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網(wǎng) 用文學(xué)點亮夢想
具有影響力的文學(xué)平臺
擁有二十多年圖書出版經(jīng)驗
出版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 培育知名青年作家
◆青年作家網(wǎng)長期致力于圖書策劃、編輯、設(shè)計、出版、印制、發(fā)行和宣傳等工作,與國內(nèi)五十多家大型出版社簽署戰(zhàn)略合作,攜手打造高品質(zhì)的出版品牌!
◆安排新華書店、京東、當當、淘寶等線上線下多渠道上架發(fā)行,國內(nèi)外三百余家省市級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收藏!
◆詩歌、小說、散文、童話、傳記、志書、社科等體裁不限,均可出版!
◆圖書出版微信咨詢:2416378191

書評‖觸目山河皆故人
——讀文瀾珊老師著作《山河故人》有感
(文/張曉敏)
因為工作太忙,每天起早貪黑的加班,以至于文瀾珊老師的著作《山河故人》我已經(jīng)收到快三個月了,直到今天才有空寫書評,說起來實在有些慚愧。
我還是那句話,我是一個視覺動物,特別相信第一眼的感覺,一本書好不好,能不能引人入勝?第一眼很重要:比方說你來到圖書館,有那么多書擺在你面前,哪本書會更吸引你的眼球呢?如果封面設(shè)計不夠好,給人感覺肯定要大打折扣,或許一眼都不想看了。再回到《山河故人》這本書,無論是裝幀設(shè)計;還是扉頁上那蒼勁有力的“山河故人”四個大字;還有那種飽含厚重歷史的畫面感——那映入眼簾的重重疊疊的山巒和云朵仿佛從久遠的記憶中走來,有些印象清晰、有些印象模糊,就那樣錯落有致地交織在一起,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隨作者的筆觸,去看看那遠處的大山、山下面的河流、還有,那些曾經(jīng)受河流養(yǎng)育的——故人。
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流行一個新詞,叫做“沉浸式”,自從打開文瀾珊老師著作的第一頁開始,我就完全陷入了“沉浸式”閱讀中。小說從“一九八六年”的“陽春三月”開始,從“關(guān)中平原”飲食男女的衣食住行,開始,向我們講述一個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家庭的“家長里短”的故事。故事里沒有華麗的詞藻、更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但是作者文筆流暢,文章清新自然接地氣,整本書給人的感覺就像鄰家女孩,干凈樸實不做作,卻富有獨特魅力。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故事,卻有力地吸引著我的眼球,讓我不自覺地看完一章還想看下一章,下下一章;讓我不知不覺地從書中看到一個又一個個親切,熟悉的影子……
故事從“紅蓮勇上磨性山”開始。單從這個標題來看,我們就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好幾個疑問:“紅蓮”是誰?“磨性山”是什么山?紅蓮為什么要去磨性山?有問題就要找答案,去哪里找呢?自然不用我多說了吧?
