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變化的時期,尤其是在初高中階段,許多學生會面臨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的復雜以及自我認同的困惑。這些因素往往會導致焦慮和抑郁的情緒,深深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

在這個階段,學業(yè)壓力往往是最明顯的來源之一。面臨升學考試的學生,在父母和老師的期望下,常常感到巨大的心理負擔。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他們可能會為了學習而犧牲自己的休閑時間和社交活動,導致生活失去平衡。當日復一日沉重的學習負擔加重,學生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絕望,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內心的掙扎,形成了焦慮的根源,讓他們在考試和評價面前每每心生畏懼。

除了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的變化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進入初高中后,學生面臨著更復雜的社交圈。友誼的建立和維護從未如此重要,卻也從未如此脆弱。在這個時期,許多學生會經歷友情的破裂或被孤立的感覺,這種情感上的傷痛可能比學業(yè)壓力帶來的困擾更為深刻。孤獨和失落感讓他們感到被世界遺棄,焦慮、抑郁的情緒在潛移默化中滋生,成為生活中的暗影。

自我認同的掙扎也是不少學生面臨的問題。青春期是個體意識覺醒的階段,許多學生經歷著身份迷失、價值觀混亂等困惑。他們在嘗試找到自己的位置時,可能會因為與同齡人的比較而感到自卑。當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符合社會和家人期望的能力或成就時,焦慮和抑郁的情緒便會油然而生。這種不安和焦慮伴隨著他們的成長,時常讓人感到窒息。

面對這樣的心理困境,學生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保持開放的溝通至關重要。無論是與父母、老師,還是同學,傾訴心中的煩惱都能幫助他們釋放積壓的情緒。身邊人的理解與支持,往往能夠傳遞出溫暖,而這種溫暖在青年人的心靈深處產生的共鳴也許能夠帶來轉機。參與集體活動和社團組織也是減輕壓力的有效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交朋友、享受快樂,從而緩解焦慮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會合理規(guī)劃時間,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更能有效防止因疲勞引發(fā)的焦慮和抑郁。適度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活動也有助于重新充電,讓學生在學業(yè)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意識到,成績并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也同樣重要。

心理疏導和專業(yè)幫助也是重要的應對途徑。當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嚴重影響到生活時,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顯得尤為必要。專業(yè)的心理輔導能夠幫助他們了解情緒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抑郁和焦慮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如何面對和解決它們。通過專業(yè)的心理干預,很多學生能夠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適當的自我調適也能緩解焦慮和抑郁。當學生們采用一些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等方法來放松自己時,內心的緊張感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培養(yǎng)興趣愛好也是自我調節(jié)的良好方式,豐富的課外活動能夠分散他們對壓力的注意力,幫助改善心理狀態(tài)。

當焦慮和抑郁的陰霾籠罩在初高中學生的生活中時,重建內心的平靜與自信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每個人都可能面臨抗爭,而關鍵在于如何理智地看待這個過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學會與情緒共處。面對青春的挑戰(zhàn),勇敢地踏出每一步,相信自己的成長,并為未來的自己而努力。每一個陰霾的盡頭,都蘊藏著陽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