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曉明

人們游覽泰山岱廟,從正陽門進入,而緊鄰的遙參亭往往被人忽視,其實遙參亭岱廟建筑群南北軸線上的第一組建筑,實為岱廟的入口,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

該組建筑為一座兩進院落的廟宇。唐代,此處稱“遙參門”,大概當時這里僅是一座門。宋代在門內(nèi)建亭,才有了“亭”的稱謂。當年帝王來泰山祭祀時,都要在這里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再進岱廟正式參拜泰山神。故明代以前,這里曾被叫做“草參亭”。明代擴建后改為今名。

一字之差,為何易名

遙參亭大殿正門之上懸有大匾,上書“資生普潤”四字,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遙參亭分前后兩院,南為山門,門上匾額書“泰山第一行宮”。遙參亭大門南建有遙參亭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坊四柱三門,寬9米,通高5.8米,沖天柱式,柱頭雕刻神獸,上部有門楣、額板和額坊、雀替。坊額書“遙參亭”,額坊正中有三寶火焰紋珠,坊左右旗桿高豎。遙參亭坊兩側(cè)有一對鐵質(zhì)雄獅,造型樸拙,通體黝黑。

山門內(nèi)有儀門,兩旁對聯(lián)書:“倚山踞城無雙地,奉神祈福第一宮?!边b參亭后院有四角亭和北山門,院內(nèi)古銀杏樹高聳入云,北墻下立有石碑數(shù)通。其中最有名的是禁止舍身碑,此碑在遙參亭山門內(nèi)東側(cè),刻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額題“禁止舍身”四字。

此碑原是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泰安民眾為紀念知州張某等所立的功德碑。立后19年,泰安州事張奇逢借用此碑碑陰,刻制了禁止舍身碑文。泰山極頂上有“舍身崖”,古時多有民眾為祈求父母病愈或其他原因而許愿舍身投崖者,此碑文反復勸導香客不要投崖舍身,言“舍身能成仙、報親”之說純屬誣妄。

遙參亭,原名草參亭。宋話本小說《楊溫攔路虎傳》中“岳廟贊”云:“草參亭上,壚內(nèi)焚百和名香。”《水滸傳》及元雜劇《雙獻功》中亦多次出現(xiàn)“草參亭”。弘治《泰安州志》卷一《祠廟》云:“(岳廟)岱岳門正南有草參亭,前達通衢,亭有銅鏡一面?!笨芍卧撩鞒酰そ悦輩?。其改名遙參,已是明嘉靖朝之事。

明呂颙《遙參亭》詩云:“參亭人共挹,易草以遙名?!毕伦宰⒃疲骸芭f名草參,老親(呂經(jīng))參政分守時改云?!眳谓?jīng)(1476—1544),字道夫,號九川,明朝正德三年(1508)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呂經(jīng)任布政使司右參政,在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三年間,那么,其改亭名當在此數(shù)年中。嘉靖八年(1529)修《山東通志》卷二一《宮室》稱:“遙參亭,在泰安州岱廟前?!?/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為何時人要將“草參”易名為“遙參”呢?

明《泰山志》卷二《靈宇》云:“廟前有亭,曰遙參亭,前為遙參門,門之前為御街,宋東封警蹕之地,而實為廟之第一門也。舊榜曰草參門。門中有臺,臺再成,臺上有亭,亭重檐四面,十有六角,崚嶒綺麗。前榜曰‘岱宗’,盛中丞秋林書,為岳榜諸書之最。在昔有事于岳者,先拜于亭而后入廟,故曰草參。今有司遇祝釐于廟,罷則儀從由亭門而出,猶古之制也。亭今列屏鑒,方圓各一,高六尺許,鑒前雕座置元君像,四方來謁頂廟者亦先拜焉,故又曰遙參亭云?!?/p>

