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盡管南北朝時期尚書省逐漸取代了九卿的職能,成為行政中樞,尚書郎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但尚書省不如中書、門下二省親近、重要,高門士人因而不愿為尚書郎,一般士族則不會有太大排斥。

士人在擔任記室之后,會回到中央或者仍然留在地方任職。如若回中央任職,三省以及東宮是他們的主要去處,三省中又以尚書省和中書省為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士人而言,在正常遷轉程序之外,從東宮屬官轉任軍府記室可能沒有太大吸引力,但是從軍府記室轉為東宮屬官則是個不錯的選擇。其中的一部分士人又是因為府主入主東宮,從而順理成章回京擔任東宮屬官。

并且士人在成為記室前后所任官職的品位有明顯區(qū)別,擔任記室后再進入中央任職地位明顯提高。以尚書省為例,擔任領導職務或者同等條件下地位更加優(yōu)越的曹郎的人數明顯增多。

進入中央任職

大多數士人在擔任記室參軍后會進入中央三省和東宮任職,少部分士人會去往監(jiān)察機構、司法機構和教學機構。士人去往三省任職的,多在尚書省擔任各曹郎,這種情況在南朝和北朝都比較普遍。

在尚書省任職,士人在為記室參軍前在尚書省任職的,基本為各曹郎,南朝較為多見。士人在記室參軍后進入尚書省任職,雖然普遍擔任各曹郎,但是卻是北朝較為多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尚書曹郎之外,還有尚書左、右丞一職,士人從記室參軍到尚書左、右丞是為遷升。尚書左、右丞為在南朝為尚書省佐官,位次尚書。左丞職權輕于右丞,但是地位高于右丞。

士人從記室參軍遷至左丞多于右丞,在梁以前士人如果出身門閥大族,且有府主和其他權臣的賞識,在政局平穩(wěn)時,士人可以憑借出身和資源優(yōu)勢從記室轉為吏部郎,即使遭遇政治動蕩,只要府主起兵奪位成功,士人也能因此轉換身份。

在中書省、門下省和集書省任職 士人從記室轉入中書省任職主要是擔任中書侍郎,僅見于兩晉和南朝。中書侍郎在晉宋為五品,梁九班,陳四品,因而士人從記室參軍轉任中書侍郎實為升職。中書侍郎在西晉時多用文學之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秘書省和東宮任職 秘書丞是秘書省,南北朝時出任此職者多為士族高門,在東晉南朝則多為僑姓高門。從記室參軍遷轉而來的士人也不例外,如南朝有王延之和王慈,他們均出身瑯琊王氏,在劉宋時分別從建平王劉宏中軍記室和安成王劉準撫軍記室轉為秘書丞。

士人能從記室轉為著作郎主要有以下客觀原因:一是府主即位順勢提拔:隋末越王楊侗稱制后,授記室陸南金著作郎;二是府主失敗被俘,記室被敵方首領收入麾下:李玄道原本為李密的記室,因李密敗于王世充,被王世充署為著作佐郎。

在中央的其他部門任職 除了上述士人去向數量較多的中央行政機構,士人還會從記室轉向都水臺這樣負責具體事務的機構:北魏當朝權臣元叉憎惡清河王元懌,府中記室李義徽受到牽連被徙為都水臺長官都水使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些記室還會去往監(jiān)察機構、司法機構和教學機構任職、被宗王引為文學侍從、擔任皇帝的侍衛(wèi)武官、被授予文武散官。記室既為皇帝的文學侍從,也能為太子的文學侍從,是西省義學士和東宮義省學士二職是主要的侍從官職。

梁太子蕭綱引邵陵王蕭綸平西府記室鄭灼為西省義學士;岑之敬在梁為晉安王蕭方智宣惠府中記室參軍,入陳后授東宮義省學士。

除了太子,一般宗王也熱衷召引記室入府擔任學士,庾自直和虞綽在陳朝時分別為豫章王陳叔英宣惠府記室和永陽王陳伯智王府記室,陳亡以后二人均被隋晉王楊廣引為學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記室除了擔任文學侍從,也會擔任侍衛(wèi)武官,這種情況南北皆有。北朝士人在擔任記室之后還能被授予散官,這種情況與朝代更迭有一定關系:西魏建立后授中散大夫,封夏陽縣男,邑二百戶;瘐質在北周時為齊王宇文憲記室,隋初除奉朝請。