沒有生過孩子的人,可能永遠體會不到生孩子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痛苦。還記得多年前我生孩子的時候,那種不欲生的陣痛從頭天下午開始折磨著我,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天下午。一次又一次劇烈的陣痛沖擊著我,雖然每次都咬緊牙關(guān)堅持下來,但是那種蔓延到四肢百骸的痛感,至今依然記憶猶新。同樣是女人,我只生了一個孩子,還被當時痛得差點沒有死掉的感覺嚇到多年,小說女主人公“南紅蓮”卻接二連三地生了四個孩子,只為給丈夫“孫友成”生一個“可以頂門壯戶”的“健康的”兒子。一個女人的青春,幾乎全部都被生孩子、養(yǎng)孩子所占據(jù)了。但是紅蓮沒得選,因為她生活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那時候的人的還完全被傳統(tǒng)封建的思想所占據(jù)。
古往今來,身為女子,總是被各種封建理教所束縛,縱然九十年代早已經(jīng)不再是封建社會了,但是祖祖輩輩那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又如何能夠輕易鏟除呢?女孩自一生下來就被歧視,長大了只能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紅蓮嫁給“孫友成”,并非嫁給愛情,也絕不是“你情我愿”,而是當初母親相中“他五官端正,人模人樣,料想人如其貌,人品也應(yīng)該不差,就將自己許配給他”。紅蓮和友成結(jié)婚后,不是沒有生過兒子,剛結(jié)婚不久,她就生下了一個兒子。那時候的紅蓮是孫家的“功臣”,“一家之主”孫世列一聲吩咐,她連一大家子的飯都不用做,只管照顧好大兒子就行??上Ш镁安婚L,被一家人捧在手心里疼的長子海峰五歲時因為一場高燒,患了小兒麻痹癥,最后癱在炕上,連地都不能下了。沒辦法,為了能夠給孫家生一個健康的兒子“傳宗接代”,紅蓮只能一個接一個地生。
紅蓮是個怎樣的人呢?小說中,紅蓮生來命苦,因為爹爹南萬良有肺病,一家六口人全靠母親劉春花一個人掙吃掙喝。但是與十三歲就嫁人的母親相比,紅蓮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她勇敢堅強、勤勞樸實、聰明美麗、柔弱善良、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她始終認為“知識改變命運”。但是又與那時候千千萬萬的女人一樣,結(jié)婚前,有哥哥疼媽媽寵;結(jié)婚后,卻要做一個人見人夸的賢妻良母,即使丈夫“沒本事”讓她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她也信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信奉“夫唱婦隨”。
為了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她每天“都要一大早起床,打掃衛(wèi)生,清掃院落,收拾柴火,給孩子們做飯”;為了能讓孩子們多讀書多識字,“再難,她也要讓兒子上學(xué),讓他識文斷字,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成為一個懂是非,明事理的君子”;為了能讓丈夫滿意,她懷著第三胎即將臨盆依然勇敢地爬磨性山拜佛求子。
丈夫要蓋房,紅蓮就幫著伐樹;丈夫要打井,她就幫著挖土;因為陜西盛產(chǎn)小麥,她也學(xué)會做各種面。平日里除了下地掙工分,還要侍候一家老小吃飯穿衣。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她可以做滿滿一大桌子好菜;逢年過節(jié),打掃房屋,清洗床單被罩等各種臟活累活,除了兩個女兒能幫上一點小忙,其余的全都靠她自己忙活。所以她才會感慨,過年是給男人和孩子們過的。
