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必帶的10大特產(chǎn),少一個都是遺憾”

晨霧漫過山脊時,你或許會與采茶人擦肩而過。
她竹簍里沾著露珠的嫩芽,正是千年貢品廬山云霧茶,
懸崖邊的茶樹吮吸著鄱陽湖的水汽,在云海里醞釀出蘭花般的香氣。
捧著熱茶坐在牯嶺街的百年梧桐下,
指尖拂過老別墅院墻上斑駁的英文銘牌,
遠處松林間忽隱忽現(xiàn)的歇山式屋頂,
藏著宋美齡彈過的施坦威鋼琴和彭德懷寫萬言書時的臺燈。

午后沿著青苔石階拾級而下,松針簌簌落在白居易草堂的瓦檐上。
當(dāng)年謫居江州的白樂天,是否也在此處聽過三疊泉的龍吟?
拐角遇見挎著竹籃的老嫗叫賣"廬山三寶",
石耳燉湯的鮮香混著東林寺的鐘聲漫過觀瀑亭,
你突然讀懂陶淵明為何拋卻五斗米,
這方山水會悄悄把都市的焦慮揉碎,撒進鄱陽湖的粼粼波光里。

當(dāng)暮色浸透蘆林湖的冰磧石,
你站在含鄱口眺望星子縣的燈火,手機彈出明日暴雨預(yù)警。
可誰在乎呢?
這座被冰川雕琢了百萬年的山巒,早教會我們與無常共處:
就像李白五度登臨仍嘆"不識真面目",
就像朱元璋在仙人洞痊愈后刻下的"縱覽云飛",
云霧聚散間,都是光陰釀的酒。

「九江桂花茶餅」
這方茶點始于唐宋,原是茶馬古道商隊充饑的「能量塊」,
后由潯陽樓師傅改良成酥皮點心。
金黃餅皮撒滿丹桂,咬開酥層能嘗到芝麻、
茶油與麥芽糖的琥珀色夾心,甜而不膩的暖意從舌尖漫到胃里。
做法極講究:
需用廬山云霧茶油開酥,揉進當(dāng)年金桂,以石臼捶打麥芽糖入餡。
老匠人掌溫控爐的本事,讓每塊茶餅都呈現(xiàn)「十二層酥」的琥珀裂紋。
配廬山云霧茶同食,桂花香在茶湯里轉(zhuǎn)個彎兒,連呼吸都帶著山水清甜。

「廬山云霧茶」
外地客打卡廬山必入的"仙氣茶寵"。
這茶生在廬山800米以上的云霧間,茶芽就像泡過溫泉浴,吸飽了云氣。
史書記載
東漢僧人就開始在白云深處種茶,宋代成了皇家貢品,
明代李日華夸它"匡廬絕頂,茶在云霧中蒸蔚,極有勝韻"。
特級云霧茶條索粗壯青翠多毫,熱水一沖蘭花香炸開,湯色清綠帶黃。
用廬山康王谷的天下第一泉泡,茶湯甘甜得能嘗到云朵的綿軟。
簡單泡法記三點:85度水、上投法、陶壺泡。
看茶葉在杯中浮沉舒展,像看廬山云霧在杯里起舞。

「鄱陽湖竹蓀」
廬山腳下的寶藏特產(chǎn)!
這種雪白的"菌中仙子"生在鄱陽湖濕地,
清道光年間《九江府志》就有記載,
至今已有兩百年人工培育史。
它自帶天然草木香,口感脆嫩如藕帶,
吸飽雞湯后更是鮮得眉毛掉。
本地人教我最絕的吃法:
竹蓀塞蝦滑蒸8分鐘,淋上蒸魚豉油,鮮甜爆汁!
吃貨們注意啦,
認(rèn)準(zhǔn)菌柄帶深綠菌托的才是正品,泡發(fā)時用淡鹽水能更好保留香氣。

「九江桂花酥糖」
來廬山不帶盒桂花酥糖,等于白來!
這糖可是北宋年間的“老網(wǎng)紅”,
江州蘇氏糕點坊的絕活,白居易都曾為它題過詩。
本地人逢年過節(jié)必囤,宋美齡當(dāng)年在廬山拿它招待貴賓,
一咬嘎嘣脆,芝麻香混著桂花甜直竄鼻腔,酥到能含著吃。
官方認(rèn)證的老字號非遺美食,1988年拿過全國食品博覽會銅牌。
秘訣全在“酥而不散”:
麥芽糖骨子裹著篩過八十孔的細(xì)粉,
芝麻要選鄱陽湖白芝麻,糖桂花得用金桂現(xiàn)腌。
偷偷告訴你,配廬山云霧茶絕了,
甜咸交錯像在嘴里開了場交響樂。

