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最近一段時間膝蓋總是隱隱作痛,尤其是上下樓梯的時候感覺跟有針刺一般。聽鄰居說做核磁共振可以查出問題,還沒有輻射,她就想著自己也去醫(yī)院做一個。
沒想到去到醫(yī)院后,醫(yī)生不推薦她做核磁共振,而是讓她先做CT檢查,這讓她很奇怪,為什么不讓做沒有輻射的核磁共振,非要做有輻射的CT呢?

一、最新研究:核磁共振造影劑釓對人體存有毒性
一說起核磁共振檢查,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畢竟現在它也算是逐步普及,但對于核磁共振增強檢查,可能聽過的人會少一些。其實,和CT檢查一樣,核磁共振也分為平掃和增量兩種檢查方式。
核磁共振增強檢查會先通過靜脈注射一種含釓元素的造影劑,一般會選擇手背較粗的靜脈或肘部靜脈進行給藥,然后再進行MRI掃描。
增強檢查能更清楚地發(fā)現普通檢查容易漏診的小病灶或與正常組織相似的病變,比如早期轉移瘤和垂體微腺瘤;還能幫助判斷腫瘤的良、惡性,明確被水腫掩蓋的病灶范圍,區(qū)分治療后仍有活性的腫瘤組織。此外,像神經、血管等特殊部位的檢查也必須通過增強掃描才能看得更清楚。

盡管磁共振增強檢查使用的釓劑比碘造影劑的安全性更高,臨床上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概率約1.5%~2.5%。不過,近年來有關釓劑在人體內的安全性問題也引起了關注。
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表在《磁共振成像》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含釓的造影劑可能會導致腎源性系統性纖維化,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疾病。還可能會引起皮膚、心臟、肺部增厚硬化,伴有關節(jié)疼痛性攣縮。
但研究人員也表示,大家對此也別過分擔心,在注射釓造影劑后,其會與其他分子緊密結合從體內排出,大部分人不會有不良反應。釓劑之所以會沉淀在體內,可能與它容易與高草酸分子結合或在高草酸狀態(tài)下,形成微小的金屬納米顆粒,并滲透到人體的各種器官細胞內。

因此,在進行增強檢查前,要避免食用西紅柿、菠菜、堅果、漿果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另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和補劑,進入體內也會形成草酸,也要盡量避免食用。

磁共振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幾乎所有的器官都可以進行檢查,且該檢查的分辨率很高,可查出大部分的病變。但在醫(yī)院就診時,醫(yī)生一般不會優(yōu)先選擇核磁共振,會先開X光或CT檢查,這是為什么呢?
1、費用高
臨床上,一次X光檢查費用一般只需幾十到百元,CT費用稍高,約幾百至千元,而MRI單次檢查費用可能高達千元,而且這些檢查都是按照部位收取費用,如果需要檢查的部位比較多,花費可能會更高。
2、時間長
核磁共振的檢查時長在15~60分鐘不等,具體的時間與檢查的部位以及病程的復雜情況相關。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做檢查,對于患者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尤其是本身身體虛弱、患關節(jié)疾病的患者以及兒童等,很難堅持下來。

3、人群有限制
一些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金屬假牙以及血管夾的人群,在核磁共振檢查時容易在磁場吸引力下脫離原來的位置,造成周圍組織損傷。且檢查時是在密閉環(huán)境下,對于有幽閉恐懼癥的患者來說,會引起強烈的恐懼、焦慮情緒。
4、某些部位不合適
磁共振需要在強大磁場中激發(fā)體內的氫怨氣產生共振后收集信號轉換成圖像,做檢查的部位必須能產生足夠多的氫原子。肺部、胃部以及心臟均不適合進行核磁共振,因肺部內有大量的氣體,胃部含水量較少,心臟則會不停搏動,都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三、磁共振檢查,要注意這3點細節(jié)
在核磁共振檢查前后,都有一些細節(jié)需要注意,這幾點一定要注意。
1、檢查前
檢查前要去除身上所有的金屬物品,包括內衣上有金屬扣子的也要及時脫掉,身上的配飾、腰帶、手機以及鑰匙等不能逮進去。如若是進行腹部、盆腔檢查的話,需要空腹4~6小時,檢查前遵醫(yī)囑飲水或使用造影劑。

2、檢查中
檢查時需要保持平躺,根據醫(yī)生的指示調整姿勢,全程要避免亂動以免導致圖像模糊。在檢查時可能會有噪音,可咨詢醫(yī)生是否有耳塞可以佩戴,過程中如若局部發(fā)熱嚴重,要立即告知醫(yī)生。
3、檢查后
使用了造影劑的患者,在檢查后要多喝水來促進造影劑代謝排出,一些人可能會出現皮疹、惡心癥狀,檢查結束后需要留下來觀察30分鐘。

磁共振檢查是十分常用的一個檢查手段,但并不適合所有人,具體需要做什么檢查要聽從專業(yè)醫(yī)生的建議,不要盲目迷信磁共振。
參考資料:
[1] 《健康科普丨增強核磁,到底“強”在哪里?》.蘭州市西固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24-11-25
[2] 《為什么不建議大家做“磁共振”?提醒:不是輻射,主要因為這四點》.全民健康養(yǎng)身2025-01-22
[3] 《【981醫(yī)院·科普講堂】磁共振檢查的注意事項,請關注!》.聯勤保障部隊第981醫(yī)院2025-02-2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