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十三則

不思善惡

六祖因明上座趁至大庾嶺,祖見明至,即擲衣缽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p>

明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躕悚栗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愿行者開示?!?/p>

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當(dāng)下大悟,遍體汗流,泣淚作禮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意旨否?!?/p>

曰:“我今為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卻在汝邊?!?/p>

明云:“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祖云:“汝若如是,則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無門曰:六祖可謂,是事出急家,老婆心切。譬如新荔支,剝了殼去了核,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咽一咽。

頌曰:描不成兮畫不就,贊不及兮休生受。本來面目沒處藏,世界壞時渠不朽!

六祖惠能被明上座追趕到大庾嶺時,見明上座追來,便把袈裟和缽盂扔在石頭上說:"這袈裟是傳法信物,豈能用蠻力爭奪?你盡管拿去吧。"明上座伸手去取,卻發(fā)現(xiàn)衣缽像山岳般紋絲不動,頓時惶恐顫抖道:"我是來求法的,不為衣缽!請行者開示!"六祖便問:"不思考善,不思考惡,就在這當(dāng)下,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明上座聞言大悟,渾身冷汗直流,哭著禮拜問道:"除了剛才的密語深意,還有其他法旨嗎?"六祖答:"我若再作解釋,便不再是密義。你若能反觀自心,奧秘就在你那里。"明上座說:"我雖在黃梅五祖門下修行,卻從未認清自性。今日得您指點,如同飲水冷暖自知,您就是我的師父!"六祖道:"既如此,你我同以黃梅為師。好好護持此心吧。"

無門禪師點評:六祖真是慈悲至極,就像把新鮮荔枝剝殼去核直接喂到嘴邊,只等你咽下。

頌曰:本來面目無法描畫,無需贊美強求,縱使世界毀滅,它亦永恒不滅!

六祖擲衣缽于石上時強調(diào)“此衣表信”,表明袈裟僅是禪宗法脈傳承的象征,而非佛法本身 ?;菝髌鸪踝分鹨吕?,以為其中蘊含“無上佛法秘意”,但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袈裟只是普通信物時,內(nèi)心的失望與震撼使其頓悟:真正的佛法不在外物。

惠明作為四品將軍,本具強力,卻提不動袈裟,其根本原因在于“心念未通”。禪宗強調(diào)“自性本自清凈”,但惠明對袈裟的貪求使其被無明業(yè)力所縛,心性未能與自性相應(yīng),故力無所施 。如《壇經(jīng)》所言:“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六祖開悟后,其心性已與般若智慧相應(yīng),能通過心法場域影響他人。而慧明也是一個根性很好的修行人。覺性很強,一點就透的那種。

當(dāng)惠明進入六祖的攝受力范圍時,在手觸動袈裟的當(dāng)下被觸動,妄念止息,身體陷入“定”態(tài),無法動作 。這種“同化力”并非神通,而是自性清凈能量的自然流露,使惠明直面無念無住的本來面目 。這是被動的入定。

惠明提袈裟不動的瞬間,實為自性覺醒的契機。他意識到追逐外物的虛妄,轉(zhuǎn)而呼喚“我為法來”,表明其心念已從貪執(zhí)轉(zhuǎn)向求道。六祖借此契機以“不思善,不思惡”截斷其二元思維,直指超越善惡對立的清凈自性 。

慧能見機行事,在那個當(dāng)下一逼迫,“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一下,讓慧明回頭轉(zhuǎn)腦,猛回頭,當(dāng)下見性。

這一大事因緣,永在恒在,超越了時節(jié)因緣。這也是六祖得法后度的第一個修行人。

禪宗法脈的本質(zhì)是“以心傳心”,而非衣缽的物理傳承?;菝魈崂彶粍?,隱喻“求法者若迷于外相,縱有千鈞力亦不得法” 。此密意呼應(yīng)《金剛經(jīng)》“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般若空性觀。

六祖以“不思善,不思惡”逼拶惠明,令其當(dāng)下返照無念之心。此問如刀斬亂麻,破除一切相對概念,直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禪法精髓 ?;菝鞯摹氨轶w汗流”正是妄念脫落、自性現(xiàn)前的體證。

惠明最終悟到“密在汝邊”,表明佛性不假外求,而是眾生本具。六祖的接引實為“指月之手”,袈裟提不動的外緣,實為促發(fā)其內(nèi)觀自性的助道因緣 。如《壇經(jīng)》云:“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惠明提缽不動的公案,揭示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頓悟邏輯:袈裟的“重逾千鈞”實為心性迷悟的投射;六祖以心法攝受惠明,展現(xiàn)“自性能生萬法”的妙用;“不思善惡”的機鋒,將禪法化為“如人飲水”的實證,契合南宋無門慧開“描不成、贊不及”的參究宗旨 。此公案至今仍是禪者參透“本來面目”的核心范本,其密意在于:世界縱使壞滅,自性真如永不朽壞。

小時候?qū)O悟空被如來的五指山所壓耿耿于懷,想了好些年。

袈裟是禪宗法脈傳承的信物,五指山是佛法力量的具象化?;勖鳠o法拿起袈裟,是因他執(zhí)著于“外物代表佛法”的迷思;孫悟空被壓則因其未超越“貪嗔癡”的業(yè)力束縛。外在形式(袈裟/山)是心性迷障的投影。慧明需放下對“衣缽權(quán)威”的執(zhí)念,孫悟空需突破“五行輪回”的定數(shù)。

