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茶之心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茶的最早發(fā)現究竟是作為藥物還是食物,這個問題至今仍有爭論。有的學者認為《史記·三皇本記》《淮南子·修務訓》《本草衍義》《新義錄》中均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記載,所以應以藥用為先;而另一些學者卻提出,《史記》中有“神農嘗百草,始有新藥”,說明茶的藥用是在食的基礎上發(fā)現的,應以食為先。而作者的觀點以為藥食乃同源,兩者是非常難分開。因為飲茶的習慣之所以能延續(xù)到今天,與它的藥用價值是不能分割的,可以想象,茶葉如果單獨作為充饑之用,就憑它的蛋白質、糖分等少量的能量是不可能成為理想的食品,現在對茶的藥理作用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說明了茶葉是依賴它的藥用價值而流傳下來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國茶葉藥用記載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司馬相如在《凡將篇)將茶列為20種藥物之一,在《神農本草》中記載了365種藥物,其中也提到茶的4種功效,即“使人益意、少臥、輕身、明目。”東漢的張仲景用茶治療下痢膿血,并在《傷寒雜病論》記下了“茶治膿血甚效”。神醫(yī)華佗也用茶消除疲勞,提神醒腦,他在《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益思意”。另外在壺居士的《食忌》中都提到了茶的藥理作用。到了三國又有不少有關茶的藥用記載,如魏吳普《本草》中提到,“苦茶味苦寒,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久服心安益氣。聰察、輕身不老。一名茶草。”并用茶治療厭食、胃病等癥。張揖的《廣雅》中寫道:“餅茶……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西晉張載《登成都樓》詩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也說明了茶的提神作用。到了隋朝,有一傳說記錄在明代顧元慶《茶譜》中,說“隋文帝病,僧人告以煮茗作藥,服之果效",它描繪的是隋煬帝楊廣在江都生病,浙江天臺山智藏和尚攜帶天臺茶到江都替他治病,得茶而愈。在此書中他還說到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煩去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fā)展的興盛時期,茶學的第一部專著《茶經》聞世。在書中,陸羽提出茶葉的6種功效:治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本草類書中蘇敬等集體編著的首載茶葉的《新修本草》出世,其中寫道“茶,苦茗。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氮熱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氣,消宿食?!币约瓣惒仄魈岢觥安铻槿f病之藥,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的《本草拾遺》的聞世,把茶的藥用理論與實踐推向高峰并開始成型。如孫思邈的弟子孟冼《食療本草》中又較詳細地介紹了茶的藥用方法,說到“茶治熱毒下痢,好茶一斤,灸,搗末,濃煎一、二盞,服。久患痢者,亦宜服?!惫凇秼D女方》中寫道茶能治產后便。李絳在《兵部手集方》記載茶可治療“久年心痛五年十年者”。此外,唐代醫(yī)學家王煮等編寫的是《外治秘要》中專門收錄了“代茶新飲方”,并較詳細地記載了茶葉治病的治療和服用方法。在醫(yī)學名著《千金方〉也提到茶能治卒閑痛如破。顧況的《茶賦》說到茶有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發(fā)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的功效。

后來又有不少茶的藥用記載,《圣濟總錄》記載茶可“治霍亂、煩悶,好茶末一錢,服之即安?!标惓小吨貜V補注神農本草>中提到:“茶治傷暑合醒,治泄痢?!庇衷凇侗静輨e說》中說茶能頭目兼治中風昏憒,多睡不醒。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與宋代朝廷組織有關名家編著的《太平圣惠方》《和劑局方》和《普劑方》等有關官方頒發(fā)的醫(yī)學巨著中,都有藥茶的專篇介紹。王懷隱等編的《太平圣惠方》九十七卷有8個茶療藥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09年真樅水仙,購買添加掌柜微信fjtea001

