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的聚光燈下,星途品牌以“科技新豪華”為核心敘事,用一場技術與美學的雙重盛宴,向全球展示了中國高端汽車品牌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蛻變決心。作為奇瑞集團技術實力的集大成者,星途此次不僅帶來了天璣概念車、2025款星紀元ES純電版等重磅產品,更通過用戶共創(chuàng)計劃與全球化戰(zhàn)略的深化,勾勒出一幅“技術破局、生態(tài)共生、用戶同行”的未來出行圖景。從產品工程師的視角觀察,這場發(fā)布會不僅是技術參數的堆砌,更是一場關于中國汽車工業(yè)如何通過系統性創(chuàng)新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宣言。

平臺架構:從“性能冗余”到“場景定義”的升維
天璣概念車的亮相,標志著星途在平臺架構上的技術躍遷?;贓0X_L高性能純電平臺開發(fā)的這款全尺寸SUV,以5.3米車長、3.2米軸距的龐大體量,實現了對傳統豪華SUV產品定義的顛覆。其搭載的7D智能全地形系統,通過AI預瞄控制與跨域融合底盤控制技術,將輪邊驅動力提升至6700N·m,涉水深度達900mm,45度極限爬坡能力直指 路虎衛(wèi)士 ( 參數 丨 圖片 )的硬派水準。這種技術突破背后,是奇瑞集團在電動化平臺研發(fā)中堅持的“場景定義技術”思維——不同于傳統車企追求單一性能指標的優(yōu)化,E0X_L平臺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了純電與增程雙動力形式的無縫兼容,讓同一平臺既能承載1000V高壓架構下880kW矢量四電機的狂暴輸出,又能滿足增程車型2000km綜合續(xù)航的實用需求。

這種技術路線的選擇,在工程師眼中體現著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當特斯拉執(zhí)著于純電技術的極致簡化,比亞迪在混動領域多點開花時,星途通過平臺架構的柔性化設計,實現了“性能冗余”與“成本效率”的平衡。以天璣的底盤系統為例,其配備的全主動懸架與7度后輪轉向系統,在硬件層面預留了L4級自動駕駛的擴展接口,這種“超前部署”的工程思維,既滿足了當下用戶對操控體驗的追求,又為未來軟件升級保留了硬件潛力。

智能駕駛:從“功能疊加”到“體驗閉環(huán)”的進化
在智能駕駛的競技場上,星途此次祭出的 獵鷹 智駕系統,展現了中國品牌對技術路線的獨立思考。搭載雙Orin-X芯片(508TOPS算力)與30顆傳感器的硬件配置,看似與行業(yè)主流選擇趨同,但其“端到端無圖智駕”的技術路徑卻暗藏玄機。相較于依賴高精地圖的解決方案,星途選擇通過深度學習大模型構建環(huán)境理解能力,這種技術決策在工程師視角下具有雙重價值:既規(guī)避了高精地圖更新滯后帶來的場景局限,又通過數據閉環(huán)實現了系統能力的持續(xù)進化。在實際道路測試中,該系統已能自主處理電動車穿行、施工路障避讓等長尾場景,其決策邏輯更接近人類駕駛員的“經驗判斷”而非“規(guī)則執(zhí)行”。

這種技術路線與特斯拉FSD的純視覺方案形成有趣對照。雖然特斯拉憑借全球車隊數據優(yōu)勢在算法訓練上占優(yōu),但星途通過激光雷達+視覺融合的方案,在復雜光照、惡劣天氣等極端場景中建立了感知冗余。特別是在衛(wèi)星通信系統的加持下,天璣概念車實現了全域無死角的通信保障,這項源自航天領域的技術移植,不僅解決了偏遠地區(qū)智駕系統的信號傳輸難題,更在工程層面開創(chuàng)了“空天地一體化”智能駕駛的新范式。
安全設計:從“被動防護”到“主動療愈”的跨越
星途對安全的理解已超越傳統碰撞安全范疇,向“全域安全”體系進階。天璣概念車88%的高強鋼鋁車身與量子加密通信技術,延續(xù)了星途在物理安全與信息安全的雙重優(yōu)勢,但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安全理念延伸至生態(tài)維度。智能類高壓氧艙的設計突破,通過分子篩制氧技術動態(tài)調節(jié)艙內氧濃度,將座艙從“安全容器”進化為“健康空間”。這種將航天生命維持系統降維應用于民用車的創(chuàng)舉,在工程師眼中不僅是技術移植的成功案例,更預示著汽車作為“第三空間”的功能重構。

這種安全理念的系統性創(chuàng)新,在2025款星紀元ES純電版上得到延續(xù)。其搭載的籠式太空艙2.0結構,通過88%高強鋼鋁占比與7安全氣囊配置,在C-NCAP碰撞測試中刷新安全紀錄;而AQS空氣質量管理系統與主動座艙清潔功能,則構建起從“碰撞生存”到“呼吸健康”的全維度防護體系。相較于沃爾沃執(zhí)著于傳統安全標簽,星途通過“安全+”戰(zhàn)略,正在定義智能電動時代的安全新標準。

用戶共創(chuàng):從“產品交付”到“價值共生”的轉型
星途在此次車展發(fā)起的LOGO百萬共創(chuàng)計劃,標志著其用戶運營進入深水區(qū)。通過聯合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頂級設計院校,邀請用戶參與品牌標識設計,這種開放姿態(tài)在傳統車企中頗為罕見。從工程師視角看,這不僅是品牌營銷的創(chuàng)新,更是產品開發(fā)邏輯的變革。當星紀元ES通過100%用戶直聯機制收集需求,將紅色車漆成本增加2000元仍堅持標配時,體現的是“用戶定義配置”的產品哲學。這種深度共創(chuàng)模式,正在消解傳統主機廠與用戶間的信息壁壘,使工程開發(fā)從“實驗室導向”轉向“場景導向”。

這種轉型在商業(yè)層面已初見成效。星途用戶中BBA車主占比達9%,增換購用戶78%來自合資品牌,且用戶平均年齡降至35歲,這些數據印證了其“科技新豪華”定位的市場穿透力。更值得關注的是FLY EYE車載無人機的生態(tài)布局,通過車機互聯實現智能巡航與一鍵成片,這種“硬件+服務”的生態(tài)化延伸,正在將汽車從出行工具轉變?yōu)樯罘绞降募善脚_。

全球化野望:從“產品出口”到“技術標準”的輸出
星途的全球化戰(zhàn)略在此次車展中展現出新維度。天璣概念車搭載的EEA6.0中央計算架構與衛(wèi)星通信系統,不僅針對中國市場,更暗含對中東、北歐等特殊地域市場的技術適配。這種“全球車”的開發(fā)理念,體現在工程細節(jié)上:從-40℃極寒到50℃高溫的電池熱管理系統驗證,到滿足歐盟R155網絡安全法規(guī)的量子加密通信,星途正通過技術預埋構建全球市場準入能力。

這種技術出海模式,相較于傳統車企的KD件組裝更具戰(zhàn)略價值。當星紀元ES在挪威市場以45萬元售價對標 寶馬i4 時,其背后是奇瑞集團累計出口114萬輛構筑的品牌勢能。工程師們清楚,只有通過持續(xù)的技術標準輸出,才能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準”的質變,而星途在智能駕駛、電池安全等領域的技術儲備,正為其參與全球汽車技術規(guī)則制定積累話語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