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睿論文獎為年度獎項,旨在激發(fā)新思維與新概念,同時促進跨領(lǐng)域、跨學科、跨地域、跨文化的思想交流。通過提出與當代和未來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根本哲學問題,該獎項同博古睿哲學與文化獎補充呼應,后者作為終身成就獎,旨在表彰超越地域和國界的杰出思想貢獻。

博古睿論文獎為英文投稿論文和中文投稿論文各設(shè)置5萬美元獎金。評選結(jié)果公布后,我們將舉辦頒獎典禮,并將獲獎?wù)撐慕Y(jié)集出版,為讀者提供東西方不同視角的思想洞察。

本次獎項借鑒了歷史上一些深刻影響知識界的征文競賽,包括1750年的第戎學院征文比賽。正是在該比賽中,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shù)》(亦稱《第一篇論文》)獲獎。自此,盧梭作為一名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開始嶄露頭角。博古睿論文獎力求重現(xiàn)這些歷史性時刻,為創(chuàng)新理念和革新思維提供一個展示平臺。論文這種體裁,我們心目中的典范是如盧梭、蒙田和愛默生這類思想家的作品。稿件需要為那些對智識有一定要求的讀者們展示出革新的理念,并給出引人入勝、邏輯清晰的論證。請注意,我們征集的,不是同行評議的學術(shù)論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征文示例

Chomsky, N. (1967).

https://www.nybooks.com/articles/1967/02/23/a-special-supplement-the-responsibility-of-intelle/

Frankfurt, H. G. (1971). Freedom of the will and the concept of a person. , 68(1), 5-20.

https://www.jstor.org/stable/2024717

Fukuyama, F. (1989). The end of history? , 3–18.

https://www.jstor.org/stable/24027184

Huntington, S. P. (1993).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3), 22-49.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1993-06-01/clash-civilizations

Nagel, T. (1974).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4), 435-450.

https://www.jstor.org/stable/2183914

Sontag, S. (1966). Against interpretation. In (pp. 3-14). Farrar, Straus & Giroux.

https://us.macmillan.com/books/9780312280864/againstinterpretation

另附2024年首屆博古睿論文獎的四篇獲獎?wù)撐模▋善⑽?兩篇中文):

Frank, A. (2024). The coming second copernican revolution. .

https://www.noemamag.com/the-coming-second-copernican-revolution/

Swanigan, P. (2024). It is time to give up hope for a better climate & get heroic. .

https://www.noemamag.com/its-time-to-give-up-hope-for-a-better-climate-get-heroic/

林逸超 (2024). 行星機制及其概念開顯. 萃嶺網(wǎng).

https://cuilingmag.com/article/planetary_mechanism_and_its_conceptual_manifestation

徐英瑾 (2024). 儒家視域中的行星級數(shù)字化生活. 萃嶺網(wǎng).

https://cuilingmag.com/article/how_to_make_confucianism_digitalized_on_a_planetary_scale

獎金

中英文獲獎?wù)撐拿磕旮髟O(shè)獎金50,000美元。如果某一語言組有多名獲獎?wù)?,獎金將在獲獎?wù)咧衅骄峙洹?/p>

征稿期限

2025年2月25日—2025年7月31日

2025年論文獎主題:意識

數(shù)千年來,意識的本質(zhì)一直令哲學家著迷。近年來,現(xiàn)代科學方法被用來揭示意識的物質(zhì)面相,但這種嘗試回答了多少問題,就提出了同樣多的新問題。我們征集原創(chuàng)論文,期待為哲學基本問題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和視角。

我們歡迎來自不同文化和學科背景的論文。參賽者可自行定奪是否借鑒意識領(lǐng)域的現(xiàn)有研究,但須體現(xiàn)原創(chuàng)性,并通過有力的論證加以支持。除非參賽者提出自己的意識理論,否則該論文應展現(xiàn)對既有意識理論的理解,這些理論可以涉及但不限于以下主題:

  • 意識的起源

  • 意識的物質(zhì)性

  • 意識的涌現(xiàn)

  • 非人類意識(包括機器意識)

  • 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

  • 意識的閾值

  • 意識與生命的關(guān)系

  • 意識的體驗

  • 意識的演化

  • 不同文化視域下的意識

投稿標準

  • 長度:英文投稿不超過10,000個單詞;中文投稿不超過15,000個漢字(不含圖表、數(shù)據(jù)表、尾注、參考書目及作者聲明的字數(shù))。

  • 篇數(shù)限制:參評者每年只能提交一篇文章,論文以英文或中文撰寫。

  • 聯(lián)合作者:允許聯(lián)合作者。

  • AI使用規(guī)定:參賽者不得使用生成式AI來創(chuàng)建內(nèi)容或替代原創(chuàng)思想。參賽者必須直接參考原始文獻,而非依賴AI生成的綜述。僅允許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使用AI:1)校對和語法輔助;2)如果AI是論文的研究對象,允許在論證中引用AI生成的對話摘錄(僅限作為輔助材料)。為維護學術(shù)誠信,所有AI使用情況需在提交的作品中明確披露。未如實披露者將被取消參評資格。

  • 原創(chuàng)性投稿必須是未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出版物上發(fā)表過的原創(chuàng)內(nèi)容。

  • 不接受創(chuàng)意寫作:目前不接受小說、詩歌和戲劇等創(chuàng)意寫作稿件。

  • 無需支付任何費用:無需購買、付款或捐款即可參加評選。

評審原則

論文將根據(jù)原創(chuàng)性、寫作的清晰度以及風格來評判。我們對所有此類事項的裁定均為最終裁定,最終解釋權(quán)歸博古睿研究院所有。

提交要求及投稿平臺

所有投稿必須在2025年7月31日美國太平洋時間(PT)23:59之前提交,唯一接受的文件格式為PDF。

開放注冊后即可提交稿件。我們建議您提前提交參評論文,以免因技術(shù)問題無法按時提交。

中文投稿:

https://berggruen.org/essay-competition-cn-open

英文投稿:

https://berggruen.org/essay-competition-open

聯(lián)系方式

關(guān)于論文獎的任何咨詢,請發(fā)送至

essay@berggruen.org

由于我們可能收到大量來信,無法保證及時回復每個問詢,建議您在提問前,先瀏覽我們的官網(wǎng):

https://berggruen.org/essay-competition-cn-ope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