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多人都會想到《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這"三大啟蒙讀物"。特別是《百家姓》,作為一本記錄中國姓氏的啟蒙讀物,陪伴了無數(shù)中國孩子的童年。從古至今,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不僅幫助孩子們認識漢字,還讓人們了解自己的姓氏來源和家族根脈。但你可知道,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百家姓》,其實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修改和演變?它的作者是誰?為什么要編寫這樣一本書?又為何會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修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這本古老典籍背后的故事。

姓從何來:《百家姓》的起源與爭議

說到《百家姓》的來歷,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據(jù)學術(shù)界的研究,《百家姓》的作者到底是誰,至今仍然是個謎。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它出自宋代,但具體是誰編寫的,眾說紛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代學者王明清曾經(jīng)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句市并閣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他認為《百家姓》開頭的"趙錢孫李"中,"趙"是北宋國姓,而"錢"則是指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錢氏,這表明《百家姓》可能是吳越國時期的作品。但王明清在表達這個觀點時用了"似是"二字,說明他自己對此也不完全確定。

后來的學者大多忽略了王明清的這種謹慎態(tài)度,直接認定《百家姓》是宋初錢塘老儒或越人所作。比如朱國棟、王相、翟灝、喬松年等人都曾公開贊同這種說法。他們認為《百家姓》首句冠以"趙"姓,是由于"尊國姓"的緣故;而之后的"錢"姓則是因為《百家姓》作者來自錢塘(今杭州),所以將本地曾經(jīng)的國姓排在第二位。

但事實上,《百家姓》的歷史可能要追溯到更早的時期。有考證表明,早在唐代,《百家姓》就已經(jīng)成書。根據(jù)歷史記載,在唐世南之前(即處士南之前),《百家姓》已經(jīng)成形。在明朝人梅鼎的《南雍志經(jīng)籍考》卷下中,記載有虞世南的《百家》一卷。這部書與杜環(huán)的《千字文》、虞世南的《千字文》、趙子昂的《真草千字文》等一起被記錄,可以推斷這里的《百家》就是指《百家姓》。

這說明《百家姓》在唐代就已經(jīng)存在,比宋代要早得多。無獨有偶,在明朝人王仲端引用的《皮廬老人漫筆》中也記載:"近見包括謎子,書名《江邊岸》,如《獨腳虎》之類,未題歲在癸未至正三年春春之初,中吳三老先生王仲端引?!肚ё治摹贰ⅰ栋偌倚铡方猿甙讨x。"

字字珠璣:《百家姓》的內(nèi)容與價值

《百家姓》雖然篇幅不大,卻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和獨特的價值。據(jù)統(tǒng)計,全書共有472個字,除了篇末的"《百家姓》終"四個字外,其余的468個字由408個單姓和30個復姓組成,總共收錄了438個姓氏,數(shù)量實際上遠不止一百家。

《百家姓》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首先,《百家姓》為人們了解和查驗自己的姓氏特別是郡望提供了依據(jù)。在古代,人們非??粗刈约旱男帐蟻碓春图易甯}?!栋偌倚铡吠ㄟ^簡明扼要的形式,讓人們能夠快速識別各種姓氏及其來源地,滿足了人們對血緣關(guān)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其次,《百家姓》的文字基本上不重復,非常適合作為識字教材。它的句子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非常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對于那些僅僅需要死記硬背的兒童來說,這種形式可以省去很多理解上的困難。當蒙童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姓氏或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的姓氏時,往往會在一種親切感中增加閱讀興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百家姓》作為一種啟蒙讀物,具有廣泛的流傳性和實用性。它不僅在啟蒙教育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還在社會生活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改舊創(chuàng)新:《百家姓》的多次修改與原因

《百家姓》作為一部流傳千年的典籍,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修改和演變。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對它進行修改呢?根據(jù)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與政治有關(guān)。雖然《百家姓》以"趙"開篇,與流行的"尊國姓"實際上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舊時人們信從王明清的說法,認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開篇是"尊國姓"的緣故。這種濃厚的趙宋皇朝特征,后來的統(tǒng)治者是不愿意讓它繼續(xù)保留的,這就成為《百家姓》不斷被改編的主要原因。

蒙元時期,就有人重編《百家姓》。明朝李翊的《戒庵老人漫筆》記載:"近見包括謎子,書名《江邊岸》,如《獨腳虎》之類,未題歲在癸未至正三年春春之初,中吳三老先生王仲端引?!肚ё治摹贰ⅰ栋偌倚铡方猿甙讨x。至《百家姓》復姓乃萬侯、司馬、歐陽、上官、夏侯、諸葛、尉遲、鐘離、皇甫、宇文、公孫、慕容、司徒、司空、閻邱、潘臺、胡母、梁丘、左丘、東門、西門。"王仲端所引的《百家姓》久已失傳,我們不知它是否是一個徹底的重編本,還是僅僅是一個增補本,也不知道它如何開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朝洪武年間吳沈、劉仲實、吳宗伯所編的《千家姓》,又名《皇明千家姓》,是受皇帝之命而編寫的。這樣的敕撰書,顯然不能保持以趙姓打頭的原貌,而大大擴充了的篇幅,也為改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朱李天運,富有萬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學弘周孔,統(tǒng)紀禹湯。蕩平胡狄,混一封疆。受革典常,樹立典常。尊崇仁義,功勛農(nóng)桑。劉勤強暴,臣用善良。具備禮樂,和暢陰陽。育賢貢獻,恩普寬洋。敷展太古,智高百王。御鎮(zhèn)海宇,胤世茂康。"這段開篇,可以說是尊榮姓與頌揚皇朝二者兼而有之,以當時的標準看來,顯然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明朝黃周星(字九焰)所編的《百家姓新箋》,也以"朱"打頭:"朱王萬壽,明時吉昌。國家全盛,胡越向方。江山鞏固,邊境安康。"開篇句"朱王萬壽"既表明了尊崇所謂的國姓,又包含有?;实廴f壽無疆之意,而隨后的"明時吉昌"一句,也表明了對明朝吉祥興盛的祝愿。至于以下的頌詞,也完全為成豐時人量身來歌頌朝廷。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認為《百家姓》的字數(shù)太少,收錄的姓氏太少且有遺漏,許多重要的姓氏都沒有收錄進來。比如我國常見的復姓有200個左右,而《百家姓》只收錄了30個,不足以反映我國姓氏的全貌。

