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一紙枕書
編輯|酒醬紫
宋祖兒重返內娛的第一部劇——
《無憂渡》。
數(shù)據(jù)確實不賴,持續(xù)霸榜熱度冠軍,連孫儷的《蠻好的人生》也被壓了一頭。

然而該劇在豆瓣的口碑卻兩極分化嚴重。
有人嫌棄任嘉倫含糊不清的臺詞、逐漸走樣的顏值。
還有人對宋祖兒的演技提出質疑。

當然兩人的流量還是熱度的根本,歸根結底,影響口碑的關鍵因素,其實還是劇情。
這部新作可是標榜為現(xiàn)代版《聊齋志異》,但我想蒲松齡的棺材板應該要壓不住了。
既然是蹭“聊齋”的熱度,《無憂渡》應該拿出比肩經典的資格,可惜在這部劇里,觀眾只能看到導演對蒲松齡的三大“背叛”。
首先,劇情套路化。
正常追一部劇,故事是需要帶給觀眾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驚喜。
然而這部劇的走向基本一眼望到頭,比如妖精看中了凡人男子,決定金盆洗手,但非要到女主面前挑釁,就差把“我是反派”寫在臉上。

這些單元情節(jié)毫無亮點,恐怕放到以前都沒有入選《聊齋志異》的資格。
其次,角色扁平化。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妖精注定是惡的代表,而女妖多以性感魅惑的形象出現(xiàn),紅唇、紅眼影也是標配。
而且演員對角色的理解也很淺顯,把妖精演出了一副勾欄做派。

反觀《畫皮》里的周迅,才是真正將“妖”演出了精髓。
她能表現(xiàn)出對人類社會的打量、好奇,這種異類之感才是演得逼真的原因。
而且周迅都不需要太濃的妝容,她只是用一雙受驚的大眼睛望著男主,就能達到我見猶憐的效果。

結局她真正讀懂了愛,漸漸有了人性,也讓角色與觀眾達到了共振。
只可惜在現(xiàn)在玄幻題材里的作品中,很難看到如此有層次感的人物塑造了。
最后,內容淺顯化。
這部新劇有許多單元故事,可這些內容依舊是男女主制造工業(yè)糖精的工具,故事也拍得過于淺顯。

同樣是歌頌純粹的愛情,《倩女幽魂》里聶小倩與寧采臣的愛,是自我價值與靈魂救贖的表達。

同樣是寫人妖殊途,《嬰寧》里嬰寧與書生的愛,打破封建禮教,人性與妖性的復雜呈現(xiàn)。

當然,不能否認《無憂渡》有著對古偶題材的突破性嘗試,只是沒有抓住病癥根源,以至于效果甚微。
02 古偶劇的病結所在:思維定勢
其實不光是《無憂渡》,當下大部分古偶劇都陷入了一種思維定勢當中。
比如服化道方面,前幾年基本走得都是喪葬風,這兩年又開始流行花里胡哨的頭飾。


還有特效方面,始終不見技術進步,大家都爛到一堆兒,不相上下,也就將品質下限一再降低。
再然后是劇情方面,你會發(fā)現(xiàn)只要什么元素有流量,就有無數(shù)人爭先效仿,同質化嚴重。
《花千骨》出圈后,“師徒戀”故事如雨后春筍般接連登場。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爆后,生生世世虐戀的套路也被后續(xù)影視劇所借鑒。
現(xiàn)在又開始流行復仇爽劇,之后一定少不了同類型的作品,

至于角色塑造上,也是同理。
人物少了多面性,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人設,非黑即白。
說到底,還是創(chuàng)作者們懶得動腦,總喜歡照搬前人經驗,要么去翻拍經典,要么就去魔改小說、漫畫。

殊不知市場更新?lián)Q代太快,若是困于套路當中,只會越來越跟不上觀眾們的審美。
03 既要借古,也要追今,國劇出口早已擺在面前
雖然古偶劇的病癥由來已久,但并非沒有解決的辦法。
這兩年不少高口碑的作品也早就將答案擺在了創(chuàng)作者的面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詭事錄》,宣傳力度、演員陣容都一般,但最后卻成為年度黑馬。

原因很簡單,這是國產劇向“內容為王”的一次致敬。
比如案件中,每一個跟妖怪有關的傳聞背后,其實都蘊含著政治陰謀與人性丑惡。
但在故事里也不乏對真愛的歌頌,《黃梅殺》里的輕紅與獨孤遐叔、《仵作之死》里的春條和?獨孤羊,都是小人物的縮影,劇情并不轟轟烈烈,卻直達人心。

另外,《永夜星河》也爆得讓人意想不到,但追過劇后也明白其中的原因。
故事與眾不同,以攻略男主為亮點,無疑是形式上的一種突破。
此前這類劇作只被短劇青睞,而事實上,短劇與長劇早就沒有什么壁壘了。

相反的,短劇中有著更多符合時代的設定,這也是長劇需要學習的部分。
其次,在角色方面男主不再代表純粹的正義,甚至還是原著書中的黑化反派,只有隨著女主視角才能看透其背后隱藏著人性的善面。

所以說,國產劇創(chuàng)作不能一直局限于固有的思維方式,在保留經典故事亮點的基礎上,適當?shù)丶尤肱c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內容,才會產生讓人驚喜的化學反應。
而且創(chuàng)作者不能投機取巧,始終深耕內容,尋找突破,才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

04 結語
誠然《無憂渡》有著不錯的熱度成績,但古偶劇還是要嚴于律己,多關注流量之外的東西,比如最重要的就是“口碑”二字。
如果影視劇導演只顧著利益,而非作品品質,那么等待他們的情況,只有鋪天蓋地的差評。
真正想要帶領國劇走向更遠,跳出思維定勢,勤于思考新方向是必須要做到的事情。
當然,不能忽略掉經典本身值得學習的部分。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也是因為以前的創(chuàng)作者們當初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才發(fā)現(xiàn)了題材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都像現(xiàn)在拍攝古偶劇這樣投機取巧,恐怕早在多年前就沒有經典誕生了。
國產劇,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不求改變得有多么快,只求別停在原地,固步自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