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是晚唐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座高峰,更是因為葉嘉瑩從小就對李商隱的作品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小時候,因為自己喜愛老北京宅院里的荷花,于是就讀到了李商隱的作品《送臻師》,也就是李商隱專門寫出來,贈給一個名字有“臻”的佛教禪師的作品,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世間有那么多痛苦,我們都不知道何去何從,浩瀚的大千世界,在整個宇宙看來,不過是一粒塵沙。世人要苦等到什么時候,才能看到百億朵蓮花出現(xiàn),每一朵蓮花上都呈現(xiàn)出佛陀的真身,以此來救贖我們。

葉嘉瑩回憶說,讀到這首作品時,自己只有16歲,但北平已經(jīng)淪陷了三年,遠在大后方的父親杳無音信,北京城里的百姓,一面因日寇的橫征暴斂而衣食不濟,一面還要接受奴化教育,可以說屈辱非常;殘酷的現(xiàn)實,在葉嘉瑩稚嫩的心靈里,早早留下了傷痛的印記。她在本書中回憶說,正是現(xiàn)實中這種沉重的苦難,讓她持續(xù)對自己發(fā)問,自己,乃至整個國族的救贖,究竟在哪里。于是,她寫下了一首名為《詠蓮》的小詩,用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同時也是在和李商隱這位精神上的知己,做一次跨越時空的唱和。隨著年齡的增長,葉嘉瑩愈發(fā)感知到,李商隱作品中那種寥落、憂傷的情緒,能夠引發(fā)自己的共鳴。畢竟,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歲月中,顛沛流離,也是葉嘉瑩自己生活的常態(tài)。

葉嘉瑩特別提到李商隱的一首詩作,叫《端居》: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葉嘉瑩分析說,李商隱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都是在幕府之中當長官的幕僚,秘書,永遠是離家在外,漂泊四方的一個狀態(tài):遠方親人的書信收不到,想在夢中看一眼故鄉(xiāng)也沒辦法如愿;環(huán)顧四周,除了一張自己的空床,就是秋天的凄冷,再往屋外一看,臺階在雨后生出了青苔,樹葉也因為入秋而變紅,這就是在提醒自己,這種孑然一身的日子,又過去了一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只有了解了一位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與精神世界,才能對他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葉嘉瑩就引導讀者,進入了這位晚唐傳奇詩人所處的時代。和其他一些唐代著名詩人不同,李商隱沒有顯赫的家世,雖然家譜可以追溯到隴西李氏,還和李唐皇族攀上遠親,但這一支到了他的高祖輩,便已經(jīng)家道中落。李商隱的高祖李涉,只做過幾天六品下的小官,父親李嗣,先是做過縣令,后來又前往浙江,去做幕僚,壽命也不算長,在李商隱不到十歲時就去世了。這一切,讓李商隱從小就自覺生活艱難,因為唐代講究門第出身,缺乏顯赫的家世,幾乎不大可能在仕途上飛黃騰達。不僅如此,李商隱很可能和父親一樣,身體羸弱多病,所以他曾經(jīng)說自己“思遲已過于馬卿,體弱復逾于王粲”,意思是自己雖然自命為才子,但才思敏捷遠遠不如司馬相如,但身體卻比建安七子中因病早夭的王粲還要差,真是造化弄人。父親去世后,李商隱跟隨母親回到祖籍滎陽,他稚嫩的肩膀上過早扛起了養(yǎng)家的重擔。葉嘉瑩考證說,年幼的李商隱靠什么謀生呢?幫人抄寫信件文書,甚至還要去碾米。幸虧家族里有一位學問很高的堂叔,教李商隱讀書,作文。由于李商隱很用功,再加上天資聰穎,所以從小就寫得一手好文章,于是,李商隱志得意滿,想利用自己的文采,考取功名,重振家族名聲,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在唐代,科舉考試的形式和后世還是有一定差別,文壇上有地位的官員,還是可以舉薦人才。而科舉考試的試卷上,考官們還是能看到考生名字的,他們也能參考這些考生平時發(fā)表的詩詞作品,以及在文壇中獲得的名聲,來決定他們的成績。所以對于唐代參加科舉的考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多和文壇領袖、達官貴人社交,刷出一個才子的人設和存在感,然后再參加考試。這種科舉考生們在參加考試之前,“刷人設”,到處把自己的作品送給文壇名人和高官,求推薦評價的做法,在當時被稱為“行(xing)卷”。在這一點上,李商隱也不例外,為了“行卷”,他也需要尋找賞識自己文采的貴人。在洛陽,曾經(jīng)擔任過節(jié)度使、宰相的令狐楚,接見了李商隱,并被他的才華打動了,把李商隱延攬為自己的幕僚。在接下來的歲月里,李商隱一面在令狐楚身邊當幕僚,一邊開始準備科舉應試。從大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30年開始,李商隱三次前往長安參加科考,四年內(nèi)嘗試了三次,都名落孫山。最終,在公元837年,也就是開成二年,李商隱才因為自己的好友,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绹的舉薦,被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錄取,終于成為進士。

