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hi,我是胖胖。

當尊重可以打折,當隱私可以泄露,當騷擾可以“調(diào)查處理中”——底線,也就爛在了利益表單的最底一格。

其實,胖胖之前就聽聞過不少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隱私泄露的話題,但那時候,聽歸聽,始終也停留在只聽其言,不見證據(jù)。

像咱們有時候在網(wǎng)上買東西,圖啥?圖的就是一份起碼的隱私保護。

不想被打量,不想被揣測,更不想因為一張訂單,被人拿來指指點點。

但沒想到,這一次,一盒避孕套,徹底把平臺們最后一點遮羞布撕了個粉碎。

這兩天,極目新聞報道了一則新聞。

4月25日,四川成都的王女士(化名),在某電商平臺上下單購買了一盒消毒液和一盒避孕套。

發(fā)貨方是某便利店成都春熙路店,配送則是由某知名平臺的騎手完成。

結(jié)果呢?送貨上門時,配送員意味深長地盯著王女士看了一眼,完事還發(fā)來一條讓人作嘔的短信:

“12只,注意身體啊,美女?!?/p>

王女士憤怒質(zhì)問:電話是加密的,配送員怎么知道我的號碼?又怎么能直接發(fā)騷擾短信?

據(jù)極目新聞報道,購物平臺把她購物的錢,退成了購物券。

配送平臺那邊,倒是承諾調(diào)查處理,但截至當晚十點,還沒給出哪怕一句像樣的回應(yīng)。

便利店負責人呢,說他們有隱私保護措施,比如小票折疊、黑袋包裝,但對配送過程“不清楚”。

這背后是什么?

一整套糊弄用戶、泄露隱私、侮辱尊嚴、掩蓋責任的產(chǎn)業(yè)鏈。

而我們用戶,不幸活在這個鏈條的最末端。

按正常來說,在任何一個系統(tǒng)里,即便是個別人的流氓心思,也應(yīng)該被徹底隔絕,無法得逞。

而不是隨便讓他知道你的信息,隨便讓他找到騷擾的通道,隨便在你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侵入你的生活。

但現(xiàn)在呢?

一邊打著“加密保護”的旗號,一邊讓配送員可以直接拿到你的真信息;

一邊吹噓“尊重隱私”,一邊看著你的隱私像窗戶紙一樣,被隨便戳破;

一邊說“用戶至上”,一邊在后臺笑著計算,怎么用最小代價把風險消滅在公關(guān)稿里。

這不是偶發(fā),這是放任,是習慣性失守,是拿用戶尊嚴去做生意的底氣。

所以這事,不是一個配送員的問題,是一個平臺系統(tǒng)性不作為的問題。

像王女士就有一個質(zhì)問,既然電話是加密的,你怎么還能發(fā)信息?

這就戳到痛點了。難不成平臺所謂的“隱私保護”,很多時候,就是擺設(shè)?是為了應(yīng)付監(jiān)管、安撫用戶、做公關(guān)?

你說,什么叫加密保護?

配送員壓根不知道你的真電話,只能通過平臺系統(tǒng)聯(lián)絡(luò)。

系統(tǒng)自動屏蔽一切非標準化溝通,出了系統(tǒng)打電話直接報警。

信息做分層處理,配送員只能看到最低限度的必要信息。

但現(xiàn)實里呢?

平臺為了省事、為了壓低成本、降本增效、為了讓配送員更高效地“卷”,把這套標準打了多少折扣?

如果不是,信息怎么會隨意外泄,數(shù)據(jù)又怎么會形同虛設(shè)?

所以這次事件,在胖胖看來,就是平臺拿“隱私保護”當遮羞布,結(jié)果一風吹,露了個底朝天。

你像配送平臺那邊怎么處理的?