此亭之設(shè),原作為岱廟崇祀之序曲,凡恭詣廟廷、致祀岳神者,皆須先在此演習參拜(以免正式行禮時失禮),再入岱廟舉行正禮,故名“草參”。

《泰山志》稱“有事于岳者”,其祭拜之對象,明顯為泰山主神東岳大帝。到了明朝中葉,隨著碧霞元君影響擴大,信眾開始在亭中增置元君神像,由此成為香眾到泰后先期拜祀之場所(官府因此在此亭置香稅征收處)。自此亭“與廟隔”(《泰山道里記》),不再是岱廟之附屬建筑,而發(fā)展成為一處獨立的空間。

原來香客初祭于亭,是針對岱廟正祀,故名曰“草”;現(xiàn)在祭祀神主變更易主,香客祭此,不再是祀廟預演,則是遠對于岱頂之碧霞宮(即明《泰山志》所云“頂廟”),作為朝拜元君的肇始。正由于亭祀內(nèi)蘊的改變,所以時人才易“草”為“遙”,以合其實。

“亭子門首”成地標建筑

舊時,人們將遙參亭前一帶稱為“亭子門首”,泰安附近的三里莊、七里埠、十里河等地名就是以亭子門首到村莊的距離而命名的。為什么亭子門首如此重要,以至于成為老城的地標建筑呢?

泰安是一座因泰山、岱廟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老城。唐代以前,泰安地區(qū)人口稀少,多為一些管理山林及廟務(wù)之人。唐代以后,泰山南麓官方活動日益頻繁,民間香客也逐漸增多,圍繞岱廟漸漸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集鎮(zhèn)。

北宋初年,官府將奉符縣治設(shè)立于此。金元明清時期,更是設(shè)州、設(shè)府,一直是魯中南地區(qū)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之一。因岱廟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其南門(正陽門)至遙參亭附近也一直是這座城市的中心。

遙參亭前為泰安南北干道通天街和東西干道升平街相交的丁字路口,東離泰安府衙很近,南距泰安縣衙不遠,附近有城隍廟、文廟、關(guān)帝廟、龍王廟、財神廟等祠廟,飯館、藥店、布店、成衣店、山果行、雜貨鋪、肴肉店等商鋪林立,是城內(nèi)居民日常消遣、購物,城郊農(nóng)民進城買賣生活用品的主要去處,加上南來北往的官宦、客商和香客,終年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一派繁華的市井景象。

有個例子很能說明當年餐飲、商貿(mào)的繁榮,一家挑擔子賣甜沫的,因常年在遙參亭前經(jīng)營,從早賣到晚,客來隨要隨盛,于是泰安城有了一句歇后語:亭子門首的甜沫——現(xiàn)盛(成)的。

清光緒年間,為解決城內(nèi)居民吃水問題,泰安地方官員捐資開鑿水渠,自王母池下引東溪——梳洗河之水入城,環(huán)繞岱廟后灌注遙參亭前,入大池以停奔湍之勢。水勢旺盛,清流滾滾,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用水,渠曰“曹公渠”,池即“雙龍池”。由此,遙參亭前又多了一項為泰城居民供應(yīng)生活用水的功能。

過去的遙參亭不僅僅是岱廟的前庭,還承載著其他社會功能。明代收泰山香稅時,遙參亭是官府收稅之處,香稅官在此辦公。民國時期,許多重要會議、集會都在岱廟遙參亭舉行。

歷經(jīng)風雨的紀念碑

在遙參亭雙龍池前,立有一塊石碑——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這塊石碑是為了紀念1928年5月3日發(fā)生的五三慘案而立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三慘案發(fā)生在濟南,為什么會在泰安建紀念碑呢?

五三慘案發(fā)生后,泰安工商界及民眾曾多次在遙參亭前游行示威,強烈譴責日軍在濟南的暴行。次年5月,為紀念“五三慘案”一周年,在遙參亭前舉行群眾集會,悼念遇難同胞,并在雙龍池北石欄外立“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

1937年底,日軍侵占泰安城前夕,泰安民眾將此碑埋于遙參亭南墻根下,其碑座仍留在原處。1983年春,駐泰部隊植樹挖穴時將碑挖出,遂立于原處。

(本文作者為中國糧食行業(yè)協(xié)會理事、泰安市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