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快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團子會呼吸!
" 寨老蹲在土灶邊突然喊出聲。 蒸籠縫隙正噗噗冒著蕉葉清香的霧氣。 糯米團在廣西有個土名叫"蕉葉粑"。
但不同寨子做法能差出十萬八千里。
你吃到的版本藏著壯族阿婆的絕活。 花生必須用河池山地的紅皮小粒種。 芝麻得是梧州現(xiàn)炒的油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芭蕉葉要選雨后第三天的嫩葉。 有個寨子往餡里加木薯粉。
蒸好的團子能拉出三尺長的絲。 另一個寨子用黃糖代替白糖。
咬開會有琥珀色的糖心。 最絕的是包法! 老手能把四片蕉葉編成小簍。
蒸熟后葉片脈絡(luò)印在糯米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像給團子穿了件綠紗衣。 去年有游客出五百塊買配方。 阿婆笑著往灶膛添了把柴。
"糯米要聽得懂山歌才肯變糯哩!" 現(xiàn)在年輕人都用破壁機打餡。 卻怎么也復(fù)刻不出那種顆粒感。
原來老輩人用石臼捶花生時。 會故意留些半碎的粗粒。 冷吃的秘密在豬油。
必須是土豬板油煉的。 涼了會凝成細密的香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嚼著像在咬露水。
有家店非說加椰絲才正宗。 被寨子里老人追著罵了三條街。 "祖宗傳下來的甜香不夠你造?
" 最地道的吃法要配油茶。 滾燙的茶湯化開糯米時。
餡料里的芝麻會噼啪輕響。 像在唱山歌似的。 聽說省城有人想搞真空包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試了二十次都發(fā)霉。
芭蕉葉離了本地的霧。 三天就蔫得像咸菜。 你連炫三個不算啥。
去年美食節(jié)有個小伙吃了八個。
最后抱著蒸籠不肯撒手。 非說聞見外婆的味道。
現(xiàn)在知道為啥搜不到同款了吧?
每個蕉葉粑都是活的地圖。 咬開的每道紋路里。
都淌著一條家鄉(xiāng)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