小說中的紅蓮是一個性格有些柔弱的女人,這與我媽媽的性格恰恰相反。小時候,爸爸在離家很遠的地方給生產(chǎn)隊開拖拉機,媽媽帶著我們姐妹三個在剛搬來不久的家里種地為生。那年夏天大旱,家家戶戶都要引水泉溝里的水澆菜園子。我家在下游,媽媽有一天剛把水引到菜地,就被上游的人家給截了。我媽媽沒有像紅蓮一樣忍氣吞聲的讓步,而是直接找到生產(chǎn)隊長,給那戶人家告了一狀,當著好多人的面說得有理有據(jù),最后那戶截水的人家只好低頭道歉,甚至以后都不敢再找我家的麻煩。再看紅蓮,婆家嫂子說話陰陽怪氣的“你有兩個女娃也是福氣,以后老了,不愁沒人照顧你”,她除了自卑,也只是強顏歡笑。大過年的別人來她家打水,她也只是暗地里生氣,卻一句拒絕的話也說不出口。
但常言道“為母則剛”,有人欺負她的孩子們,她又像母雞一樣保護自己的孩子們,別人家的孩子打她殘疾的大兒子海峰,她會理智地告到老師那里;小女兒海蘭偷人家東西,她也不會當著人家的面盲目地順著人家說話、盲目地打罵孩子。但是人家走了之后,她又會以另外一種方式教育孩子不許做賊,不許偷東西。大兒子海峰在友成帶他去秦嶺看病回來后,被友成放在坑里訓(xùn)練時,只有她這個當媽的看到孩子的痛苦,并且絲毫無懼幾近瘋狂地跟友成發(fā)脾氣,同他爭吵,對他又是打又是踹,想著把兒子從這個“瘋子”手里解救下來。
再來說說友成這個人,用紅蓮的話說,他“長得倒是人模狗樣”,還有一雙靈巧的手和一副智慧的頭腦,可以自己做各種使用家具,可以自己伐木自己鉆井,還能和老丈人一起制作蓋房用的胡墼,但是同時他又是一個懶惰成性的人,不管紅蓮有多忙,都只會出去看人家下棋玩鬧,家務(wù)活從來不會伸一把手的。而且也沒什么本事,導(dǎo)致弟兄幾個,數(shù)他家的日子過得最窮,甚至媳婦紅蓮在親戚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作為“海峰”的父親,他很稱職,給兒子買整個村子第一部電視機作為生日禮物;為了能讓孩子好起來,他背著海峰“幾乎走遍大江南北”。在海峰十五歲那年,“請了半個月假……帶好盤纏,再次背著兒子,去了秦嶺”。在“華神醫(yī)”神秘地跟他聊了一會后,回到家里他又近乎瘋狂地訓(xùn)練海峰,希望他能再次站起來。因為海峰就是他的希望,他的心尖,是他的全部。我們無從知道那個神醫(yī)跟他說了什么,也不曉得海峰的病跟友成曾經(jīng)去過廟里有什么樣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友成的愛子之情卻通過這一系列的描寫躍然紙上。
對大女兒海珍來說,他也還算得一個好父親,不打不罵,有時候還會給她買好吃的,騎自行車偶爾也會捎著她。
但友成唯獨不喜歡海蘭,因為她的出生破滅了孫友成“生兒子”的好夢,所以海蘭才剛生下來就差點被送人。在海峰海珍和最小的兒子海熊面前,友成都算是一個慈父,但唯獨對海蘭不是,用他自己的話說“說不出為什么,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別的孩子怎么都行,只有海蘭從小犯了錯就非打即罵。以至于海蘭感慨:父親對于孩子性格的影響極大。如果父親通情達理,那么孩子會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果父親蠻不講理,這些孩子也只能自認倒霉了。
