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在《讀城記》一書中曾這樣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
今天(4月23日),正逢第30個世界讀書日,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已于山西太原正式開啟。當我們站在浩如煙海的書籍前,不知道從何讀起,那不如先從腳下的這片土地開始“讀”起。
如果用一本書來形容山西,你覺得它更像一本什么書?
有人說山西是一本“語文課文收割機”,你背過的這些古詩詞,寫的都是山西: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雀樓在山西;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在山西; “寒云帶飛雪,日暮雁門關”的雁門關在山西;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懸”寫的懸空寺在山西……
你聽過的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神農嘗百草、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都是發(fā)生在山西;你曾經讀過的《資治通鑒》、《隋唐演義》、《西廂記》、《竇娥冤》、《三國演義》……也處處藏著山西的痕跡……
當長大后,站在一處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前,看著曾經出現(xiàn)在課本中令人苦惱的“知識點”,才更覺得:山西像一本讀也讀不盡的《百科全書》。
山西,
一本濃縮的“國家地理讀本”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晉問》開篇就說:“晉之山河,表里而險固?!?/p>
山西一個擁有眾多地形復雜的省份,山脈和峽谷廣泛分布,地形高差大,“表里山河”是它的顯著特征。因此,也有人說:“山西簡直完整得像一本包裝精美的立體地理書?!?/p>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兩道南北走向的磅礴山脈,在汾河兩翼遙遙對峙,呈現(xiàn)出“兩山夾一河”的地理格局。而環(huán)護著兩山一川的是奔騰洶涌的“母親河”——黃河。

圖源:山西自然資源
山西地勢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
這里有坐落于寧武、五寨、岢嵐三縣交界處的荷葉坪,這是管涔山的最高峰,海拔2787米,面積1萬余畝,是華北最大的亞高山草甸。

這里有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在保護區(qū)的七十二混溝內,有一處面積800公頃的原始森林,這是華北地區(qū)唯一保存下來的原始森林。

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這里還擁有華北地區(qū)最大的亞高山草甸之一的“馬侖草原”,是登高望遠的好去處。

圖源:蘆芽山景區(qū)
在這廣袤無垠的山西大地上,這里的地理奇觀同樣令人贊嘆,每一處都像是地理學中的生動篇章。在這里,火山、土林、冰洞、丹霞……交織成一幅幅壯麗的畫卷。

圖源:左權文旅(蓮花巖)
這里有中國著名第四紀火山群,是世界唯一發(fā)育在黃土高原上的火山群——大同火山群。30多座噴發(fā)于距今74萬年到10萬年的火山組成的大同火山群,因數(shù)量多、保存好、稀缺程度高、渣錐類型齊全,被譽為“東亞大陸火山地質的珍稀標本”和天然的“火山地質博物館”;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體中心
這里有“華北地區(qū)唯一的土林景觀”大同土林,經過風與水長年累月的侵蝕,最終形成一處處似古堡而非古堡、似雕塑而非雕塑的奇異景觀;

圖源:大同日報
這里有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三百萬年的“萬年冰洞”,它不僅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儲冰量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在永久凍土層之外發(fā)現(xiàn)的罕見特大冰洞。

除了這些,山西還有許多自然景觀,如“大地的調色盤”——運城鹽湖;被稱為“太行第一雄峽”的“天空之心”——長治八泉峽;億萬年前地殼運動形成的丹霞地貌——蓮花巖……無論是哪種風光,都是大自然賦予山西的珍貴禮物。
山西,
一本“活著的歷史書”
有人說:“中國歷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陜西,五千年看山西?!?/p>
山西,這片浸潤著歲月滄桑的廣袤土地,恰似一部鐫刻著華夏文明密碼的鴻篇巨制,翻開它的扉頁,便墜入時光的漩渦——斑駁的書頁間,凝固著遠古人類的第一簇星火,鐫刻著商周鼎彝的吉金銘文,更流淌著千年古城的商幫傳奇……每道折痕都藏著朝代更迭的回響,每處墨漬都暈染著文明交融的印記,讓華夏歷史的滄桑脈絡,在指尖徐徐鋪展。
在運城垣曲發(fā)現(xiàn)的4000多萬年前“世紀曙猿”化石,把類人猿出現(xiàn)的時間足足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打破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說法;