先說調(diào)查,后面十幾個小時,沒回應(yīng),死氣沉沉。

這不就是標準套路:

先承諾“調(diào)查”,安撫情緒;拖延回應(yīng),熬過輿論周期;如果鬧大了,再看要不要象征性處分個人;公司主體,絕不認錯,絕不賠償,絕不改流程。

為啥這么熟練?胖胖是摸清了這套路:

用戶的憤怒,是有保質(zhì)期的;

新聞的熱度,是可以等熄火的;

只要不硬碰硬賠錢,不硬碰硬道歉,他們就贏了。

這是赤裸裸的“算計”邏輯。

不是不知道錯了,是精確評估過:認錯成本 > 拖延成本。

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早就成了精算冷血機器。

用戶的尊嚴?隱私?感受?在他們眼中,都不算什么,都是數(shù)字表格里,一行小到快看不見的備注。

因為在他們眼里,你不是一個有尊嚴、有隱私、有安全需求的人。

你是一個ID,一筆交易,一個利潤節(jié)點。

人,已經(jīng)被徹底數(shù)據(jù)化了。

只要能賺錢,你是誰,無所謂;你受了騷擾,受了傷害,無所謂;反正出事了,補點優(yōu)惠券,再打一通公關(guān)電話,就當“妥善處理”了。

這種“物化”,在胖胖看來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在平臺眼里,騎手是生產(chǎn)力,用戶是變現(xiàn)力,隱私是可以押注的風險敞口。

大家不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組又一組用來優(yōu)化利潤率的KPI。

所以,隱私?只是商品鏈條上順帶捆綁的無關(guān)痛癢的小事。

一旦保護隱私影響了效率、成本、利潤增長,保護隱私就立刻變成了“可優(yōu)化項”。

這不是疏忽,這是價值排序的本質(zhì)選擇。

是平臺用利益天平,親手把“人的基本尊重”一天天剔除掉的。

所以才會有今天:

一個買了盒避孕套的女性,可以被配送員直接找到手機號,被發(fā)騷擾信息。

一個再正常不過的購物行為,成了受辱受侵害的起點。

而平臺,只想熬過輿論風頭,繼續(xù)若無其事地盈利。

這可不是個小事。也不只是某個平臺的單個事故。

從更大的格局來看,這背后藏著一個值得警惕的趨勢:

今天配送員能看到你的電話,明天誰能看到你的地址?

后天呢?是不是一整套社交關(guān)系、購買記錄、行蹤軌跡,都能一覽無余?

只要有人開個小口子,整條信息鏈條都會被肆意販賣、操控、侵害。

而一旦社會變成這樣,普通人還能談什么自由?談什么安全?

你的生活,每一秒都暴露在無形的監(jiān)控、盤剝、騷擾、威脅之下。

隱私保護,歸根結(jié)底,不只是一個消費體驗問題。

而是一個關(guān)乎底線、關(guān)乎普通人尊嚴的問題。

而如果平臺們無底線地不尊重用戶隱私,把隱私當成可以隨時犧牲的“成本項”,那么最終,誰掌握了數(shù)據(jù),誰就能在未來社會,攥緊對個體的支配權(quán)。

到那時,真正喪失自由的,不只是被騷擾的王女士。

當然,胖胖一直覺得任何平臺都是需要保持謹惕性的,永遠不要相信平臺自帶的所謂“隱私保護”承諾,要有最基本的防備心,把自己的真實信息控制在最小范圍內(nèi),能不留就不留。

像這件事,也不是因為客服打了個電話、平臺送了點優(yōu)惠券就算了。而要讓騷擾行為進入法律程序,要讓責任鏈條被調(diào)查清楚,要讓平臺不能輕松脫身。

這可不單單是為了一個人討公道,而是為了逼迫這些平臺真正改變利益排序,把“用戶隱私”重新擺到第一位。

否則,每一次隱私的破碎,都在默默地鋪墊著整個社會自由度的衰敗。

這可不是胖胖上綱上線。

這事至于。真的至于。因為背后藏著的是一整套赤裸裸的不尊重,一整套對人性的輕蔑,一整套商業(yè)邏輯下對個體的踩踏。

一個個滑坡,都是從小小的縱容開始的。

每一次對隱私侵害的容忍,都是在給未來更大的災難打地基。

隱私,是最后的尊嚴。我們可以貧窮,可以卑微,可以在夾縫中活著,但不能沒有尊嚴。

一旦連尊嚴都不要了,我們連人都不是了。

每個人是有資格,擁有哪怕一寸微小的、不被打擾的自由。

而不是,活成一串在數(shù)據(jù)表上可以隨意拷貝、隨意交易、隨意算計、隨意騷擾的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