葉嘉瑩又說,很多唐代詩歌的愛好者,總覺得李商隱是一個非?!帮L花雪月”的詩人,但實際并不是這樣,從詩歌中表露的家國情懷來看,李商隱對當時的政治時局和百姓的疾苦,有非常真實的關切與憂思,可以說得到了杜甫的精髓。有一個證據(jù)就是,在考中進士不久后,李商隱就創(chuàng)造了一首長詩,足足有一百韻,叫《行次西郊作一百韻》,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李商隱從河南返回陜西路上的見聞,以及感嘆。簡單來說,在李商隱的眼里,當時的老百姓生活,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這首詩的一部分翻譯成白話,是這樣的:從河南到陜西,正在暴發(fā)大旱災,老百姓都逃荒逃走了,十室九空,耕田的農(nóng)具遺棄在路邊,原本寶貴的耕牛也已經(jīng)餓死。這一切,都是因為從玄宗皇帝后期就開始的政治衰敗,導致藩鎮(zhèn)林立,將領跋扈,他們在轄區(qū)內(nèi)大肆搜刮,搞得民不聊生;而在路上目睹這些慘狀的自己,則心急如焚,為了挽救這危難時局,真是恨不得披肝瀝膽,在朝堂上向皇帝冒死進諫,哪怕磕頭磕到鮮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然而,李商隱的宏圖壯志終究沒有在朝堂上施展。雖然他中了進士,但只被朝廷授予了一個縣尉的小官,區(qū)區(qū)九品,遭遇和當年的杜甫一樣。于是不甘于人下的李商隱果斷掛冠而去,轉而前往投靠自己的岳丈,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在他的幕府里,繼續(xù)做幕僚。安定,在今天的甘肅。在甘肅當幕僚期間,李商隱寫了一首詩作,叫《安定城樓》,登高作詩,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個創(chuàng)作傳統(tǒng),而李商隱在登上城樓時,迎著凜冽的大風,看著邊塞獨特蒼涼的風景,于是寫下了這首非常悲涼,氣勢壯闊的詩歌: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pian)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葉嘉瑩分析說,這首作品,一開場就是大寫意的手筆,從高高的城樓俯瞰大地,楊柳都發(fā)芽了,沙洲旁邊的湖水,一片青綠;在這里,登高望遠,還有一重內(nèi)涵就是,只有站在這個高度上,你的胸襟才會廣闊,你內(nèi)心的志向才會被激發(fā),通過吟詩顯露出來。所以,寫到這里,李商隱立刻把敘述的重點轉向了當時的時局,自比東西兩漢時的兩位才子,賈誼和王粲。他們的一個共性,就是身逢亂世,憂國憂民,但自己的建言不被采納,而在內(nèi)心生出憤懣之情。接下來的兩句,是全詩的精華,也是李商隱的自我表白:我不是一個貪圖功名富貴的人,我永遠是向往歸隱到江湖中,退回到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那種自由、清凈的內(nèi)心世界去的,像當年吳越爭霸時代的范蠡那樣,駕著一葉扁(pian)舟,悄然而去。但李商隱之所以沒有走,不但是因為自己的壯志宏圖沒有伸張,更包括自己身邊和朝堂之上存在奸佞小人;為了強調(diào)自己的諷刺,李商隱用了《莊子》里的典故,把這些奸佞之徒比作愛吃死老鼠的貓頭鷹。

接下來,李商隱的創(chuàng)作,核心主題就是一種濃郁的悲觀,甚至看不到救贖,安慰或者希望。葉嘉瑩在本書中說,這首先是受當時大時局的影響,中晚唐時期的政治,正在急劇走向崩潰與動蕩。李商隱的一生雖然沒有很長壽,但一生中目睹了六任李唐王朝的皇帝在位,從唐憲宗到唐宣宗,他們有的在宮廷政變中被宦官殺害,有的因為服用丹藥暴斃,幾乎沒有一個能夠實現(xiàn)李商隱心目中那種整頓朝綱,勵精圖治的目標。再加上中間發(fā)生了諸如甘露之變這樣的政治大清洗,許多官員死于非命,于是就更加深了李商隱的絕望。具體到個人際遇上,李商隱也是生不逢時,本來,有令狐楚欣賞提拔他,但是就在李商隱考上進士那一年,令狐楚就去世了。后來,第二個賞識他的,是兗海節(jié)度使崔戎,但李商隱剛剛前往投奔崔戎不久,崔戎也病死了。不僅如此,李商隱娶了王茂元的女兒,但是并沒有帶來仕途上的順利,首先,妻子去世的早,而且這樁婚事也讓李商隱卷入了當時朝廷上的所謂“牛李黨爭”。自己原本的恩人,令狐楚是牛黨,而王茂元是李黨,這就導致許多當時的文壇同儕,感覺李商隱是恩將仇報;原本推薦李商隱的令狐绹,也和李商隱絕交了。當然,后世一般認為,李商隱做了這樣的抉擇,單純是因為缺乏政治敏感度,內(nèi)心比較單純。李商隱后來于849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三年,寫了一首非常哀傷的詩歌,叫《九日》,充滿了對自己和令狐家昔日友情的追憶,翻譯成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距離令狐楚老人家的去世,一晃已經(jīng)有十年,今天又是重陽日,我在飲酒時更加懷念。如今您令狐绹做了高官,宅地前禁衛(wèi)森嚴,我卻像失意漫游在江邊的屈原一樣潦倒。路過時,我又遠遠看到了您宅邸里的東閣,當年我和你們父子常常一起在那里飲酒論詩,可惜,這樣的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了。