▲世紀曙猿下頜骨化石
圖源:運城博物館
在運城芮城縣的西侯度遺址發(fā)現(xiàn)的動物燒骨化石,把中國古人類用火的歷史推進到243萬年前,成為人類最早的用火證據(jù);

▲西侯度遺址
圖源:運城文旅
在臨汾襄汾丁村遺址發(fā)現(xiàn)的距今10萬年的3顆古人類化石,是我國首次出土早期智人化石,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空白;
4300多年前,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曙光,也開啟了“最初中國”的故事;

圖源: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當歷史的筆觸不斷前進,曲沃晉侯墓地的青銅禮器,訴說著晉國霸業(yè)的崛起;

圖源:山西文物(晉侯鳥尊)
大同云岡石窟5萬余尊佛像,以犍陀羅藝術與中原美學的交融,見證著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壯闊史詩;

圖源:云岡石窟官微
平遙古城的青磚黛瓦間,晉商票號的算盤珠聲與駝鈴齊鳴,書寫著“匯通天下”的商業(yè)傳奇……

圖源:平遙古城旅游
在山西,每一處遺址、每一座古建,都是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的坐標,共同書寫著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壯麗篇章。
山西,
一本精裝的“東方美術寶典”
三晉大地,蒼茫無際,探之愈深,愈覺深不見底,隨便拎起一頭,便可以無休無止地延展下去,而當你真正踏足山西這片土地,翻開這本厚重的“美術書”,你才知道中國人的審美有多牛。
壁畫中飽含著的東方美學神韻,中國古代建筑的力學之美與造型之妙,琉璃構件的斑斕色彩與靈動造型……處處詮釋著匠人們對美的獨特理解。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體中心
那么,何謂中國審美?
大概是懸空寺巧妙利用懸崖峭壁地形的和諧之美;

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大概是平遙古城以南大街為中軸線,左右分布著眾多傳統(tǒng)建筑和街巷的對稱之美;

圖源:平遙古城景區(qū)官方服務平臺
大概是王家大院內多重院落、門廊、屏風所營造出的含蓄之美;

圖源:山西王家大院
大概是佛光寺內唐代建筑雄渾大氣的意境之美;

圖源:忻州在線
大概是廣勝寺里多彩琉璃塔恢宏震撼,流光溢彩的華麗之美;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體中心
大概是隰縣小西天“滿堂懸塑”粉彩裝鑾,富麗堂皇,姿態(tài)各異,生動傳神的精巧之美……

圖源:隰縣小西天景區(qū)
大概是永樂宮壁畫構圖宏大、線條流暢、色彩鮮艷,歷經百年的審美考驗的大氣之美……

圖源:山西新聞網(《朝元圖》局部)
它們或精致,或恬靜,或威嚴,以其獨有的歷史與文化積淀,書寫著沉甸甸的華夏史。夕陽照耀,古建筑群里的光影交錯,歷史斑駁與文化厚重的碰撞,紅墻,黛瓦,飛檐,翹角,樹影婆娑,只有一個字:絕!

有人說:讀懂了山西,就是讀懂了中國。因為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座立體的文化豐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鴻篇巨制。它是一部縱貫山河的地理巨著,表里山河間,勾勒出自然造化的雄渾筆觸;是一部鐫刻著歷史年輪的編年通史,記錄著王朝更迭的風云變幻;是一卷浸染著人文墨香的藝術圖冊,留存著古建彩塑的華美印記……
這些跨越時空的文明印記,不僅構筑起山西獨特的精神肌理,更孕育出兼容并蓄的地域品格,在古樸與靈動間展現(xiàn)出多元共生的東方智慧。當指尖撫過山西的“書頁”,你會選擇從哪一段開始品讀?
來源:人說山西好風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