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蔬菜種類是日漸豐富了,當我們在逛菜市場時,總是會被一些“非主流”的蔬菜所吸引,即便是見多識廣的人,有時候還是會認不出它們。
今天就來扒一扒6種自帶“冷門氣質(zhì)”的寶藏蔬菜,能叫出5個名字的,絕對是菜籃子里的“掃地僧”了,看看你吃過幾種吧!
一、四棱豆
第一次見到四棱豆的人,大概率會誤以為是某種植物標本——四個棱角分明的豆莢像綠色梳子,表面還掛著細密的絨毛,湊近聞有股淡淡的青草香。

這貨原產(chǎn)自熱帶,云南、廣西的菜市場偶爾能見到,當?shù)厝私兴褒堊Χ埂?,就算是當?shù)厝?,很多也不認識的。
它的神奇之處在于“全身是寶”:嫩豆莢脆嫩無絲,清炒時自帶蘆筍的鮮甜,切成斜片配臘腸炒,棱角里還能藏住醬汁;
老豆子曬干后磨成粉,是傣族做粑粑的天然香料;就連葉片和花蕊都能煮湯。而且它地下的根莖,也是可以吃的,比土豆都要好吃。妥妥的“蔬菜界六邊形戰(zhàn)士”。
可惜運輸不便,出了西南地區(qū)就難覓蹤跡,遇見記得趕緊買兩把!
二、虎爪豆
虎爪豆的豆莢彎彎曲曲,頂端尖尖的像老鷹爪子,自帶一股“生人勿近”的氣場。

這貨在廣東、福建叫“狗爪豆”,在湖南被稱為“貓爪豆”,名字雖野,吃法卻講究——新鮮豆莢含有輕微毒素,必須先焯水再用清水浸泡幾天幾夜,換水時還能看到水變成淡淡的茶色,這是毒素溶解的過程。
處理后的虎爪豆口感綿密如板栗,自帶獨特的“野味”,客家人喜歡用它燜五花肉,豆莢吸飽油脂后變得油潤發(fā)亮,咬開還有沙沙的豆香;
曬干的虎爪豆更是煲湯神器,和筒骨、花生一起燉,湯頭濃得能掛勺。不過現(xiàn)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功夫處理,逐漸成了老一輩的“回憶殺”,因此種的人就更少了。
三、冰菜
這是一種自帶“冰晶皮膚”的高冷蔬菜,第一次看到冰菜,還以為是從科幻片里跑出來的。
它的莖稈和葉子上布滿透明的小顆粒,像裹了一層薄冰,摸起來涼津津的,難怪又叫“冰葉日中花”。

這貨原產(chǎn)非洲,近幾年在高端沙拉里小有名氣,價格卻勸退不少人(超市一小盒能賣20元)。
其實冰菜的“冰晶”是植物自帶的泡狀細胞,里面儲存著天然的植物鹽,生吃時脆嫩多汁,帶點海水的咸鮮味,完全不用額外放鹽;
也可以快速焯水后涼拌,淋點芝麻醬,“冰晶”遇熱會微微融化,在舌尖爆發(fā)出細密的咸香。
不過它怕冷又怕熱,只有春秋季能吃到新鮮的,算是蔬菜界的“嬌氣美人”。
四、兒菜
一種會“生娃娃”的抱團蔬菜,好多人第一次見到兒菜,還以為是棵“長錯了”的芥菜——主莖上密密麻麻擠著一堆小芽苞,像媽媽抱著一群娃娃,所以又叫“抱子芥”。

這是四川、重慶的“土著蔬菜”,冬季上市時堆成小山,價格便宜到論筐賣,卻很少走出西南。
兒菜的妙處在于“一菜兩吃”:嫩莖和芽苞都能吃,嫩莖切片炒臘肉,脆嫩中帶著微微的苦味,解膩又下飯;
芽苞可以單獨摘下來腌制,做成泡菜或大頭菜,酸甜爽脆,配白粥能多喝兩碗。
最絕的是整棵兒菜焯水后曬干,制成“干兒菜”,燉五花肉時放一把,咸香浸透每一絲纖維,比梅干菜更有層次感。
五、洋荷
洋荷的外形像縮小版的竹筍,裹著紫紅色的外衣,剝開后是乳白色的嫩莖,湊近能聞到類似生姜的清香,所以又叫“茗荷”“陽荷”。

它是姜科植物的親戚,主要生長在湖北、浙江的山區(qū),菜市場里難得一見,卻被《本草綱目》記載為“祛寒濕”的良藥。
吃法更是充滿山野氣息:新鮮洋荷切片后涼拌,加蒜末、香醋一拌,脆嫩中帶著微微的辛辣,比藕帶更清爽;腌制成酸洋荷,是湘西人配粉面的“靈魂配菜”;
最特別的是它的花苞,長得像迷你火龍果,焯水后沾辣醬吃,口感介于筍和蘑菇之間,自帶天然鮮味??上辉谇锛旧鲜?,且保存期短,想吃全靠“緣分”。
六、蒲菜
蒲菜堪稱蔬菜界的“白富美”——細長的莖稈雪白如玉,比蘆筍更水潤,比茭白更清脆,古人稱它為“蒲芽”,早在《詩經(jīng)》里就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的記載。

它生長在湖泊沼澤里,依附蒲草而生,采摘時要彎腰深入泥濘,所以北方人難得一見,只有江蘇淮安、山東微山湖等地能吃到新鮮的。
蒲菜的吃法講究“原汁原味”:最經(jīng)典的是淮安“蒲菜炒蝦仁”,蒲菜切成寸段,和蝦仁同炒,脆嫩的莖稈吸飽了蝦的鮮味,自帶一股水草的清香;
也可以做湯,蒲菜肉片湯清爽回甘,仿佛把整個夏天的湖水都喝進了肚子里。
由于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極高(必須水質(zhì)清澈),現(xiàn)在野生蒲菜越來越少,成了“舌尖上的奢侈品”。
以上這六種冷門的蔬菜,你認識幾種?吃過最特別的“冷門蔬菜”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嘗鮮故事” (偷偷說:能認全5種的,建議直接去當蔬菜攤主?。?/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