早在宋朝,就有一種《千姓編》。《郡齋讀書志》著錄為三卷,但不著撰者姓名?!吨饼S書錄解題》著錄為一卷,注明為"嘉祐八年采真子記"?!端问匪囄闹尽肥凡孔V牒類著錄為"采真子《千姓編》一卷"。在明焦弘所編的《國史經(jīng)籍志》譜系類中,也著錄有一部一卷本的《千姓編》,并注明吳可幾撰。這兩部《千姓編》已不傳世,是否旨在補充《百家姓》的闕漏,現(xiàn)在難以確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初成書的《千家姓》,編寫人員除了翰林院編修吳沈之外,還有典籍劉仲實和吳宗伯。吳沈在《進《千家姓》表》中說:"臣等謹稽請史籍,質(zhì)之圖籍,參搜博訪,類率成編,約為韻語,凡為姓一千九百六十有八,名日《千家姓》,繕寫呈上。"實際上,他們主要依據(jù)的是戶部的黃冊,也就是戶口冊?!肚Ъ倚铡繁取栋偌倚铡返钠黾恿嗽S多,全書共有2168字,收錄單姓1768個,復姓200個,就收錄的姓氏數(shù)量而言,它已是《百家姓》的四倍多。

第三個原因是人們認為《百家姓》有形式而無內(nèi)容,全篇只是姓氏的堆積,而不能連續(xù)成文,讀起來不見有任何意思。《百家姓》舊時的功用主要是對蒙童進行啟蒙時的識字教材。但人們更多地希望兒童識字的同時,也學得一些有益身心的"義理"。希圖利用流傳甚廣的《百家姓》,在它便利的形式之下注入有意義的內(nèi)容,使得它有文義,讀起更上口,也更便于記憶和背誦,這是舊時人們改編《百家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上介紹的各種改編過的《百家姓》,都不同程度地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就連在這點上用工最少的康熙皇帝的《御制百家姓》,開篇句說道里是至圣先師孔子的里居,孟子曾做過齊的宰相,也連屬得有一定的意義。吳沈等人所編的《千家姓》,盡最大的努力將雜亂無章的單個姓氏連續(xù)成文。但由于姓氏太多,又不能重復,有些實在不能組織成句,作者便合并同類,把相關(guān)的姓氏放在一起。如"牛羊鹿象,虎豹狼熊"講的都是動物,"黃彭赤綠,蒼青白"說的都是顏色。

曾國藩所編的《五百家姓》,補遺補闕的意義尚在其次,更為根本的還是要使字成句,句成文。"曾文正公又作《五百家姓》,凡單復姓共五百家,而字則兩千余。蓋每句首冠以姓,其下則加二字或三字,就姓之義,聯(lián)屬成句,亦甚有味。文正曾在江寧刻之,今亦不可得矣。"之所以收錄單復姓只有500家,而字數(shù)多達2000個,就是因為它句首的一個或兩個字才是姓氏,而以下的兩個或三個字,是就姓氏的意義聯(lián)屬成句、配屬成文。用字能不局限于中國人的姓氏,也可以不避重復,這就為組織流暢便讀的語句,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百家傳承:《百家姓》的文化價值與現(xiàn)代意義

《百家姓》是我國先民訓蒙的珍貴遺存,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在千余年的流傳過程中,它不僅對我國的啟蒙教育,而且對傳統(tǒng)的學術(shù)文化和社會生活,都發(fā)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對這篇讀物的研究,是不能以它不到五百字而忽略的。

《百家姓》的存在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啟蒙讀物,它更是中華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承工具。通過《百家姓》,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復雜多樣的姓氏體系及其歷史演變,這為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結(jié)構(gòu)、人口流動、民族融合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現(xiàn)代社會,《百家姓》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價值。它不僅可以幫助兒童識字,還能讓他們從小了解中國姓氏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同時,《百家姓》的簡潔形式和朗朗上口的特點,也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原則。

此外,《百家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獨特的文化標識作用。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獨特的姓氏文化和家族觀念,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名片之一。

《百家姓》雖然歷經(jīng)千年的修改和演變,但其核心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始終未變。它不僅是一本識字讀物,更是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百家姓》的研究和傳承,讓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資料:

  1. 《文史書目答問》,徐梓著

  1. 《明文昭戒庵老人漫筆》,李翊著

  1. 《四庫全書總目》

  1. 《梵天廬叢錄》

  1. 《國史經(jīng)籍志》,明焦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