但是孫友成也有閃光的一面,他所在的制鏡廠組織活動,讓他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也“突然意識到,海峰與這個世界有了距離”。大兒子海峰是他最疼愛的兒子,在沒有癱瘓以前,幾乎是他的全部希望和精神支柱。所以為了這個寶貝兒子,他會拉下面子去城里求大姐幫忙買電視機。雖然只是一臺黑白電視機,但是在它剛剛出現(xiàn)的八九十年代,那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存在。小說中紅蓮“看到滿院子的笑臉,無比開心。這么多年了,在人前總感覺抬不起頭來,今天,男人總算像個男人了?!边@是一直讓她感到自卑的丈夫?qū)O友成第一次給她掙足了面子。
然而,讓我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共鳴的是另外一句話:“這一下午,圍了一院子的男女老少,熱鬧程度快要趕上過年了”。讀到這里,不知不覺引起我的回憶殺,記得那年,我家后院的鄰居大姐家買了一臺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那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新鮮物件。自從她家買了電視機以后,我們前后街的大人小孩每天都會去她家看電視劇,像《西游記》、《三國演義》、《封神榜》、《渴望》等等電視連續(xù)劇我們幾乎一集都不落。大姐和姐夫為人都比較熱情,煙笸籮里的旱煙每天都裝得滿滿的,茶壺里的茶每天都早早泡好,招待我們這些小孩子的瓜子和糖塊幾乎也沒怎么斷過。每當電視劇開播,她家炕上、地上甚至窗臺上都坐得滿滿當當。趕上白天姐夫還會貼心地把窗簾拉上,以免陽光照到電視屏幕上影響畫面質(zhì)量……
看看我又扯遠了,再說回友成,那年六月關(guān)中平原發(fā)洪水,為了防止洪水沖毀村莊,在村組長孫保良組織全村人員撤離的時候,因為夜里好多人茫然無助,友成便毅然站出來帶領(lǐng)大家去他所在的制鏡廠暫避。村里組織修路,他會拿著工具沖在前面,也不像在自己家里那樣懶惰。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孫友成”這樣的人,平時沒什么亮點,普普通通,關(guān)鍵時刻卻能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再說海峰這個孩子,他剛出生的時候承載了很多光環(huán),他是孫家“等了十一年”才出生的男娃,他的出生讓紅蓮“母憑子貴”。但是“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彼鍤q時發(fā)了高燒導(dǎo)致殘疾,讓他又成了孫家的一個累贅。他熱愛學(xué)習(xí),卻在學(xué)校里受同學(xué)歧視、打罵而不得不退學(xué)。在妹妹哭泣的時候,他會給予安慰;在爹爹瘋狂訓(xùn)練他的時候,他一方面非常痛苦;一方面也很想達成父親的愿望,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夠站起來。他敏感、脆弱,卻又出奇地懂事,懂事到讓人心疼。
海珍從小到大都是一個懂事聽話孝順的好孩子。
而作為第三胎,還是個女孩,“海蘭”注定是姥姥不喜,舅舅不愛的那一個。但是海蘭生來就懂事,從小不哭不鬧。幼時可以“自己抱著奶瓶喝奶”;長大一點的海蘭喜歡聽“婆”講故事;會和男孩子們一起“打四角”;去“爬樹”、去“偷菜”;會因為羨慕和好奇“偷雪花膏”;和小朋友們一起“蒸南瓜”、“跳皮筋”,還給狗狗準備“葬禮”。大多數(shù)時候,她很聽話很乖巧,才六歲就幫媽媽給弟弟洗尿布,再大一些總是與姐姐一起積極幫媽媽洗衣服做家務(wù)。
上學(xué)以后,她是一個好學(xué)生,班里的“尖子生”,是“班長”,是老師的“好助手”。她有自己的理想,喜歡畫畫,想當畫家,卻被弟弟撕毀了她的“大作”,父親又蠻不講理,氣得她再也不畫了;她還喜歡唱戲,但她也明白:夢想終究是夢想,能不能實現(xiàn),她也不知道。但她也有自己的“小孩子脾氣”,因為弟弟海熊打翻了“一碗豆花”而“哇哇大哭”;爹爹把海峰放進坑里訓(xùn)練,小小年紀的她不僅和姐姐一起把哥哥救了出來,還對父親的“鐵掌”毫不畏懼,與父親據(jù)理力爭。明明是很懂事的一個孩子,在心愛的裙子面前,也會大哭大鬧,直到姐姐讓步為止。
