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期回顧:《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 卷二(九)

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 卷三(一)

四、明智照境者,若由智照境,由境發(fā)智,四句皆墮性中,如別記(云云)。若四悉檀因緣立境、智,但有名字(云云)。

問:智能照境,境亦能照智不?

答:若作不思議釋,更互相照,義亦無妨?!度释醢闳簟吩疲骸刚f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蛊╃R面互相照,亦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芽亦生地一。且置斯義。世智照六道十如。五停心智去至體法,凡七智,照二乘十如。六度及通教出假菩薩智兩屬,上求照菩薩十如,下化照六道十如。四十心智亦兩屬:上求照菩薩十如,下化照六道十如。十地智兩屬,次第照,照菩薩十如;不次第照,照佛十如。五品去,凡四智,皆照佛界十如。總略如此細捒(云云)。

二十智照四種十二因緣境者,世智、五停、四念、四果乃至支佛、六度、三藏佛,凡七智,照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境。通教三乘入真方便智、出假智、佛智凡五智,照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境。別教十信、三十心、十地、佛凡四智,照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境。其中不無別意,且從大判。圓教四智,照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境。

二十智照四種四諦者,前、三藏等七智,照生滅四諦境。次、通教五智,照無生滅四諦境。次、別教四智,照無量四諦境。次、圓教四智,照無作四諦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次、二十智照二諦者,前、七智是照析空之二諦。次、五智是照體空之二諦。次、八智照顯中之二諦。其間別、圓相入者,可以意得(云云)。

次、明二十智照三諦者,前、七智照無中之二諦,是因緣所生法,皆屬俗攝。次、五智照含中之二諦,即空一句,皆屬真諦攝也。

次、別圓八智照顯中之二諦,即是假名,亦名中道,二句皆屬中道諦攝也。

次、二十智照一實諦者,此須引《釋論》明四悉檀,皆名為實。世界故實,乃至第一義故實。當知實語亦通四諦,生滅故實,無生滅故實,無量故實,無作故實。前、三藏七智照生滅之實。次、通教五智照無生滅之實。次、別教四智照無量之實。次、圓教四智照無作之實。前後諸實(云云)。

次、二十智無諦、無照者,無諦無別理,若於四種四諦得悟,不復見諦與不諦,故無諦亦通也。前、七智照生滅之無諦,生生不可說故。次、五智照無生滅之無諦,生不生不可說故。次、四智照無量之無諦,不生生不可說故。次、四智照無作之無諦,不生不生不可說故。前、無諦是權,後、無諦是實,此就言教。若就妙悟同於聖人心中所照者,則不見有權實,故非權非實??杖N小兒,誘度於一切。方便說權,方便說實。會理之時,無復權實,故稱非權非實為妙也。

五、明麁妙者,前十二番智是麁,後八番智為妙。何者?藏、通等佛,自是無常,亦不說常,彼二乘菩薩何得聞常、信常、修常?是故為麁。別教十信初已聞常,信、修於常,尚勝彼佛,何況餘耶?是故為妙。常途云:《法華》不明常者,秖是三藏意耳。今明十信知中已過牟尼,則八番為妙也。

又,別教四智,三麁一妙。圓教四智,悉皆稱妙。何者?地人云:「中道乃是果頭能顯,初心學者仰信此理,如藕絲懸山?!构收f信、行皆非圓意也。故十信智為麁。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行正修假,傍修中。十迴向始正修中。此中但理,不具諸法,是故皆麁。登地智破無明,見中道,證則為妙。類如通、藏兩種,俱得道,而三藏門拙。今別教亦爾,教門皆權,而證是妙(云云)。

圓教四智皆妙者,如法相說,如說而信,如理而行,始論五品,終竟妙覺,實而非權,是故皆妙。是名待麁智說妙智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又、約知見明麁妙者,知與見云何?然分別有四:不知不見、知非見、見非知、亦知亦見。先、約三藏釋,後、約圓釋,中間例可解。凡夫不聞故不知,不證故不見。五停、四念至世第一法,聞故名知,未證故非見。辟支佛不聞故非知,自然證故是見。四果聞故亦是知,證故亦是見。傳傳判麁妙,可解。

約圓教釋者,七方便不聞故不知,未證故不見。五品、六根,聞故知,未證故不見。發(fā)宿習者名見,不從聞故不知。稟教證入者,亦知、亦見。此節(jié)節(jié)傳為麁妙。

究竟而論,前來二十種智,略而言之,不出權、實二智。如經(jīng):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悉具足」,即總束得前來諸權智也。

「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即是總束前來實智也。方便既其具足,何所不該?知見既其廣大深遠,何所不攝?境淵無邊,智水莫測,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如此知見,即是眼智。眼即五眼具足,智即三智一心。一切種智知於實,兩智知於權。佛眼見於實,四眼見於權。此知即是見,此見即是知。對前諸智,諸智是麁,此之知見名之為妙也。