「湖口酒糟魚」
縣志記載自清乾隆年間就是潯陽宴的壓軸菜。
鄱陽湖野生鯉魚裹著酒糟、糯米釀的秘料,
在陶甕里躺足百日,魚骨酥軟如豆干,酒香滲進每一絲肌理。
掀開壇子的剎那,混著米酒甜的辛香直竄鼻腔,
夾一筷放嘴里,先是魚凍的彈潤,
再是酒糟的醇厚,最后爆出魚肉的鮮甜,
三重奏在舌尖炸開,配碗廬山云霧茶泡飯,連吃三天都不膩。
本地人總說"糟魚下酒,越吃越有",
這哪是道菜,分明是封在陶罐里的光陰與鄉(xiāng)情。

「廬山石耳」
云霧滋養(yǎng)的山珍,一口穿越千年的鮮
這種長在懸崖峭壁上的黑木耳,吸飽了廬山云霧和山泉,自帶仙氣。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
它可是唐代就被列為貢品的“養(yǎng)生黑科技”,
當(dāng)?shù)厝瞬烧壚K吊在絕壁上,
拿竹刀輕輕撬,比挖冬筍還講究。
石耳脆嫩如紙卻自帶山野鮮,泡發(fā)后和土雞湯慢煨,
吸滿油脂后變得肥厚彈牙,
嚼著有爆汁感,連湯底都泛著琥珀色。
或者和廬山鮮筍、臘肉爆炒,煙火氣裹著山林的濕潤,
配碗米飯能掃光三碗。

「廬山石魚」
據(jù)《廬山志》記載,東晉陶淵明曾以"石魚跳波"入詩,
可見其至少已有1600年歷史。
這魚只生長在琴湖、石門澗等冷冽山澗,
捕撈期僅限清明前后的桃花汛,
當(dāng)?shù)厝擞妹芫W(wǎng)在激流中"請魚上岸",最是珍貴。
石魚雖小,卻自帶山林的鮮甜。
拇指長的魚身半透明如玉,曬成干后金黃酥脆,自帶礦物質(zhì)清香。
最簡單的做法是用山泉水煮湯,
撒把蔥花,湯色乳白如綢,魚肉在舌尖輕輕一抿即化。
若想解饞,油炸后配云霧茶當(dāng)零嘴,
酥脆中透著茶香,連魚骨都能嚼得津津有味。
帶一罐石魚干下山,就像把廬山云霧裝進了行囊。

「廬山石雞」
可不是家養(yǎng)雞!
這山間精靈是廬山特有的「彈琴蛙」,身披青石紋鎧甲,
專挑云霧繚繞的山澗石縫安家。
自東晉陶淵明寫下「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起,
石雞便與山泉同烹,成了文人墨客舌尖上的山水詩。
當(dāng)?shù)厝擞酶衫苯繁闼獍辏谷胧u肉猛火快炒,
最后撒把廬山云霧茶嫩芽,鮮辣中透著山嵐清氣,
夾一筷子白嫩蒜瓣肉,像咬住一朵帶著松針香的云朵。

「廬山茶餅」
自宋代始創(chuàng),原是山上道觀待客的茶點。
選用當(dāng)?shù)夭俗延团c云霧茶熬成茶油,
裹進黑芝麻與桂花糖,手工搟成薄如蟬翼的酥皮。
非遺匠人至今守著"三疊三醒"的古法,
讓餅皮在茶香里舒展出168層酥脆。
剛出爐的茶餅金黃透亮,輕輕一咬酥得掉渣。
茶香混著芝麻香在舌尖炸開,甜而不膩的桂花蜜直潤心尖。
配一壺廬山云霧茶,看云海在杯中翻涌,
仿佛把整座山的靈氣都含進了嘴里。

「星子郎菜」
本地人驕傲的非遺美食!
這菜原名叫"郎君菜",相傳北宋范仲淹在星子縣當(dāng)官時,
百姓用山間野蕨制成干菜犒勞清官,
因他常自稱"郎君"而得名。
后來菜農(nóng)精選紫蕨嫩莖,三蒸三曬制成琥珀色菜干,
口感柔韌中帶著山林清氣,嚼著有陽光曬過的草木香。
這菜暖胃更暖心,帶著千年文脈的溫度。
當(dāng)年蘇東坡游廬山都點名要帶星子郎菜,如今它被列入市級非遺,
每根菜干都像在訴說:好味道需要時間沉淀,
就像廬山云霧需要慢慢品。
來廬山不帶兩罐,等于白吸了山中仙氣!

(帶點九江調(diào)調(diào))伢嘞,
廬山的好物什全藏在街坊的竹簍里、老灶的煙火里。
下晝?nèi)ゲ栾炰佔优抨爼r,莫忘同鄰舍婆婆學(xué)句"恰茶咯",
云霧茶泡開的蘭花香會牽著你的魂,
石耳雞湯咕嘟著山神爺?shù)乃椒吭挕?/p>
帶盒茶餅回去哄崽,糕屑落進衣兜的剎那,
你會曉得陶淵明說的"欲辨已忘言",
原是廬山把光陰捏成了甜。明個落雨?
管它嘞!
牯嶺街的梧桐葉早把百年風(fēng)雨釀成了掌紋,
來,嘗一口,
云在舌尖打轉(zhuǎn)喲~(眨眼)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