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制內(nèi)工作,領導們往往要面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和形形色色的下屬。有些下屬能成為領導的得力助手,而有些則讓領導頭疼不已。這些 “特殊” 下屬,構成了體制內(nèi)獨特的職場生態(tài)。

一、佛系 “老油條”:工作節(jié)奏全由自己掌控

在體制內(nèi),有這樣一群像檔案室王姐一樣的 “逍遙客”。他們工齡長,對工作流程門兒清,總能在規(guī)則邊緣把工作節(jié)奏拿捏得穩(wěn)穩(wěn)當當。每天上午九點,王姐雷打不動地泡上一杯手磨咖啡豆,開啟悠閑的一天。這類人年輕時也曾積極上進,但在體制內(nèi)待久了,激情被消磨殆盡。眼看晉升無望、工資固定,索性選擇 “擺爛”。

他們逃避工作的理由五花八門:要么說自己能力不行,干活敷衍了事,交上去的成果慘不忍睹,逼得領導只能返工重做;要么拿家里的事當擋箭牌,三天兩頭請假,在他們心里,家里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比單位工作重要。更糟糕的是,這種消極態(tài)度就像傳染病,很容易影響新入職的年輕人,導致整個團隊都陷入 “躺平” 狀態(tài),領導布置的任務根本推進不下去,很多工作半途而廢。

二、“病號” 員工:干不得又管不得

部門里的兩位大姐,一位患有過敏性哮喘,一位有心臟病,成了領導的 “燙手山芋”。單位不忙時,她們基本不用干活;一旦忙起來,領導也不敢輕易安排任務。有一次,上級單位催著要項目進度表,涉及大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臺賬制作和資料上傳,工作又急又繁瑣,急需人手。領導沒辦法,只好讓這兩位大姐幫忙,結(jié)果她們連續(xù)工作三小時就撐不住了,一個臉色通紅,一個心慌冒汗,一看就不是裝的。領導嚇得趕緊派人送她們?nèi)メt(yī)務室,還得安排回家休息。

這類員工占著編制卻干不了多少活,管得太嚴,會被指責不關心下屬;管得太松,又會讓其他員工有樣學樣,領導實在左右為難。

三、“過客” 新人:留不住還耽誤事

一些關鍵部門工作任務重、專業(yè)性強,還有不少涉密內(nèi)容。然而,部分剛畢業(yè)的年輕人進入體制后,心浮氣躁、吊兒郎當。領導根本不敢把重要任務交給他們,核心工作也只能將他們排除在外。但出于解決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的政策要求,單位又不得不接收這些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大多只是把體制內(nèi)工作當成過渡,干個兩年就走人。要是把連續(xù)性強的工作交給他們,等他們拍拍屁股離職后,接手的人得重新梳理工作,不僅浪費時間,還嚴重影響整體工作效率。

四、“潑辣” 大姐:一鬧就讓領導沒轍

在女同志較多的單位,經(jīng)常會因為工作安排產(chǎn)生矛盾。有些工作流程復雜、責任重大,是整個項目的關鍵節(jié)點,自然要多操心。但總有些中年大姐不愿意多干活,稍微多安排一點任務,就跑到領導辦公室哭鬧,甚至在公開場合上演 “一哭二鬧三上吊” 的戲碼。

隔壁辦公室就經(jīng)常傳來女下屬和領導爭吵的聲音,“就欺負我好說話”“憑什么讓我干這么多” 這樣的抱怨不絕于耳。一旦單位里有這樣的 “刺兒頭”,領導的工作安排就成了大難題,還會嚴重影響單位的形象和風氣。

五、“太極高手”:用拖延消解改革

計劃科的王科長是這方面的 “行家”,他的口頭禪是 “這個事我們再斟酌一下、研究研究”。遇到想要推進改革的空降領導,他表面不反對,卻用 “征求意見”“風險評估”“上級單位沒先例” 等借口無限期拖延,把領導的創(chuàng)新想法扼殺在等待中。

這類人擅長利用集體決策來推卸個人責任,打著流程合規(guī)的旗號,把改革的熱情澆滅。他們的辦公桌上永遠擺著待簽批的文件,茶杯里泡著的不是茶,而是幾十年職場生涯練就的 “處世哲學”。他們害怕改革帶來的麻煩,只想維持現(xiàn)狀,因為對他們來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可這樣一來,整個單位就像被溫水煮的青蛙,慢慢失去了活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其實,聰明的領導心里都清楚:單位里要是全是只會阿諛奉承的人,遲早會變得死氣沉沉。體制就像一臺大機器,既需要兢兢業(yè)業(yè)的 “齒輪”,也需要能引發(fā)警惕的 “螺絲”。真正厲害的領導,懂得把這些 “刺頭” 轉(zhuǎn)化為提升自己和團隊的 “磨刀石”,這才是體制內(nèi)職場生存的大智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