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終于不再當冤大頭了。

從明年起,靠著華為技術打性價比算盤的好日子,可能就要到頭了。

消息顯示,華為正在全面收緊技術共享,核心通信、影像、材料等領域的自研成果,將不再像過去那樣無門檻開放。

換句話說,誰想再搭華為便車,怕是要失望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仔細想想,這其實是遲早的事。過去幾年,幾乎每一次華為推出新技術,隔壁友商就能神奇地在短時間內(nèi)“同步跟進”。

衛(wèi)星通信、昆侖玻璃、玄武架構,甚至連極致定制的水滴鉸鏈,都在供應鏈體系里被迅速“學走”。華為花大力氣投入研發(fā)、打磨成熟,最終卻成了別人吹自研、卷價格的嫁衣。這種局面,換誰心里能舒服?

更諷刺的是,一些友商不僅拿著華為鋪的路做產(chǎn)品,還在市面上高呼“高價低配”,硬生生把消費者的口味帶偏了。明明是真正投入了研發(fā)的品牌,卻成了高價代名詞;

反倒是那些跟風薅羊毛的品牌,靠“性價比”成了香餑餑。這種認知偏差,對華為來說,無疑是一種雙重打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華為當初堅持開放合作,并不是傻。它是真的想拉動國內(nèi)產(chǎn)業(yè)鏈整體進步。從芯片制程到材料創(chuàng)新,從通信標準到影像技術,華為愿意投入巨大資源,幫整個供應鏈升級,帶著大家一起往前走。

這種格局,在全球范圍內(nèi)都很少見。但很遺憾,產(chǎn)業(yè)鏈成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部分品牌趁機“近道而行”的速度。

供應鏈的開放,成了一把雙刃劍。一邊是技術擴散加速,一邊卻也在無形中成就了“低成本模仿者”。華為自己要扛研發(fā)的高風險,要忍受試錯的代價,而旁人幾乎零投入就能快速復制,甚至搶走市場。這種畸形局面,遲早要被打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當華為決定收回技術共享權限,不再無差別開放前沿成果,實際上是給整個行業(yè)敲響了警鐘??砍返臅r代結束了,真正的技術積累和創(chuàng)新能力,才是未來競爭的核心。

尤其是在衛(wèi)星通信、影像算法、材料科技等領域,沒有數(shù)年深耕、沒有自己的know-how,想要隨便跟上華為,幾乎不可能。

有人擔心,這樣會不會導致行業(yè)技術壁壘更高?

未必。短期來看,一定會有些品牌步子慢下來,但長期看,這是一次必要的淘汰。真正重視研發(fā)、愿意投入的廠商,會被鼓勵;只想搭便車、走捷徑的,終究要被市場拋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消費者的福音。當大家都在卷技術,而不是卷價格時,市場上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才有可能真正提升。

我們能看到更多扎實的創(chuàng)新,而不是花哨的堆料;能用到更可靠的技術,而不是換殼套牌的升級。

華為不再無門檻開放技術,看似是一次收縮,實則是一次價值回歸。技術,不該是被濫用的籌碼,而是值得被尊重的壁壘。

未來的路,誰也別想靠白嫖混過去了。真正的自研時代,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