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看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不少奇人異事。唐朝就有這么一位奇人,他每次改名字,都能高升。

而且他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為忌憚的人,李世民在臨終之際曾交代太子李治:此人有大才,但是我一直看不透他。你繼位之后,如果不能駕馭他,一定要賜死,以絕后患。

此人是誰?他為何每次改名都伴隨著高升?李世民又為何如此忌憚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改一次名字就高升一次的奇人

這位奇人名叫李勣,乃是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的重臣。當(dāng)然,他原本不叫李勣,他曾經(jīng)先后兩次改名。而他最初的名字更為世人所熟知,那就是徐世勣。

徐世勣出生在一個大富之家,其父親徐蓋乃是一方豪強。家中有良田千畝,仆從上萬人,可謂是家大業(yè)大。

但是和那些為富不仁的地主不一樣,徐世勣父子心懷仁義、樂善好施。同鄉(xiāng)之人但凡遇到什么困難,徐世勣父子都會施以援手。即使有人生活難以為繼,他們父子二人也會毫不猶豫地去救濟。

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不求回報。曾經(jīng)有人詢問徐世勣為何這么做,他坦蕩地回答道:“錢財這玩意,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留著又有什么用?不如拿來幫助真正需要它的人,也算是物盡其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當(dāng)時翟讓在瓦崗寨起兵,因聽聞徐世勣的大名,于是特意拜會。在翟讓的軟磨硬施下,徐世勣加入了瓦崗寨。與他一同前往瓦崗寨的,還有他的好友單雄信。

這三人算是瓦崗寨的創(chuàng)始人了,在他們的努力下瓦崗寨的勢力不斷擴大。不斷有人慕名前來,其中就有個叫李密的。

李密原本是隋朝大臣,因為參與楊玄感之亂,成了朝廷欽犯。不得已之下,他只得投奔瓦崗寨。

李密這人腦子好使,懂得又多。因為采納了他的計策,瓦崗寨多次大敗隋軍,甚至擊殺隋朝名將張須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翟讓這人很有肚量,他以大局為重,干脆將首領(lǐng)的位置讓給了李密??上Ю蠲苤侵\有余,但是肚量卻遠遠不及翟讓。當(dāng)上首領(lǐng)后,他總擔(dān)心翟讓會反悔。加上翟讓的手下對此很不滿,于是李密設(shè)下“鴻門宴”除掉翟讓。

徐世勣因為剛好在場,受到波及,受了重傷。要不是李密反應(yīng)快,攔住了手下,估計徐世勣就要交代在那里了。

當(dāng)然,李密之所以救下徐世勣。一方面是徐世勣本領(lǐng)高強,能文能武。另一方面徐世勣仁義無雙,在瓦崗寨的聲望特別好。單論聲望,別說翟讓,就連李密都自愧不如。

萬一徐世勣真這么死了,到時候最頭疼的反倒是李密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密早就看出來徐世勣這人沒什么野心,只想踏踏實實做事。因此當(dāng)他徹底掌握了瓦崗寨后,對徐世勣委以重任。

李密有多器重徐世勣?他親率大軍與王世充對陣的時候,后方城池都交給徐世勣負責(zé)。而徐世勣第一次改名,就和這一安排有關(guān)。

王世充不是瓦崗軍的對手,因此與李密交手,連敗數(shù)次。李密此時志得意滿,對王世充起了輕視之心。他沒想到的是,這王世充是個戲精,此前的大敗不過是演戲罷了。他等的就是李密掉以輕心,然后設(shè)伏大敗瓦崗軍。

這一戰(zhàn)瓦崗軍損失慘重,李密甚至能撤退的后路都被斷了。無奈之下,他只得投奔李淵。畢竟李密與李淵算是舊識,有些交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在往日的情面上,李淵收留了李密等人。但是這樣一來,瓦崗寨就群龍無首了,作為瓦崗寨僅剩的高層,徐世勣成了瓦崗寨事實上的主人。

但凡徐世勣有點野心,這時候就會擁兵自立了。再不濟,他也可以投奔某一勢力,用瓦崗寨的地盤來換取地位。

但是徐世勣沒有這么做,他將瓦崗寨掌握的土地、戶籍整理成冊,派人交給李密,再由李密獻給李淵。

手下不解,便詢問他為何這么做。徐世勣答道:“瓦崗寨的一切都是主公的,我如果直接將他們獻給李唐,那就是用主公東西得利,這不是忠臣所為?,F(xiàn)在經(jīng)由主公交給李唐,那么這一切就是主公的功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李淵得知了此事,對于徐世勣的人品稱贊有加,下旨封其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右武侯大將軍。這還沒完,李淵還特意為其姓李,于是徐世勣發(fā)明為李世勣。

這便是徐世勣第一次改名。此后,李世勣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先后大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人。

李淵對其十分看重。其重視程度僅次于“大唐軍神”李世民。

李世民繼位后,李世勣先是大敗突厥,使得突厥臣服。后來又率軍平定了薛廷陀,可謂是威名遠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李世勣沒想到的是,自己改一次名字還不夠,后來又改了一次名字。

那是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后的事情了。唐太宗晚年,李世勣因為犯了一些過錯被李世民貶官外放。

等李治繼位后,為了避李世民的諱,李世勣被迫改名為李勣。

但是伴隨著這次改名,李勣再次一路高升。他先是升為洛州刺史,接著又拜中書門下,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之后又拜為尚書左仆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謂尚書仆射,就是尚書省的負責(zé)人,名副其實的宰相。由此可見,李勣的這次高升更勝往昔。滿朝文武,能夠與其相提并論之人已經(jīng)寥寥無幾。

那么,為什么李勣只是改了個名字,突然就時來運轉(zhuǎn)了呢?