和媽媽一起買門簾,她堅持讓媽媽買她喜歡的粉色……
海蘭從小就長得漂亮,學(xué)習(xí)優(yōu)秀,這一點特別像她媽媽。同時海蘭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她不僅學(xué)習(xí)優(yōu)秀,遇到事情還特別有自己的見解,很有組織能力。從這些微末細節(jié)不難看出,海蘭以后長大了,肯定會大有成就。
讀著書中的故事,總是不自覺地就代入到其中,通過書中的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比如勤勞善良的“南紅蓮”、比如心靈手巧卻脾氣暴躁的“孫友成”、比如身殘志堅的“孫海峰”,再比如懂事聽話如像小透明一樣存在的姐姐“海珍”和性格倔強卻是非分明的妹妹“海蘭”。海蘭喜歡聽“婆”講故事,我也喜歡聽故事,聽“媽”講故事。小時候媽媽上山干活回來,不管多累,都會給我們洗衣做飯,講故事哄我們睡覺。我媽媽會的不比“紅蓮”少,她雖然不會做關(guān)中平原的“凍凍”、“棍棍面”等特色美食,但是心靈手巧的媽媽會給我們炸“韭菜雞蛋醬”下飯,會在春天的時候做“榆錢飯”;也會在過年時給我們做香味撲鼻回味無窮的“紅燒肉”。紅蓮過年時做各種美食、掃房子刷墻整理房間,我媽媽逢年過節(jié)也一樣忙碌。
海峰生在七八年,只比我小一歲,紅蓮和友成也和我爸爸媽媽年紀差不多大。那個年代,國家正在實行“計劃生育”,而植根于老百姓心中五千年的“多子多?!?、“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所以很多人家為了生兒子,不惜“超生”,甚至“被罰款”也要生。小說的女主人公“紅蓮”家是這樣,現(xiàn)實中不僅僅是紅蓮,那個年代很多家庭都如此。我爸爸媽媽就連著生了我們姐妹三個,小妹妹也是超生。小說中“海蘭”是紅蓮的第三胎,因為不是兒子,讓熱切盼望兒子的父親失望至極,才剛出生友成就拂袖而去。外婆心疼自己的女兒,怕她在夫家難過,建議紅蓮把海蘭送人。我小妹妹剛出生不久,親戚朋友們也勸我媽媽和我舅舅家的孩子互換一下,正好他們沒有女兒,我媽沒有兒子。但是被我媽嚴詞拒絕了,她說“孩子不是小貓小狗,說給誰就給誰了,閨女也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我不嫌棄,堅決不換?!焙迷谖野职植皇怯殉桑瑳]有他那么重男輕女,也很心疼我小妹這個“老閨女”,所以我們這一家骨肉才沒有被迫分離,算是比較幸運的。
友成懶惰,我爸爸年輕時候也不是很勤快,但他和友成一樣會很多木工活,家里的鋤、犁、木板車甚至木頭大門都是我爸爸自己做的。自從生了最小的兒子海熊后,友成心滿意足,每天下班都會給孩子們買各種好吃的。我小的時候,我爸爸雖然沒錢給我們買好吃的,但卻會自己動手給我們制作各種玩具。他給我們用榆樹枝編過小筐,大約只有一個貝貝瓜那么大。給我們做過玩具木車、手推車。手推車轱轆僅用一個小軸承,但卻可以推滿滿一大袋子糧食。
海蘭淘氣,上樹爬墻打四角偷東西,這些事我小的時候都干過。八九歲的我像男孩子一樣淘氣,帶著妹妹們爬樹掏鳥窩,還在秋天時帶著她們從近兩米高的廂房頂跳到院里的蕎麥堆上?,F(xiàn)在想想都后怕,那時候萬一把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摔壞,這一輩子都不夠我內(nèi)疚的。
