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增加膳食纖維和水的攝入、增加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是基礎治療措施
慢性便秘與膳食纖維減少和液體攝入減少有關,增加膳食纖維可改善便秘癥狀。膳食纖維的攝入推薦量為20~35g/d,并推薦使用可溶性膳食纖維;除非患者脫水,增加飲水量不會緩解便秘;然而每天攝入2升水會增強膳食纖維的通便作用,因此多項便秘指南推薦水的攝入量為1.5~2.0L/d。規(guī)律的體育運動可縮短腸道傳輸時間、利于通便,有氧運動如步行、騎車等對改善便秘有效。一般推薦運動量為30~60分鐘/日,至少2次/周。
2.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大部分人群的排便行為在早晨,男性一般在上午7點至8點之間,女性則較男性晚1小時左右。另外,進餐后食物進入十二指腸誘發(fā)的胃結腸反射和十二指腸結腸反射均可促進結腸的集團蠕動,產生排便反射。因此建議便秘患者在晨起和餐后2小時內嘗試排便。
3.容積性瀉劑和滲透性瀉劑,主要用于輕、中度便秘患者
⑴容積性瀉劑
通過滯留糞便中的水分,增加糞便體積起到通便作用,常用藥物包括歐車前、聚卡波非鈣和麥麩等。能有效地緩解患者整體癥狀和排便費力,可增加每周完全自發(fā)性排便次數。聚卡波非鈣在腸道形成親水性凝膠,使糞便膨松柔軟易于排出,該藥在消化道不被吸收,長期使用安全。
容積性瀉劑潛在的不良反應包括腹脹、食管梗阻、結腸梗阻,以及鈣和鐵吸收不良。因此,建議患者在服用容積性瀉劑的同時應攝入足夠的水分。
⑵滲透性瀉劑
可在腸內形成高滲狀態(tài),吸收水分,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蠕動,主要包括聚乙二醇和不被吸收的糖類(如乳果糖)。
聚乙二醇:在改善每周排便頻率、糞便性狀和便秘癥狀等方面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反應更易于接受,耐受性更好。已被國際多項指南共識推薦用于慢性便秘的長期治療。
乳果糖:可被代謝為乳酸和乙酸,促進生理性細菌的生長,增加腸腔內滲透壓,從而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排便頻率和糞便性狀。沒有發(fā)現任何潛在的嚴重不良反應,長期使用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