若得知見中意,不復論五眼。迷者未了,更約眼明麁妙。如肉眼盲閉,何由見色?徒聞人說,起種種想,終非真見。欲令眼開,應須治膜,那得閉眼,執(zhí)諍何益耶?閉眼想則麁,眼開見則妙。天眼未開,不見障外為麁,修禪定願智之力,能發(fā)得淨色,徹障內(nèi)外,明闇無隔。慧眼未開,常行死逕,假令情想,亦復非實,故為麁;無漏豁發(fā),故稱為妙。諦理明了,故稱妙。法眼未開,差機說法。如身子僻教,滿願穢器,名為麁。破障通無知,分別藥病名之為妙。

佛眼不開,不見實相。故文云:「二乘之人及新發(fā)心者、不退菩薩所不能知」,故四眼皆麁。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以信得入,相似佛眼,能開真佛知見,乃名為妙。諸教多說四眼,或帶四眼說佛眼,是故為麁。今經(jīng)獨說佛眼,是故為妙。是為待麁為妙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六、明開麁顯妙者,前十六番智,若不決了,但是麁智;若得決了,悉成妙智。何者?如妙莊嚴王,先是外道世智,聞《法華經(jīng)》便得決了,以邪相入正相,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不捨八邪而入八正,即是決於世智,得入妙智?;蚺c五品齊,或與相似齊,或與分得齊,節(jié)節(jié)有入,義細作(云云)。

若五停方便智,乃至通教佛等智,若不決了,即是麁智。今開權顯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來入妙位。須一一將十二番智來入圓妙四智,或入五品、相似、分得等智(云云)。

又、決了別教歷別之智,入於妙智。當體即是某位,進入是某位細捒(云云)。

十六麁智皆成妙智,無麁可待,即是絕待智妙也。

復次,開麁眼為妙眼者,餘經(jīng)雖說為五眼,五眼不融,是故為麁。今經(jīng)決了四眼,令入佛眼。文云:「父母所生眼,遂得清淨。」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即是決了肉眼,名為佛眼也?!稖Q名》云:「世孰有真天眼者,有佛世尊,不以二相見諸佛國?!勾思词菦Q了天眼,即是佛眼也?!割姷萌缡雷鸹垩鄣谝粶Q」,即是決了慧眼,能得入妙。決法眼入妙者,邊際智滿是也。四眼融入佛眼,寂而常照,故文云:「決了聲聞法,是諸經(jīng)之王?!刮逖劬咦愠善刑?,開佛知見,故稱為妙。

問:佛眼開,乃名為妙。六根雖淨,云何為妙?

答:佛眼雖未開,已能圓學圓信。如迦陵頻伽鳥,雖在?中,音聲已勝諸鳥,即是假名、相似等妙。若開,即是分妙、究竟妙(云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對境明智,又二:一、對五境,二、展轉(zhuǎn)相照對境。初、應對十如境,此既一經(jīng)之意,處處說之,可解故不復釋。

次、對四種十二因緣明智者,《大經(jīng)》云:「十二因緣有四種觀: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何者?十二因緣本是一境,緣解不同,開成四種。

今以四教意釋之:三藏具有三人,而皆以析智觀界內(nèi)十二因緣事,為初門。然析智淺弱,三人之中,聲聞最劣。以劣人標淺法,故名下智。通教亦有三人,同以體智觀界內(nèi)十二因緣理,體法雖深,望藏為巧,望別未巧。三人之中,緣覺是中。以中人名通法,故言中智。別教佛與菩薩,俱知界外十二因緣事,次第菩薩比佛,猶未是上,比於通、藏則是上法,故以上智當名也。圓教佛與菩薩,俱觀界外十二因緣理,初心即事而中。此法最勝故,以佛當名故,言上上智觀也。以四教釋四觀,於義允合(云云)。

所言下智觀者,觀受由觸,觸由入,入由名色,名色由識,識由行,行由無明。無明顛倒不善思惟,致不善行,感四趣識、名色等。若善思惟,致善行,感人天識、名色等。觀此無明,念念無常,前後不住。所生善惡,遷變速朽。所受名色,衰損代謝。煩惱、業(yè)、苦,更互因緣,都無暫停。過去二因,現(xiàn)在五果;現(xiàn)在三因,未來二果。三世迴復,猶若車輪。癡惑之本,既無常、苦、空、無我,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老死滅。若不然火,是則無煙,是名子縛斷。無子則無果,滅智灰身,離二十五有,是名果縛斷。則是下智觀十二因緣,得聲聞菩提也。