海蘭的小伙伴偷人家的柿子黃瓜,我上一年級的時候也偷過。因為垂涎隔壁菜園子里的紅彤彤的柿子和綠油油的黃瓜,讓兩個妹妹給我放風(fēng),我爬墻頭去每樣摘了好幾個,除了吃的,其余都藏在媽媽給我縫的黃帆布書包里。晚上一聽到爸媽回來,就吩咐兩個妹妹和我一起假裝躺在炕上睡覺,自做聰明地以為這樣爸媽就會覺得我們一整天都在家里,沒出過屋。卻沒想到鄰居“三嬸”等爸媽剛進院,就趕緊告狀。墻頭上褲子磨光的痕跡和她們園子里那一個個小腳印成了最有力的證據(jù)。為此,媽媽進屋一聲咆哮將我們喊起來,然后咬牙切齒地罵我們不要臉,偷東西,給她丟人,并且命令爸爸一定要給我們一頓教訓(xùn)。大概性格溫和的爸爸也覺得實在丟臉,鄰居告狀讓他很沒面子,所以我長到八九歲生平第一次挨了爸爸一腳。只這一腳,讓我至今難以忘記,從那以后再也不敢偷任何東西。
海蘭的舅舅疼姐姐,自然也疼愛外甥女,給姐姐錢讓給外甥女買新裙子。我七歲時剛開始是在大舅家里念書的。大舅覺得我們家的日子比較困難,一年到頭吃不到好東西,開“代銷店”的大舅時常會把店里的“點心、餅干、蛋糕”等拿回來給我吃,還讓大妗子(舅媽,遼寧部分農(nóng)村的方言)做菜里多放幾塊肉給我吃。那時候,我住姥姥家,老姨會在雨過天晴帶我去山上撿“地瓜皮”回來做菜。去生產(chǎn)隊里種苜蓿草的地里采黑黝黝吃,我那時覺得黑黝黝是我吃過的所有野果里最好吃的一種,每次都吃到小手小臉甚至牙齒都是黑黢黢的為止。
海蘭的奶奶是個小腳女人,記憶中,我姥姥和我二姨的婆婆都是小腳女人。她們都穿著斜襟褂子,頭梳的油光錚亮,腦后面挽一個發(fā)髻。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媽媽讓我請姥姥來家里吃飯,我和姥姥一起走路的時候,姥姥對我嗔怪的話語:“這丫頭,小小的人兒走道腳趿拉地”。而和我走在一起的姥姥明明是一雙“金蓮小腳”,六十多歲的她走起路來卻步履輕盈,如風(fēng)過境。
海蘭的“婆”不僅會給海蘭講故事,每次她去“婆”家,她還給海蘭當時特別稀有的糖塊吃。而我二姨的婆婆沒有糖塊,卻會“粗糧細做”。記得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們一家人在二姨家暫住,每天放學(xué)回家,二姨的婆婆都會給我們做“蔥拌飯”吃,我們姐妹三個再加上二姨家的小妹四個人,這個剛接過二姥姥(我們對二姨的婆婆的尊稱)精心拌制的米飯,那個一碗飯就吃完了。于是這個“二姥姥我還要一碗”、那個“奶奶我的飯沒有了”的聲音此起彼伏,二姥姥卻從來都不厭其煩,每一個孩子的飯都精心調(diào)拌。
海蘭的姑姑看不起弟弟,也不疼愛弟弟的孩子們,雖然來家里看戲時會假裝對癱在炕上的海峰說一句“我娃受罪了”,但只是禮節(jié)性地給點錢和“禮當”,并不是真心疼愛侄兒侄女們,我的姑姑們卻不然。我記得老姑做的大醬特別香,令我至今回味無窮。十九歲那年老姑做子宮肌瘤手術(shù),我去侍候她,老姑給我包酸菜豬肉餡餃子吃。自幼體質(zhì)孱弱的我正愁那一大盆面怎么和的時候,剛做完手術(shù)沒幾天的老姑卻一把推開我,笑著說:“我來和面吧,看你那小身板,哪能和得動這么多面,別累著了。”
爸爸曾經(jīng)也是苦命的孩子,自幼喪母,是我大姑媽把他和我二叔及老姑帶大的。當時十幾歲的大姑疼愛弟弟妹妹們不亞于任何一個做母親的。無論是洗衣做飯還是給弟弟妹妹做衣服做鞋從來都不假手他人。那時作為赤貧紅人爺爺特別“大公無私”,每天幾乎長在生產(chǎn)隊里。偶爾大姑帶著弟弟妹妹去生產(chǎn)隊里跟爺爺討吃的,哪怕正要吃飯爺爺也會把孩子們哄走,還是大姑東家借米西家借面的把弟弟妹妹們帶大。后來爸爸結(jié)婚了,有了我,又因為我是爸爸的“長女”,大姑對我也是疼愛的不得了。待我比自己的親女兒還親。我五歲以前差不多都是長在大姑家里。后來長大后,也是緣分使然,我和大姑居然做了“前后院”的鄰居,每天我下班回家,腿腳不便拄著拐杖的大姑都會等在村口;每次做好吃的,或者家里有什么稀罕水果,大姑自己不舍得吃都會給我送一些;有一天夜里下了很大的雨,那有如炸裂般的雷聲更讓一個人在家的我難以入睡。半夜里聽到有人輕輕敲我的后門,原來是大姑擔(dān)心我害怕打雷,就那么一瘸一拐地拄著拐著拐杖來給我作伴,我永遠都記得那夜門打開時看到被淋了一身雨時的大姑那種震撼;還有大姑當時說的那句話:“打這么大的雷,我就知道你害怕睡不著,別怕,有大姑和你作伴……”
