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而不食者蟬也。”《荀子·大略》對蟬的贊譽,以蟬之“餐風飲露”“居高清飲”視為高潔。
詠蟬者每詠其聲皆尊其品格,是因蟬啟發(fā)思想,常為詠物言志的意象。蟬的清高孤苦尤為懷才不遇的文人及隱士們接受,而以蟬自詡寄托胸臆。

最有名的當推“詠蟬三絕”。
其一為虞世南的《蟬》,詩中云:“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辟澝老s居高聲遠不借秋風,是以明志居才而自信;
其二為駱賓王的《詠蟬》,詩中“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句,是詩人蒙難獄中,以蟬自比其堅韌清正;
其三為李商隱的《蟬》,詩中所云“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之言,亦是詩人自賞孤高。
蟬品行超群、孤芳脫俗,非另類可比。蟬無紛飛炫耀的彩蝶們那樣搏人贊頌,自以為美的化身;也無好斗小蟲蟋蟀們那樣受人恩寵身價倍增,終究是供人把玩之物。
蟬譽為大自然的歌手,蟬歌于枝頭明月伴清風,此起彼伏天縱自成,千古共鳴卻無半點輕言浮夸。其傳神空際更在盡心竭力毫不怠懈,不索不取不卑不亢,深得古人敬重。
蟬之命運生史頗有悲劇色彩。從幼蟲到羽化,蟬在地下蟄伏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幾年,破土而出后的生命只是短短二十多天。力盡畢生鳴聲不絕,只恐負了此生漫長的等待,令古人為之憐憫,不乏“獨抱清高,頓成凄楚”這樣的嘆息。
蟬一身薄紗暫棲枝頭,于苦夏寒秋,堅守生命,奉擔職操。畢生不知疲倦,聲聲高亢傳鳴。但聞不免悲苦之音,便有柳永等人的“寒蟬凄切”渲染蟬鳴凄苦。且離時之寂寞,似秋風落葉無聲無息,故有“苦蟬”之說引發(fā)世間沉浮的聯(lián)想。
蟬之苦,古來文人多有同感而為之自勵。感慨志士者心多偏苦,而甘為以苦作舟;自覺降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是為勵志明誓之言。
而蟬之苦,更多被佛教引入禪修?!翱唷?,被禪宗視為四圣諦之首,因而轉禪入蟬。
蟬與“禪”音同,佛家以為蟬入土以伏,出土羽化,是修行而重生。蟬多年苦行沉寂泥土,成蟬后出泥不染遠離世俗,登高枝而不屑浮塵,以露為食盡歌悲歡,正是禪心修為。
蟬被稱“知了”寓意深刻,“知”即智慧;“了”即覺悟,便是了悟歲月苦短生命不易,而空鳴蒼林宛若禪意人生。有禪詩云:“要悟禪機先悟蟬,知了二字莫輕言。禪本無形依萬物,蟬雖草蟲歷千險?!?/p>
蟬出土以重生,人入禪乃靈魂涅槃。故佛需如蟬,苦難修行,聽蟬而清,心無一塵。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a class="keyword-search" >蟬聲每每與人的心境相通,是噪聲?是清音?清濁正邪,似有似無,全出于內(nèi)心。意亂者或增煩腦,心靜者淡然寧神,亦是徹悟人生至理,了然修身之道。
蟬艱難短暫的一生,從蟄伏出土到羽化棲身,素樸芳林,淡泊清流,唯求永恒的高歌。一聲吟唱滌蕩乾坤,歷來被賦予品格化的象征意味。
蟬之高潔、自律、堅韌、勤勉,給人啟迪,勵人志向
◎本文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