慧明作為四品將軍力大無窮,卻提不起輕袈裟;孫悟空能擔(dān)山趕月,卻逃不出五指山。這暗示肉身之力無法對抗心性之障。袈裟的“重”是慧明對佛法真諦的敬畏與迷茫,山的“壓”是孫悟空對“自我局限”的無知。

慧明通過六祖“不思善惡”的機鋒瞬間開悟,屬禪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孫悟空則需經(jīng)歷五百年反思與取經(jīng)磨礪,屬佛教“消業(yè)證果”的漸修路徑。兩者殊途同歸:覺悟需打破形式桎梏,回歸自性清凈。

慧明的解脫源于六祖以袈裟為媒介逼拶其自省,孫悟空的暫時自由依賴唐僧揭去六字真言帖。二者皆需外在機緣與內(nèi)在覺醒的共振:袈裟的“提不動”迫使慧明轉(zhuǎn)向求法,五行山的“揭帖”象征孫悟空對佛法的心服,開始走向探究如何“如何降服其心”之路。

六祖對慧明說“密在汝邊”,唐僧對孫悟空而言是“引渡者”,均指向真理不可言傳,唯親證方知。慧明的“遍體汗流”與孫悟空的“五百年反思”,皆是“冷暖自知”的覺悟體驗。

慧明放下袈裟執(zhí)念后獲得心性自由,孫悟空經(jīng)歷五行山壓制后,經(jīng)過取經(jīng)的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成就斗戰(zhàn)勝佛,獲得了心性的自由。

物質(zhì)世界的困境本質(zhì)是心性的困境。袈裟與山的“重量”并非物理屬性,而是主體心念的投射。這與《壇經(jīng)》“非風(fēng)動非幡動,仁者心動”一脈相承。

慧明與孫悟空的經(jīng)歷,實為人類精神覺醒的兩種范式:前者通過頓悟直抵心性本源,后者借由磨礪消解業(yè)力枷鎖。兩者共同指向東方哲學(xué)的核心——破除我法二執(zhí),方得真自由。袈裟與山,既是束縛的象征,亦是覺悟的契機,正如無門慧開所言:“本來面目沒處藏,世界壞時渠不朽”。

“描不成兮畫不就,贊不及兮休生受”

南宋臨濟宗楊岐派以“看話禪”革新傳統(tǒng)禪法,強調(diào)通過參究“話頭”(如趙州“無”字公案)截斷邏輯思辨,直指心性本源 。無門慧開繼承大慧宗杲的“疑情”參究法,認為一切言語描繪皆落窠臼,故首句以否定性語言破除學(xué)人對“本來面目”的擬議。

“描不成”呼應(yīng)《無門關(guān)》中“無門為法門”的核心,真理無法用圖像或文字固定 。如趙州“狗子無佛性”的“無”字,非邏輯可解,需全身心投入疑情。

“贊不及”暗合《壇經(jīng)》“自性本自清凈”的超越性,參禪須“窮心路絕”,放棄對名相的依賴 。此句以否定性修辭引導(dǎo)學(xué)人離言絕慮,契合南宋“看話禪”的實踐原則。

“本來面目沒處藏,世界壞時渠不朽”

禪宗強調(diào)“即心是佛”,將修行融入日常。無門慧開在《無門關(guān)》中提出“靈山只在汝心頭”,認為自性佛性雖無形無相,卻遍在一切時空 。此即“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宗旨相通。

“沒處藏”對應(yīng)《壇經(jīng)》“菩提自性本來清凈”,自性如虛空般無形無住卻含攝萬法 ?;坶_以“靈山塔”喻此本心,主張“向自心塔下修”,無需外求 ?!扒恍唷卑岛督饎偨?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參“無”字公案時,需體認此超越生滅的絕對主體性,如慧能開悟時所言“自性本無動搖” 。

六祖可謂,是事出急家,老婆心切。譬如新荔支,剝了殼去了核,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咽一咽。

無門以“剝荔枝”比喻六祖對惠明的接引,直指人心。六祖拋卻衣缽、直問“不思善惡”,正如慧開要求學(xué)人專注“無”字話頭,剝?nèi)ニ季S外殼(殼)、破除二元對立(核),僅留赤裸裸的覺性 。

“送在你口里”對應(yīng)看話禪的“全身投入”——將全部身心凝聚于話頭(如“無”字),如吞熱鐵丸般無法吐納,截斷意識流 。

“咽一咽”暗示疑情積累到極點時的頓悟,如惠明“遍體汗流”的震撼體驗,需外緣觸發(fā)(如六祖一問)而豁然開朗 。

慧開強調(diào)“參禪須透祖師關(guān),妙悟要窮心路絕”,與六祖“本來無一物”的頓教思想一脈相承。此頌打破漸修次第,主張“不斷不滅是真?!钡漠?dāng)下體認,契合《壇經(jīng)》“頓悟頓修”的實踐路徑 。

禪者既強調(diào)“無念為宗”(破善惡執(zhí)),亦注重“對境心數(shù)起”(隨緣起用)?;坶_評六祖“沒伎倆”之語,實為打破惠明對“密語”的執(zhí)著,回歸“縱橫盡得”的自在 。

“世界壞時渠不朽”呼應(yīng)《無門關(guān)》第十九則“平常是道”,將終極真理落實于日?!缁勰芴油鐾局薪右菝鳎U法在動蕩中顯真常 。

無門慧開以南宋禪者特有的犀利,將六祖公案轉(zhuǎn)化為參究范本。其評頌既是對《壇經(jīng)》心性論的繼承,亦是對看話禪法門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疑情提撕、絕待超越)。此中深意,恰如慧開所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剝盡言語葛藤后,唯剩一念不生處的“不朽渠”。

好,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