我十三歲那年,爺爺去世,二十歲時,癱瘓八年的姥姥離開人世。再后來,大舅和大妗子都相繼走了;大姑和姑父都去世了,老姑和姑父……也都不在了……大姑走了以后,我也輾轉(zhuǎn)搬了家,早就不住那個村子里了,但是當時失去親人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至今不敢回憶……
您看,讀著讀著,我就整個人都融入書本里去了,去透過書本里的“山、河、還有故人”看我那久違的家鄉(xiāng),以及家鄉(xiāng)里山、河、故人。
通讀整本小說,里面每一個人都是鮮活的,有形有貌,有心里活動。哪怕是一個小孩子,也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這本書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關(guān)中平原像一副模板一樣復(fù)刻出來,關(guān)中平原的地形地貌、風(fēng)土人情、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年節(jié)“禮當”等等都有具體描寫。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是一部千年以前的靜止畫面,那么《山河故人》絕對是八十年代的活歷史。
最后,就讓我節(jié)選這本書令我深有感觸的作者《自序》部分段落來做這篇書評結(jié)尾吧:
……這本書,在我的腦海中跌宕起伏,在我的枕邊輾轉(zhuǎn)反側(cè),在我的心里忽冷忽熱……
有時,我深感文辭枯竭,無能為力;有時,又感覺激情澎湃,筆下滔滔;有時,我想放棄,想逃避,但書中的人們總會莫名跳進我的夢里,用各種方式召喚我,提醒我,警示我,把這本書寫下去,寫完整!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里,無數(shù)次,我走過孤獨的荒漠,任由那寂寞的細沙吹落在我的身上,眼里,以至于模糊了前路,不知所措……
無數(shù)次……
……無數(shù)次,我寫了改,改了寫,反反復(fù)復(fù),字斟句酌,力求文不加點。
無數(shù)次,我用咖啡麻醉自己,忘掉一切功名與利祿,進入無我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無數(shù)次,我用假想中的鮮花和掌聲激勵自己,披荊斬棘,向死而生!
無數(shù)次,我用冷漠和現(xiàn)實對抗,卻始終,棄不掉這本書……
……
書已讀完,那一個個“無數(shù)次”卻依然在我的耳邊跳蕩,回響,讓我愛不釋手,讓我共鳴到無法自拔!
《山河故人》貼近生活、筆觸細膩、層次分明,情景交融,讀來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本書沒有涉及一個骯臟字眼,沒有一處污穢描寫,不涉情色不涉曖昧,不涉一個“黃”字,雖三歲稚子亦可放心品讀。實在是值得品讀、傳閱、珍藏的一本極具影響力的上上佳作!我在這里實名推薦閱讀了!
作者簡介:張曉敏,女、1977年生人,生在風(fēng)光無限好的北國,卻向往煙雨蒙蒙的江南。故筆名煙雨江南,金華煙雨。文學(xué)愛好者,業(yè)余時間寫作。詩歌、散文、小說均有涉獵。作品多發(fā)表于網(wǎng)絡(luò)。為《文學(xué)時代微刊》優(yōu)秀作者,《中國愛情詩刊》詩人,《青年作家網(wǎng)》簽約作家,作品偶有獲獎。
※本文由青年作家網(wǎng)編輯部發(fā)布
★近期已出版圖書★
作家會員申請表
投稿出版
掃碼填寫
多重福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