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介紹:

咨詢人:男生父母

男生年齡:17歲/ 高一

專家服務老師:張紅翠老師及其督導小組

情況介紹:

女孩因家庭還有學習壓力,內心壓抑無處發(fā)泄,經常感到同學還老師故意針對自己。

高一學習壓力增大,出現軀體化反應,被查出中度抑郁!

如今,女孩已成功返回學校,抑郁情緒逐漸減少,整個人越來越樂觀。

父母的隔閡得到開解,還會主動幫著父母做飯,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女兒上高一后,突然變得敏感脆弱,整天抱怨學習又苦又累;

經常給我說同學故意孤立排斥她,老師也針對她,還稍不注意就哭哭啼啼。

我被她折磨的頭大,后來帶她去醫(yī)院檢查才知道女兒患上了中度抑郁。

大夫說,女兒的情況需要在家休養(yǎng),這樣才更利于她的病情。

無奈,只好給她辦理了休學。

本以為,休養(yǎng)一段時間女兒就能回學校,然而,怎么都沒想到我們一家差點被她折磨瘋。

不出門、不社交,毫無生機整天板著一張臉不與任何人說話。

非常敏感,動不動就哭訴抱怨我們不愛她、不關心她。

看著淚眼婆娑的女兒,指責的話到了嘴邊怎么都說不出口,對她又怒又心疼。

抗抑郁的藥吃了,中藥也喝了,女兒的抑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

我們想不明白乖巧聽話的女兒怎么會患上抑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乖乖女患上了抑郁癥

女兒小學時我們開了一家門店,那時一門心思全都在生意上。

為了照顧生意經常起早貪黑,對女兒的學習和生活根本沒有精力去照顧。

好在女兒的性格雖然內向,但非常聽話懂事。

人也很聰明,從小成績就很優(yōu)秀。

對此,我和他爸爸不知少操多少心!

然而,女兒上了初中后,事情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經常聽她抱怨學習太累太苦,還常常嘮叨同學事多。

學習上也不再那么從容,為了完成作業(yè),熬夜成了常態(tài)。

有時遇到不會的題目,自己還氣的大哭。

但那時,我們并沒有把女兒的浮躁放在心上。

只覺得青春期的孩子都這樣,再加上初中課程比小學難,女兒的異常也屬于正常。

每次都是耐心的安慰她兩句,可抱怨多了,我也變得不耐煩起來,甚至還覺得她過于矯情。

“我和你爸起早貪黑忙生意還沒嫌累,你倒好,一點學習挫折就受不了,你當自己大小姐啊,看你矯情的!”

也不知道是我們的責罵起了效,還是她本身基礎就不錯。

雖然還經常因為做題崩潰,但成績至少能保持在中上游水平。

可我們沒想到,這只不過是風雨前的暫時寧靜。

高一開學不久,女兒三天兩頭打電話給我,不是抱怨作業(yè)太多了;

就是抱怨老師講太快了學不懂,還說自己考不上大學,不想上學類似的話。

一開始我還像她剛上初中那樣耐心安慰兩句,給她打氣:

“不要想太多,你剛上初中時不也這樣,咬咬牙就挺過了,實在不會就問同學問老師,或者周末再給你報個班。”

然而聽到我的安慰,女兒卻突然發(fā)瘋地沖我大吼:

“忍忍忍......,你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叫我忍耐,你根本就不關心我!”

好心開導她,結果還不落好,我的脾氣也上來了。

“我不關心你,那你的吃穿喝怎么來的,輔導班誰給你報的,我們累死累活的都是為了誰?”

可讓我意外的是,這次無論我們如何教育都沒有一點效果,反而她的情況比過去更嚴重了。

周末回到家總是無精打采,跟她說話也是愛答不理,一到家就把自己關在屋里,到了飯點也不出來。

作業(yè)也不寫,不是刷視頻就是追劇,房間的燈還經常亮到半夜,根本沒有一點高中生的自覺。

果然,成績一次比一次差,但她依舊我行我素。

我看的又急又氣:

“你還知道你是高中生嗎?到時候考不上大學,別怪我們沒提醒你!”

女兒聽后對著我又哭又叫,“不用你管,正好考不上就去打工!”

我氣得差點背過氣去,耐著性子和她分析利弊。

可她什么都聽不進去,只是一個勁的哭訴老師針對她、同學欺負她。

從上初中就這樣,學習上遇到一點挫折,就說自己被人排斥、孤立。

到了高中還是這樣,我聽的心煩,干脆不再理會她。

后來她也努力了一陣子,可堅持多久再次崩潰了,三天兩頭不舒服請假,再到后來干脆直接不去學校了。

我和他爸被她折騰的筋疲力盡,好話歹話都說了遍,可她就是不去學校。

老師說女兒可能是心理問題,建議我們帶她去看心理醫(yī)生。

對于老師的建議雖然我們并不認同,但目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無奈只能預約了心理醫(yī)生

直到拿到中度抑郁的診斷結果,我和他爸還是不敢置信。

隨后是無盡的懊惱和后悔,覺得以前對她關心太少。

為了讓她能快點恢復健康,接下來我找過各種宣稱能解決厭學抑郁的醫(yī)院和咨詢。

女兒卻從中度發(fā)展成重度,甚好還出現了軀體化反應。

我徹底慌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孩子的病或是家庭的內耗

后來一個朋友給我介紹了心理咨詢師王老師,我抱著沉重心情對接了老師。

第一次療愈,王老師詳細詢問了我們家的情況,說完后我忍不住的放聲大哭。

王老師細心的遞給我一張紙巾:

“你有沒有想過,或許生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或是整個家庭?”