另外,漢、梁、魏時期,雖然已有一些復方出現,如東漢《廣雅》中的蔥、姜、茶同用;《食療本草》的“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味雜之”;《茶經》的用蔥、姜、紅棗、橘皮、茱、薄荷、嫩芽與茶共煎等,但總的來說,單方多于復方。而到唐、宋年代,茶療已發(fā)展為單方、復方并用,而且復方多于單方。如《太平圣惠方》中記載,治傷寒、頭疼、壯熱用“蔥豉茶”,治療傷寒、鼻塞、頭疼、煩躁用“薄荷茶”。到唐、宋時期的另一個變化是茶療服用方法的改變。如《枕中方》記載的研末外敷法,用苦茶、蜈蚣,灸令香熟,等份搗篩,煮甘草湯洗,以末敷之,治療積年瘺(現在的骨關節(jié)結核、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等)疾病。其他還有《兵部手集方》的茶和醋調服,《婦人方》的茶丸劑,《普濟方〉的茶散劑。

元、明、清時期,我國的茶療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應用范圍涉及內、處、婦、五宜、皮膚、骨傷各科及養(yǎng)身保健各個方面;并研制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茶方,如“午時茶”“枸杞茶”“八仙茶”“珍珠茶”“仙藥茶”“五虎茶”“蓮花峰茶”等等;茶療的劑型也由原來的湯劑發(fā)展成散劑、丸劑、沖劑以及以藥代茶飲多種。服用方法也發(fā)展到飲用、調服、和服、頓服、噙服、含漱、滴入、調敷、貼敷、擦、搽、涂、熏等十幾種。這一時期記載茶葉醫(yī)藥作用的書籍較多,如元朝吳瑞《日用本草》中提到茶能治療煩躁、止渴,解膩清神;如果炒煎飲,治熱毒、赤白痢效果較好。另外,在忽思惠的《飲膳正要》、孫允賢《醫(yī)方集成》、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都有茶療的記載。明朝喻嘉言《醫(yī)方集論)、陳仕賢《經驗良方》、李時珍《本草綱目》、李中梓《本草通玄》、傳仁宇《審視瑤函》以及清朝沈金鰲《沈士尊生書》、費伯雄《食鑒本書〉、錢守和《慈惠小編》、許克昌《外科癥治全書》、鮑相傲《驗方新編〉、吳謙的《醫(yī)宗金鑒》、韋進德《醫(yī)藥指南》等醫(yī)學書籍中均有茶葉藥用作用的記錄。尤其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全面總結了茶的功效: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馂榘俨?,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嗌賶盐附≈?,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并且提出飲茶方法不同,效果不一,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開爽,不昏不睡。同時又對飲茶的利弊進行了分析: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在陳可冀《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中編錄了15 方茶葉的藥用飲法。說明在這一時期茶葉的藥用價值已得到了認同。

總結我國從三國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末有關茶葉醫(yī)藥作用的記載共有500 種之多。其中唐代的有10種,宋代有14種,元代有4種,明代有22種,清代有23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09年真樅水仙,購買添加掌柜微信fjtea001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茶葉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的不斷發(fā)現,茶的應用日趨頻繁,各種各樣的藥茶應用而生,如防治肝炎的“茵陳茶”“紅茶糖水”“綠茶丸”;治療胃病的“舒胃茶”“潰瘍茶”;治療糖尿病的“宋茶”“薄玉茶”;治療痢疾的“棗蜜茶”“止痢速效茶”“茶葉止痢片”;以及治療感冒的“萬應茶”“甘和茶”,還有減肥茶、戒煙茶等,數不勝數。近年來用茶葉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藥物也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它與上述藥茶有顯著的不同,主要是后者藥物針對性強、有效率高,科技含量高,有生白、抗癌、降脂以及提高人體免疫力等療效的各種茶葉藥物和保健品。如茶色素所制成的心腦健,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及其伴高凝狀態(tài)的疾??;“7369”和億福林膠囊可用于抗輻射損傷、增加白細胞。茶多糖可用于提高人體免疫能力;茶多酚還可用于防止齲齒、殺菌、消炎、激活腸道有益微生物以及明目等多種功能。因此,茶葉的藥用與現代醫(yī)學已較好地溶為一體,從而可為人類健康和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歡迎大家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喜歡茶文化的人看到。

和一群熱愛茶文化的朋友交流學習,和有知識有趣的人一起學習。

識別二維碼,加入交流群。

商務合作約茶微信:744373898(主營福建茶,以烏龍茶、紅茶、白茶、綠茶、花茶為主,品類覆蓋全面。同時提供定制禮品服務。)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同時也感謝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權,請與我們及時聯系!

— END —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