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未接觸佛法前,我總將佛陀視作遙不可及的神秘存在,如同天際的星辰,雖璀璨卻與塵世無關。

奇妙的是每當步入寺院,總能感受到奇異的內心澄明,仿佛喧囂世界在此刻按下暫停鍵。那些偶然聽聞的佛理雖字字珠璣,卻始終如隔霧觀花——這大約就是“知道”與“知·道”間的天塹。

命運的轉折來得突然,家庭變故與職業(yè)轉折接踵而至,將我的生命困在迷霧重重的十字路口。自幼執(zhí)著于叩問“為什么”的我,終于將探求的鋒芒轉向終極命題:“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如何安度此生?又該以何種姿態(tài)直面命運的無常?”

當熟稔的西方心理學在終極困惑前啞然失語時,摯友一句“緣起性空”如驚雷破曉。自此開啟了我的求法之旅,從晨鐘暮鼓間的經文誦讀,到文殊院佛學班“開心學佛,快樂生活”的實踐體悟,般若智慧如清泉漸潤心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數月聞熏班的學習雖僅是初窺門徑,法師“先做人,再修行”的箴言卻已刻骨銘心。所謂“常人”,依我淺見,是要褪去修行者的身份優(yōu)越感,戒除以佛理苛責他人的妄念,更須時刻覺察“貪嗔癡”的細微萌發(fā)。

那些不經意滋生的傲慢,恰如蒙蔽心鏡的塵埃。雖未抵達般若彼岸,但每一步都朝著智慧之光跋涉。

法師“破除我執(zhí)”的叮嚀常在耳畔回響。自詡開明的我,也難免墮入認知的窠臼。往昔總不自覺地給人貼標簽,而今每當評判心起,便觀照自心:“且慢,何不探尋他人的輝光?”這般轉變讓職場管理與人際往來皆生暖意,情緒覺知之弦也愈發(fā)敏銳。

正如《地藏經》所示:“南閻浮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消業(yè)始于覺照——當路遇莽撞司機,嗔火將燃之際,轉念便想:“許是趕送急診病患?此刻禮讓,亦是布施善意?!?a class="keyword-search" >心念流轉間,嗔云自散。

人間清歡,原不在外境而在心境。神秀禪師偈語猶在:“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彪m仍是煩惱纏身的凡夫,但深信持續(xù)聞思修、精進內觀,終能循著“開心學佛,快樂生活”的軌跡,步步生蓮。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字|王歡 圖片|小立

美編|妙能 編輯|夢覺

來源|空林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