之力。 功能:補脾益氣,兼理諸濕。

主治:飲食無味,精神短少,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及脾濕下注之癥。 以上九轉(zhuǎn)之法,可根據(jù)病情,酌情用之,天德日,是吉日,由此日 開始服用,可提高治療效果。

方5:化滯丸

方藥來源于《攝生眾妙方》。

方藥:木香、丁香、青皮(去瓤)、陳皮(薄者去白)、黃柏皮各10 克,莪術(shù)(慢火煨)16 克,半夏(姜汁搗為餅曬干)10 克,巴豆(去殼去 油)6 克,烏梅16 克。 將以上諸藥放砂鍋內(nèi),用好醋浸泡一日夜,慢火熬干,炒黃,共研細末,用好面醋打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次用白開水送服3-5 丸,每日三次。

主治:諸積,如酒積、食積所致胸膈膨脹,嘔吐酸水,泄瀉痢疾等癥。

方6:孫真人止瀉法

方藥來源于《正統(tǒng)道藏》。

方藥:五月初五午時,采艾葉,曬干備用,越陳越好。 將艾葉去粗筋,制成艾絨,作成棗核大艾柱,取鮮姜切片,刺數(shù) 孔,放在止瀉穴上(在外踝尖直下,腳部赤白肉間)灸7-15 炷,每日一 次。

主治:傷食瀉痢,濕熱瀉痢及一切水瀉或久瀉不止者。

方7:太乙真人止瀉丸

方藥來源于《武當(dāng)秘方》一書。

方藥:苦參、五倍子各32 克,補骨脂47 克,吳茱萸、肉豆蔻、五 味子、川續(xù)斷、茯苓各47 克,烏梅31 克。 選地道藥材,共研細面, 好醋打糊為丸。每次用白開水送服6 克,每日3 次。

功能:健脾止瀉,用于五更清,瀉下紅、白粘液,久治不愈者。 筆者用此方治療“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效果比較理想。

方8:老君健脾肥兒丸

方藥來源于《正統(tǒng)道藏》。

方藥:人參、白術(shù)、砂仁、陳皮、茯苓、蓮子、雞內(nèi)金、炒麥芽、 炒山楂、炒山藥、炒黃芩、烏梅、酒大黃、沙參、石斛、地骨皮各32 克。 上藥共研細面,糯米汁為丸,如黍米粒大,2 歲以前服10-20 丸, 2 歲以后5 歲以前,每服30 丸,每日3 次,白開水送服。

主治:小兒疳積,久瀉不止,五心煩熱者。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yè)中醫(yī)指導(dǎo)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