系統式家庭治療理論認為:

家庭猶如一個小型生態(tài)系統。

系統內部成員作用力此消彼長,很多困擾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醞釀”出來的。

而占據經濟和權力雙重地位的父母,有時是家庭里作用力最大的一方。

生病的孩子背后,大多有個內耗對抗式家庭。

聽完老師的話,眼前閃現出過去的一幕幕。

做生意容易,不僅起早貪黑,還要應付形形色色的顧客。

林子大什么樣的人都有,遇到過很多故意找茬或是不講理的人。

我們怕影響生意,只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咽。

但長久的忍氣吞聲,我們內心積壓了越來越多的負面能量。

于是,我和孩子爸爸就成了對方彼此發(fā)泄的對象。

我們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發(fā)生爭吵,甚至是動手,女兒也沒逃脫我們的指責。

每次考不好或成績下降,都忍不住的大罵她不爭氣、沒本事。

到后來,女兒無論做什么我都能從中挑出錯誤,甚至是每做一個動作我也覺得刺眼。

“都說了你要.....你為什么不........”

像這種衍生的負性情緒,開始在我們家蔓延。

我開始感覺到窒息,但好在我有工作要忙,不會一直沉浸在壓抑的氛圍里。

但女兒卻不同!

她不僅要面對我們指責,還要應付學業(yè)上的壓力,以及與同學和老師的相處之道。

可怕的是,對于這些我們從來沒有過問過、更沒有關心過,甚至在她一遍遍抱怨時還嫌她矯情。

想到這里,突然有個猛烈的念頭竄入腦海:

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抑郁!

一個典型的內耗對抗式家庭——

對家庭投入精力最多,強控制欲的母親,以及養(yǎng)育缺位,缺乏耐心的父親。

這些年,我和孩子爸爸互懷恨意,指責攻擊,一家人就像糾纏多年的鋼絲線一樣,反復拉扯,彼此折磨。

而中間,夾著一個無能為力,對一切習以為常到麻木,最后走向絕望的孩子。

如此,女兒患上抑郁,焦慮,強迫,厭世,也不再那么難理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父母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直面自己的問題,嘗試成長,努力保持心理健康,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開始了自我成長和療愈之路。

1. 修煉自己的精神力

女兒抑郁后,我到處求醫(yī)問診,不是找醫(yī)院的專家,就是按照那個醫(yī)生的方式咨詢。

其實,我在無形的給她傳遞焦慮

尤其,我和孩子爸爸互相指責、推脫責任,甚至因為她的病情整個家都陷入窒息的絕望。

這些都會增加女兒的愧疚和自責。

所以,老師給的第一個建議是:

父母要修煉自己的的精神力。

意識到抑郁癥恢復是個漫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不斷地吸食父母的精神力。

只有父母樂觀強大,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她的內在能量才能逐漸恢復。

漸漸地,我發(fā)現我的心態(tài)越來越平和,不再動不動就發(fā)怒發(fā)火,與孩子爸爸也能心平氣和的討論解決問題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給孩子時間,等待孩子情緒反轉

任何情緒都有一個緩沖的時間,無論好的壞的。

這個期間,她們正在艱難地進行自我療愈。

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給她創(chuàng)造更輕松舒適的氛圍,為她塑造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

之后,我不再因為女兒窩在房間不出來指責教育她;

而是默默地幫她帶上房門給她空間,還經常給她買喜歡的水果和零食。

不想學習或則寫作業(yè)時,也不再一遍遍地催促她;

相反還會安慰她“不想寫就不寫,一切都沒她的身體重要!”

我還跟她爸爸約法三章,不在家里爭吵,團結一致幫女兒度過難關。

3. 幫助女兒重塑動力建設

過去女兒經常抱怨學習太苦、太累,我總覺得她太矯情。

事實上,女兒曾一次次的振作起來,可又一次次的失敗了。

這種無力感讓女兒的自我效能感越來越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種任務的預期和判斷。

所以,王老師這里又給我第三個建議:

幫助女兒重塑動力建設,與其鼓勵不如幫助她度過難關,獲得“我能行”的自我認知,從而調動她的動力。

女兒再次因不會的題目而抓狂時,我不再像過去那樣說風涼話打擊她,而是與她一起分析思路、尋找邏輯錯誤。

當一個個的難關被我們克服并最終算出正確答案時,女兒高興的就像打了勝仗。

過去每次遇到不會的都會暴躁的想哭;

現在她的情緒越來越平和,遇到難題也不再輕言放棄學會了冷靜分析。

療愈進行的第二個月末,我?guī)е畠河肿隽艘淮我钟粜睦頊y試。

結果顯示女兒的癥狀已經由重度轉為輕度抑郁。

并返回了學校,成功復學

一個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內耗式家庭。

不管是抑郁癥,還是其他心理問題,大部分時候,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孩子不是源頭,是表象。

不要把孩子的心理問題當成洪水猛獸,要把它當成問題的驚醒。

意識到,你的家庭可能生病了,它需要修復,需要幫助,需要治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為網絡圖片,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