李世民最忌憚的人

其實,這一切只是巧合。就算李勣沒有改名字,他依然會高升。因為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

就在李世民臨終之際,他將太子李治叫到身前,交代道:“李勣這人有大才,但是我一直看不透他,我擔(dān)心你無法駕馭他。我現(xiàn)在隨便找個理由將他貶官外放,等你繼位了,再重用、提拔他。他一定會感恩戴德,為你效力。但是你記住,如果你覺得此人和你不是一條心,一定要盡早將其賜死,以絕后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對于李勣是十分忌憚的。那么,這份忌憚從何而來呢?

其實李世民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李勣這人他看不透。

我們知道,李勣原本是李密的部下。李密歸附李唐后,李勣順理成章地成了李唐的臣子。

此后因為一系列誤會,李密起兵謀反,不過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時候李勣的表現(xiàn)就有些耐人尋味了。他不僅和李密的舊部一起厚葬了李密,還為其披麻戴孝,直至喪期過了才離去。

李密早就不是他的主公了,他們都是李唐的臣子。他這么做,其實是大為不妥的。

后來在單雄信一事上,李勣的表現(xiàn)更是讓李世民迷惑。

單雄信和李勣是相識多年的好兄弟,二人又曾經(jīng)在瓦崗寨共事。當(dāng)初王世充大敗李密后,單雄信落入王世充手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世充欣賞單雄信的本事,因此厚待之。單雄信感恩王世充的知遇之恩,便盡心為其效力。后來王世充兵敗,單雄信也成了李唐的階下囚。

李勣得知此事后,多次上奏為單雄信求情,他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功勞來換單雄信一命。只不過被李淵給拒絕了。

于是李勣親自送單雄信到法場,在法場上,二人痛哭涕零。二人回憶了很多往日的兄弟情誼,最后李勣保證替單雄信照顧好妻兒老小,單雄信才安心地走了。

雖然上面兩件事體現(xiàn)出李勣重情重義的一面,但是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來看,難免會懷疑:李勣這人到底向著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密雖然是其舊主,但是畢竟是朝廷叛逆。李勣為李密做這么多,是何居心?

至于單雄信,那可是王世充的心腹大將,當(dāng)年甚至差點要了李世民的性命。李勣為了單雄信做到如此地步,他和王世充是不是有什么不可明說的關(guān)系?

但是要說他有不臣之心吧,當(dāng)年李世民之所以能從單雄信的手中躲過一劫,正是因為李勣出面求情。單雄信看在李勣的面子上,才沒有殺了李世民。

此外,李勣從不參與朝堂上的爭斗。當(dāng)初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爭奪太子之位,朝中大臣紛紛站隊,但是李勣才沒有參與進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雖然是好事,但是又不符合常理。儲君之爭,沒人可以置身于世外,站隊是必然的。李勣這種違反常理的行為是不符合人性的,莫非他有什么野心?等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反正吧,李世民看不透李勣這人,因為此人的行為違背常理,無法預(yù)測。

做領(lǐng)導(dǎo)的,都希望一切盡在掌握中,尤其是李世民這種有遠大抱負的皇帝,更是如此。因此李勣這種超脫于常理之外的臣子,他是不喜歡的。在他看來,李勣是朝堂上的一個變數(shù)。

可問題是,李勣本事太大了,李世民又舍不得他,所以才會在李治繼位前做下如此安排。畢竟李勣這人的種種表現(xiàn)來看,他應(yīng)該是個重情重義的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dāng)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李勣的一切都不是在演戲,如果他是在演戲,那么李治可就危險了。所以李世民才會特意交代李治,萬一覺得駕馭不了李勣,趕緊賜死。

李勣的大智慧

雖然李世民對李勣處處提防,其實這全是李世民想多了。畢竟李世民常年與人鉤心斗角、算計,他這皇位就是在不斷地算計下得來的。所以有時他看問題會想復(fù)雜了。

可恰巧李勣是個簡單的人,他重情重義,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他和李密、單雄信關(guān)系好,所以才會不計后果地為二人做那么多事。

他活得十分的純粹,他不參與儲君之爭,單純就是因為他與二位皇子都沒啥交情。他但凡和其中一人關(guān)系密切,那絕對會站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說李世民說看不透李勣,純粹是因為他們不是一類人。

雖然李世民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但是他真的快樂嗎?他到臨終之際,還在算計。反倒是李勣此人,活得隨性,加上他很懂得知足,他的一生反倒比李世民舒心不少。

所以說,李勣才是真正的聰明人。至于李世民,他只是權(quán)力的囚徒罷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

《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