最終,李商隱的歸宿,必然是慢慢退回到神秘與出世的宗教精神世界中,尋求安慰。根據(jù)史料記載,李商隱在年少時,曾在玉陽山學道,唐王朝推崇道教,所以許多文人士大夫曾經(jīng)也有學道經(jīng)歷,作為仕途高升的終南捷徑,估計年輕的李商隱也不例外。但是,到了他生命的最后階段,道教和其他神話傳說,反而充當了一種特殊的精神慰藉。

葉嘉瑩分析李商隱晚期的一首詩歌,叫《錦瑟》。這也是李商隱最為知名的代表作之一,用詞秀麗,幾乎一句一個神話典故,立意非常晦澀難懂。所謂“錦瑟”,字面上的意義,就是一具裝潢華美的弦樂器“瑟”。根據(jù)葉嘉瑩的推算,這首詩大概創(chuàng)作于858年,也就是李商隱去世的那一年,所以也可以被看作是李商隱的絕筆之作。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首思念戀人的情詩,所以后世很多人考據(jù),說這是李商隱在做幕僚時期,愛上了一個自己主官豢養(yǎng)的美貌歌舞伎,甚至主官的侍妾,愛而不得,所以才寫了這樣一首詩,甚至說,這個佳人就在令狐楚的府里。還有人說,這是李商隱在寫自己一段不為人知的戀情,兩人相約,女子一彈錦瑟,就是婉轉地告知李商隱,兩個人可以幽會了。但是,葉嘉瑩說,這些都是捕風捉影的猜測,不能脫離了詩人當時身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情感狀態(tài),像單純猜字謎那樣去拆解。那么,葉嘉瑩是怎么理解《錦瑟》的主題呢?她說,這應該是一首悼亡詩,哀悼和自己恩愛,但不幸早亡的妻子。證據(jù)在哪里呢?首先,李商隱為自己的亡妻,很正式隆重地寫過一首情真意切的詩,來表達自己的哀痛和思念,叫《房中曲》,里面也有“錦瑟”兩個字:整首《房中曲》,其實就是李商隱在哀嘆,妻子去世后,閨房里陳設沒有變,那些昂貴的寢具,連同一具錦瑟,依舊擺在那里,所謂物在人亡,真是令人悲痛萬分。

另外,這首詩的第一句,叫“錦瑟無端五十弦”,根據(jù)葉嘉瑩的分析,這里面其實也是大有玄機的。因為有一點古代樂器相關常識的人都知道,瑟,一共是二十五根弦,為什么在李商隱這首詩里,無故多了一倍呢?原來,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里,天帝聽擅長樂器的女神素女彈瑟,當時瑟還是五十根弦,導致音色異常悲哀,所以天帝就說,把這弦的數(shù)量減少一半吧。當然隱含的意思是,素女作為掌管樂器和音樂的神,比凡人更加敏感,情感充沛,所以造出了這樣的樂器。在詩的一開頭講這個典故,李商隱同時也是在捫心自問,自己這樣敏感、多情,珍愛自己的妻子,為什么還要遭遇喪妻,這樣難以忍受的變故。當妻子在世的時候,往日的夫妻生活多么和諧幸福,然而今天,當自己重新彈奏這具錦瑟的時候,往日那些幸福的記憶,都變成了回不去的過往。說完了開頭,接下來的幾句如果順著這個哀悼亡妻的主題來解釋,也會變得豁然開朗:愛妻的去世,讓本就已經(jīng)嘗盡飄零之苦的李商隱,對生命本身產(chǎn)生某種幻滅感,所以他才會引用莊子夢到蝴蝶,以及傳說中望帝化為杜鵑兩個典故,來表示,過去的美好時光恍然如夢,此刻卻只能抓住回憶不能忘記,這樣一種矛盾而糾結的狀態(tài)。接下來,李商隱又動用了東海魚人流淚形成珍珠,以及陜西藍田山中的美玉,在日光下發(fā)出奇幻的光彩,這兩個神話傳說里的典故,來濃縮自己一生中所遭遇的幸福和悲哀。最終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代表詩人從自己的敘述里,回到了現(xiàn)實:李商隱仿佛是在回答外界的疑問:當時的種種情形,為什么要現(xiàn)在才開始回憶并感到哀傷?他給出的答案是:實際上,從這些變故發(fā)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已經(jīng)感到了惆悵和迷惘,今天這些感覺再次襲來,也許只不過是我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信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