在地方任職

士人在擔任記室后的下一站除了中央還有地方,包括州、郡(國)、縣三個層級。但是士人從記室轉任州郡縣府佐吏的卻不多見,由此可知行政佐吏的地位遠落后于軍府佐吏。

士人從記室轉任軍府其他僚佐,多是升為上佐,且大多要出府,去往其他級別稍低的軍府任職。即使轉為地位相同或者稍低的其他府佐也不意味著地位有所降低,而會通過其他形式予以補償;至于沒有特別措施的,又多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轉任地方長官,宇文護中外府記室崔曠累遷開府儀同大將軍、淅州刺史。與從郡國長官轉任記室相比,士人從記室轉任郡國長官在兩晉和北朝較為普遍。

轉隸州郡縣佐吏,記室轉任地方佐吏非常少見,士人們能在正常遷轉程序中從記室遷為州治中,如南朝有劉遵歷任梁晉安王蕭綱宣惠、云麾二府記室,轉南徐州治中;北朝有趙軌由北周蔡王宇文兌王府記室遷衛(wèi)州治中。

盡管總管府與一般的州府均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但是它們下設的官員不屬于同一系統(tǒng),一般而言,記室直接遷轉升州上佐治中比較罕見,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也會被委以重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轉為公軍府僚佐,公、軍府僚佐眾多,記室參軍的品位次于上佐和從事中郎,高于除中錄事參軍和錄事參軍之外的一眾參軍。相對而言,與轉任其他參軍相比,記室轉任軍府上佐更為普遍,也就是記室若轉任公軍府僚佐,則多為遷升而非平調。

士人在公軍府僚佐系統(tǒng)內部的遷轉,分為同府遷轉和異府遷轉。對于士人而言,從記室升為長史和司馬,基本都要出府。盡管記室通過遷轉可以提升品位,但是實際政治地位或者薪酬待遇則不一定隨之提高。

轉職宗王府官或國官,記室參軍的府主在南北朝時期大多為宗王,記室轉為其他府官或者國官往往需要經歷多個宗王。士人多從記室參軍轉為王府訓導官王友、王文學和侍讀,王友地位高于王文學和侍讀,出任教導官的多為文化士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隋末唐初的士人如許敬宗若為非正式的李密元帥府記室,在唐朝建立后,也會因為才名秦王李世民引為同樣沒有定員和品秩的王府學士。嚴格來說,這二職并非官職,但是在特定階段各自卻又能發(fā)揮一定作用。

士人在擔任記室參軍后仕途中止或者終止

對于大多數士人而言,記室參軍只是他們所擔任過的眾多官職中的普通一職,在記室參軍之后,他們或者進入中央政府任職,或者仍然留在地方擔任長官或者軍府僚佐,還有一部分士人的仕途則會因為外部因素或者自身原因就此中止或者終止。

首先是士人在擔任記室參軍后因事中止仕途。西晉有成都王司馬穎公府記室江統(tǒng)以母憂去職,服闋為司徒左長史;任昉在南齊為竟陵王蕭子良司徒府記室參軍,父母接連去世,服闕滿后拜太子步兵校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記室在任上因事免官,之后重新起復,其次是士人在擔任記室后會因為死亡或者辭職終止仕途的。兩晉南北朝時期,宗王出鎮(zhèn)與宗王干政相結合,在中央政局不穩(wěn),政治險象叢生的局面下,就會成為社會戰(zhàn)亂的因素。

因此士人在擔任記室參軍后,因為府主參與謀逆可能受到牽連被殺,或者選擇自殺脫身,一般士人在丁憂后會起復,但是卻有人會因丁憂而死。

結語

記室作為官職始于東漢,終至明朝。記室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東晉南北朝時期廣泛存在,隋朝以后,三公二大不再開府,府中記室曹隨之而罷,記室參軍也一并裁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地方佐吏由吏部選舉,剝奪了地方長官的自辟權,原本作為軍府僚佐的記室參軍沒有轉入州郡屬吏序列,因此廢除。

直至明初王府中的曇花一現,而后徹底退出王府屬官的序列,自此也最終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