中智者,觀受由觸,乃至行由無明。無明秖是一念癡心,心無形質(zhì),但有名字。內(nèi)、外、中間求字不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猶如幻化,虛誑眼目。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生。無所有故,假名無明。不善思惟,心行所造,以不達無明如幻化故,起善、不善思惟,則有善、不善行,受善、不善名色、觸、受。今達無明如幻故,則諸行亦如化。從幻生識、名色等,皆如幻。愛、取、有、生,三世輪轉(zhuǎn),幻化遷改,都無真實。有智之人,不應於中而生愛恚。無明既不可得,則無明不生,不生則不滅。諸行、老死亦不生不滅。不生故,則非新;不滅故,則非故。非故者,無故可畢;非新者,無新可造。無新者,子縛斷;無故者,果縛斷。是名中智觀十二因緣,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者,觀受由觸,乃至行由無明。無明秖是癡一念心。心癡故,派出煩惱;由煩惱派出諸業(yè);由業(yè)派出諸苦。觀此煩惱,種別不同;不同故,業(yè)不同;業(yè)不同故,苦不同。諸行若干,名色各異。種種三道,無量無邊,分別不濫。知因此煩惱,起此業(yè),得此苦,不關彼業(yè)及彼煩惱。如是三道,覆障三德。破障方便,亦復無量。無明若破,顯出般若;業(yè)破,顯出解脫;識、名色破,顯出法身。愛、取、有、老死,亦復如是。自既解已,復能化他。於一切種,知一切法,起道種智,導利眾生。是名上智觀十二因緣也。

上上智觀者,觀受由觸,乃至行由無明,知十二支三道即是三德,豈可斷破三德,更求三德?則壞諸法相。煩惱道即般若,當知煩惱不闇;般若即煩惱,般若不明。煩惱既不闇,何須更斷?般若不明,何所能破?闇本非闇,不須於明。如耆婆執(zhí)毒成藥,豈可捨此取彼?業(yè)道即是解脫者,當知業(yè)道非縛;解脫即業(yè)者,脫非自在。業(yè)非縛故,何所可離?脫非自在,何所可得?如神通人,豈避此就彼耶?苦道即法身者,當知苦非生死;法身即生死,法身非樂??喾巧溃嗡蓱n?法身非樂,何所可喜?如彼虛空,無得無失,不忻不戚。如是觀者,三道不異三德,三德不異三道,亦於三道具一切佛法。何者?三道即三德,三德是大涅槃,名祕密藏,此即具佛果;深觀十二因緣,即是坐道場,此即具佛因。佛因佛果,皆悉具足,餘例可知。是名上上智觀十二因緣,得佛菩提。

約此應判麁妙、開麁顯妙,意可解故,不委記耳。

又四智照四境,境若不轉(zhuǎn),其智則麁。四境轉(zhuǎn)成妙境,麁智即成妙智,仍是待絕之意(云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對四種四諦明智者,《大經(jīng)》云:「知聖諦智,則有二種:中智、上智。中智者,聲聞、緣覺。上智者,諸佛、菩薩?!谷粢来宋?,束於體、析,合稱為中。束大乘利、鈍,合稱為上。

今若約根緣利、鈍,內(nèi)外事、理,開即成四:聲聞根鈍,緣四諦事,即生滅四諦智;緣覺根利,緣四諦理,即無生四諦智;菩薩智淺,緣不思議事,即無量四諦智;諸佛智深,緣不思議理,即無作四諦智也。此乃《大經(jīng)》之一文。又云:「凡夫有苦無諦,聲聞有苦、有苦諦。」凡夫不見苦理,故言無諦。聲聞能見無常、苦、空,故言有諦。即是生滅四諦智也。又云:「菩薩之人解苦無苦,而有真諦。」即是體苦非苦,故言無苦;即事而真,故言有諦。乃是摩訶衍門無生四諦智也。又云:「知諸陰是苦,知諸入為門,亦名為苦。知諸界為分,亦名為性,亦名為知,是名中智?!挂狼罢f者,即屬聲聞也。分別諸苦、諸入、界等有無量相,「我於彼經(jīng),竟不說之」,是名上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諸聲聞、緣覺境界,此則異前兩意。既稱上智,又非二乘境界,豈非別教菩薩觀恒沙佛法如來藏理耶?是為無量四諦智。又云:「如來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諦,是實;虛空非苦、非諦,是實?!狗强嗾?,非虛妄生死。非諦者,非二乘涅槃。是實者,即是實相、中道佛性也。又云:「有苦、有苦因、有苦盡、有苦對,如來非苦乃至非對,是故為實?!谷绱嗣髁x,既異上三番,豈非無作四諦智耶?例此一諦為四,餘三亦應爾。謂有集、有集果,有集盡、有集對,有盡、有盡因,有盡障、有盡障相,有對、有對果,有對障、有對障相。如來非此四四十六種,但是於實(云云)。

如是等智,觀於四諦。諦既未融,智、諦皆麁。獨有非苦、非對、有實,為妙。若諦圓,智亦隨圓,皆是如來非苦、非諦、是實之妙智也。此即待絕兩意(云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版權聲明:

○ 本文轉(zhuǎn)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fā)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zhuǎn)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chuàng)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shù)據(jù)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