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初釋:子夏完全相信圣人的話語,認為圣人說的都是真理,無需質疑。曾子則不同,他會自我反省。雖然篤信圣人是正確的,但不如反求諸己來得真切。這是因為反求諸己是向自己的內心求,心里有良知,良知即天理。
壺天山人詮釋:這里講到了孔子的兩個學生,一個是子夏,一個是曾子,他們的修學方式。其實他們是有次第的,子夏是獨信圣人,其實這個是必須的,剛開始要獨信圣人,不要起分別心,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曾子則更上一層,他就是反求諸己,實際上是求其二而不求其一。他的這個境地實際上是尋找內在的圣人。但是它中間前提是必須要經過獨信圣人這一關,才有后面的那個情況。如果說沒有前面的獨信圣人這一關,直接反求諸己,那是不對的,是不符合次第的。所以在修學的過程中間,他是先要做到《易經》上坤卦上所說的“先迷,方能后得主?!?/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應用:這里講一個參悟國學的方法。首先是先看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還有看一下其他的古圣先賢對它的解釋。然后再把這些放下,再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看自己內心對他的一種認知。比如說格物的的格,有研究科學“研究”的這種說法。也有王陽明先生講的“正”的說法。那么“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修學中我的一種感悟,這個“格”實際上是“隔斷”的意思,只有隔斷萬物才能向自己內心中求,陽明先生應該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很多東西其實真正的答案并不在書中,還是從自己的心中拈出。您不妨一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