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年國家啟動了“體重管理年”行動,“隱形肥胖”正悄然威脅大眾健康。不同于肉眼可見的皮下贅肉,內臟脂肪超標雖無明顯體型變化,卻暗藏代謝危機,而血脂檢測正是揭開這一隱患的關鍵鑰匙。

一、什么是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是包裹在肝臟、胰腺等內臟器官周圍的“危險脂肪”。它不僅與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關,還會釋放炎性因子干擾糖脂代謝。值得注意的是,即便BMI正常,也可能存在內臟脂肪超標,需通過血液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綜合評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哪些數(shù)值提示內臟脂肪風險?

1. 甘油三酯(TG)

正常值:<1.7 mmol/L

風險預警:≥2.3 mmol/L提示內臟脂肪堆積,增加胰腺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關聯(lián)性:與高糖、高脂飲食及飲酒密切相關。

與內臟脂肪的關系:內臟脂肪過多會促進肝臟合成TG,導致高甘油三酯血癥,并伴隨胰島素抵抗。

2.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理想值:<2.6 mmol/L(高危人群需<1.8 mmol/L)

危害:被稱為“壞膽固醇”,過高易沉積血管壁,加重內臟脂肪炎癥反應。

與內臟脂肪的關系:內臟肥胖導致LDL顆粒更小、密度更高,更易穿透血管內皮沉積,加速動脈硬化。

3. 脂蛋白a(Lp(a))

正常值:<300 mg/L

特殊意義:獨立于LDL-C的心腦血管風險因子,受遺傳影響大,數(shù)值升高需警惕家族性高脂血癥。

與內臟脂肪的關系:內臟肥胖可能通過炎癥機制升高Lp(a),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 總膽固醇(TC)與高密度脂蛋白(HDL-C)

控制目標:TC<5.2 mmol/L;HDL-C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

與內臟脂肪的關系:內臟脂肪過多會促進肝臟合成膽固醇,導致TC升高,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內臟脂肪堆積會降低HDL-C水平,削弱其抗動脈硬化功能。

血脂指標外,以下檢測可綜合評估內臟肥胖風險:

1. 血糖與胰島素:內臟脂肪釋放的游離脂肪酸會抑制胰島素信號通路,導致空腹血糖升高、胰島素抵抗(HOMA-IR指數(shù)異常)。

2. 肝功能(ALT、AST):內臟脂肪堆積常伴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ALT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

3. 尿酸:內臟肥胖者尿酸代謝異常,高尿酸血癥是代謝綜合征的組成部分。

4. 炎癥標志物(如hs-CRP):內臟脂肪分泌炎性因子,導致hs-CRP升高,提示全身炎癥狀態(tài)。

三、如何獲取精準結果?

空腹要求:檢測前禁食9-12小時,避免乳糜血干擾結果。

藥物影響:他汀類降脂藥需長期規(guī)律服用,檢測前無需停藥;近期感冒或感染可能影響短期指標。

標本選擇:優(yōu)先選擇晨起空腹靜脈血,手腕采血(末梢血)誤差較大。

四、降低內臟脂肪的“兩步策略”

1.可通過科學飲食管理改善。日常飲食應減少精制糖、油炸食品攝入,增加燕麥、深海魚等低脂高纖食物;每天保證500g蔬菜和200g水果,補充膳食纖維;缺乏維生素D者可遵醫(yī)囑補充,多吃堅果豆類攝入植物甾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每周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結合抗阻訓練,將腰圍控制在男性<90cm、女性<85cm,減重5% - 10%,都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群等高危群體,每年至少進行2次血脂檢測。檢測后需結合飲食和運動干預,3個月復查對比。重視“隱形肥胖”,定期檢測、科學管理,才能為健康筑牢防線。

主管| 解放軍總醫(yī)院政治工作部

主辦| 宣傳處融媒體中心

來源 | 海南醫(yī)院

圖文 |郇 宇

刊期 | 第2822

總編:熊 剛

主編:張 奎

編審:張 密 李笑一

編輯:劉超英

郵箱:jfjzyy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