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早上好!

本次上海車展,幾乎每一款新車的發(fā)布會上,智艙和輔助駕駛都不出意外的成為了介紹和傳播的重點。不過大家關(guān)注的焦點都集中在新能源車上,燃油車的智能化,幾乎是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

可即便新能源車高歌猛進,但至今油車仍然占據(jù)一半左右的市場份額。這全中國一半的油車消費者,我想肯定也是需要智艙和輔助駕駛的。而逛遍整個車展,我發(fā)現(xiàn)在油車上搞智艙和輔助駕駛,搞得最認真、也最出成果的就是大眾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先來說說智能座艙,我認為大家對智能座艙的需求,首先是觀感上的,其次才是功能上的。

所謂觀感上的,就是拉開車門,坐進去的第一感受,是科技感撲面而來,還是年代感揮之不去。即便還來不及體驗具體功能,但和座艙第一次接觸的主觀感受,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購買決策。

而大眾的新車,坐進車艙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屏幕的尺寸、屏幕的數(shù)量,比新勢力還要大,還要多。并且,設(shè)計上又不像新勢力那么千篇一律,在保持大眾風格和品質(zhì)感的同時,在科技感、氛圍感上都有了巨大提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汽大眾 途昂 參數(shù) 圖片 Pro

可以說,先不聊具體功能,單就第一感受來說,大眾新車的智能化程度算是合資品牌做得最好的了。

再來看智能化的功能,說實話早期一些品牌的車機確實會出現(xiàn)清晰度一般、卡頓、操作邏輯不合理等等,但在2025年的當下來看,這些問題過于初級了。對于有一定實力的大廠來說,基本不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了。

以我的體驗來說,在10萬級以上的車型上,主流大廠基本都不存在這些問題了。無論是清晰度、流暢度、還是界面的操作邏輯,都已經(jīng)挑不出什么問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汽-大眾 探岳 L

甚至,以往比較能拉開差距的是語音助手的識別速度、精度和反應邏輯。但隨著越來越多車企開始接入Deep Seek,這方面燃油車和一線新勢力的差距,也在迅速抹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之,對智艙來說,因為供應鏈成熟且強大,所以油車追趕起來技術(shù)門檻并沒有那么高。通過這兩年的追趕,至少對大眾來說,車機日常的使用體驗,已經(jīng)和新勢力不相上下。

再來說輔助駕駛,不能否認的是,因為整車架構(gòu)的問題,因為響應速度的問題,油車搞輔助駕駛確實比電車更難一些。但難不意味著做不到,恰恰意味著一旦做成,相比友商所獲得的競爭門檻還會更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雖然都是輔助駕駛,但大眾的理解和新勢力其實不太一樣,新勢力是把輔助駕駛當做最大賣點,力求追新。但大眾不一樣,大眾把輔助駕駛當做真正能幫助車主減輕駕駛疲勞、提升安全性的配置。不求最新,但已經(jīng)發(fā)布的功能首先要做到充分的驗證,優(yōu)先保證安全性。其次是在日常經(jīng)常用到的功能上,努力做到好用,安心。

說實話,新勢力可能適合先鋒、極客型用戶,而大眾的理念才更適合大多數(shù)普通家庭的用車需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后在技術(shù)路線上,一方面大眾在加大自主研發(fā)的投入,同時積極借用供應鏈的能力。不管是上汽大眾、還是一汽-大眾的最新車型,都用上了和大疆合作的IQ.Pilot。

就像剛才說的,大眾的輔助駕駛,不追求功能上的最新,追求的是日常的好用。最常用的自適應巡航,大眾這套IQ.Polit不但剎車減速很柔和,入彎前會提前減速,遇到加塞并線的車輛,整體的應對也很柔和,沒有急剎。遇到并行的大車,會稍微往外側(cè)偏離一點,離大車稍遠一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之,大眾的輔助駕駛不追求極限工況,但在日常使用的細節(jié)上,打磨得很到位。

當然了,不極致追新,不意味著大眾在輔助駕駛上的落伍,事實上,一汽-大眾已經(jīng)開始了“三步走”戰(zhàn)略。像探岳L上現(xiàn)階段的輔助駕駛,就是大眾輔助駕駛1.0,主要追求在油車上普及輔助駕駛的核心功能,覆蓋全國95%的高速路段和90%的城區(qū)路段。

2.0階段在今年8月份左右推出的全新 速騰 上就會搭載,實現(xiàn)端到端大模型上車,可覆蓋全國100%的高速路段和95%的城市路段,保證油車的輔助駕駛平權(quán)。

至于3.0階段,預計在2026年實現(xiàn),輔助駕駛功能在全國100%的高速和100%的城區(qū)路段,都可以使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之,以智艙和輔助駕駛為主的智能化,并不是只有新能源車才能實現(xiàn),油車照樣可以智能化。并且,即便按照相對悲觀的估計,到2030年,油車的市占率依然在25%左右,以我國超2000萬輛的乘用車規(guī)模算,到時候油車市場的規(guī)模依然要超過500萬輛。

所以,燃油車的智能化,不但是大眾努力在做的事情,也是每年幾百萬車主的實際需求。

大眾進入中國已經(jīng)41年了,都說大眾最懂中國人,在智能化、電動化的時代,這話依然不過時。在電動車上推智能化、輔助駕駛,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但在油車上這么干,注定是一件沒流量、沒熱搜的事情,而大眾為了數(shù)量上接近一半,但網(wǎng)絡(luò)聲量近乎為零的廣大油車潛在車主們,選擇了迎難而上。這可能也是大眾“懂中國人”的一個表現(xià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