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一種水果,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它長得像個小刺球,外殼又硬又厚,可一剝開,里面雪白的果肉嫩得像豆腐腦,酸甜清爽,還透著一絲“初戀的感覺”。這就是山竹,傳說中的“水果皇后”。不過呢,說句心里話,別說常買,就連想碰碰它的面都不容易……

事情得從某個盛夏下午說起。那天我嘴饞,一心想著“搞點時令水果犒勞自己”,直接奔向了家附近的水果批發(fā)市場。生怕沒選好,特意多問了幾家老板,結果每個人都笑瞇瞇地搖頭:“山竹啊?早上下飛機一批都賣光了!”“最近氣溫高,咱這里不好存,很難見……”我當時還有點不信邪,又跑了幾個大超市和果切店,逛得腳底都快冒煙了,依然是一無所獲。整整一圈下來,十家都說沒有山竹。那瞬間我有點疑惑:為啥一種水果能“難買成這樣”?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被山竹“戲弄”。以前網(wǎng)上下單,抱著很大期望,可送來的果子有的殼發(fā)黑、有的果肉干癟……和想象中那個晶瑩剔透、入口即化的小胖果天差地別。老話說“物以稀為貴”,但山竹這架勢,絕對是有原因的。

先說說它的老家。山竹其實是標準的熱帶藤黃科植物,最早出現(xiàn)在馬魯古群島,也就是現(xiàn)如今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一帶,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山竹尤其有名,果型大、皮厚肉厚。有人還打趣,說沒吃過泰國山竹,等于饞了半生。別看現(xiàn)在海南、廣東、云南這些南方地方也能零星引進,但真要大規(guī)模種,光氣候、土壤、降雨這些條件就卡掉九成的地區(qū)。前陣子聽一位做水果批發(fā)生意的親戚科普過,山竹這家伙特別嬌氣——光土壤得微酸,排水不好不行,低于十五度就可能凍成“植物木乃伊”。國內能稱得上“自產(chǎn)”的,也就海南部分地區(qū)敢拍胸脯。

也難怪啊,我每次在北方大城市溜達,真想吃一口新鮮山竹,只能靠進口。可進口那點貨,哪經(jīng)得起幾千公里長途運輸?shù)恼垓v!山竹外殼看著堅固,其實果肉極嫩極怕壓。運輸時稍微顛一顛,容易“爆漿化水”,還特容易生霉。加上本身貨期短,就算拼了命用低溫保鮮,正常也撐不過兩個禮拜,損耗率蹭蹭地往上爬。水果批發(fā)商都說,不光扛不住時間,進出庫一輪還得丟掉將近三分之一。正常情況下,誰敢大力批量引進?萬一砸手里,賺的錢連成本都補不回來。

這價格嘛,說真的,水果小白第一次買山竹,保準得被現(xiàn)實“教育”一下。我實際感受最深的一次是在某東南沿海城市,散裝山竹算下來四十來塊一斤。高的時候上五六十都見過。說實在的,光憑這個價錢,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吃了榴蓮的“貴族親戚”,畢竟同為東南亞進口,一斤榴蓮分分鐘比山竹還實惠。問了好多水果店老板,人家也攤手:最近東南亞那邊價格波動、加上人民幣匯率變化、再加上空運運費和進貨折損,本地售價能不貴才怪。北方有些城市,山竹更是屬于“你聽說過,但沒見過”的存在了。

還有就是品相參差。相信不少山竹粉吃過那種“外表風光內里翻車”的貨:有的皮已經(jīng)紫得發(fā)烏,但一開殼卻發(fā)現(xiàn)里面干癟發(fā)黃、甚至全是褐色爛點——那種心情,只有愛過山竹的人懂。有時買回來一整袋,能挑出三四個能吃的就算運氣不錯,剩下不是肉干了,就是漏了水。老板說這也“怪不得他”,有的簡直是開盲盒,拆開前沒人敢拍胸脯。一次我急著過嘴癮,買了網(wǎng)紅店的“超大果”,結果苦等了三天快遞,收到后才發(fā)現(xiàn)里面一半果子都近乎“罷工”,朋友見了都無語了。

說到選購,我自己也有點小心得。要是逛市場能挑,大的不要貪黑亮得像拋光過——太新鮮的話其實苦味偏重。顏色深紫帶點綠,稍壓能彈回來的質感最正。別挑太大個頭的,480-600克的,往往果肉最細嫩。挑山竹果蒂要新鮮,切口地方是嫩綠色的,說明保鮮狀態(tài)好。最好買當天上架的,別買那種堆了幾天的,不然里頭一定有壞果。偶爾不得已網(wǎng)購,建議一定買平臺保障的那種能“包賠換貨”的,不然大概率鬧心。買回家千萬別直接塞冰箱,用紙包著陰涼處放倆小時,吃起來果味才足。

朋友問我,山竹這么折騰,到底值不值得試一回?我覺得,這玩意兒就是“聞名不如見面,見面不如嘗鮮”。真要說山竹能不能當水果C位,仁者見仁。就個人體驗來說,只要新鮮,山竹的口感真能吊打多數(shù)進口品種,尤其冷藏兩個小時后,酸甜度真是一種別樣的快樂。有年夏天,家里難得“搶來一批山竹”,全家人圍著剝果皮那個開心勁兒,簡直比拆年貨還熱烈。吃完手上都是帶著清涼香味的果汁,用袋子裝著冰鎮(zhèn)一會兒再嗦肉,滿嘴清甜生津——炎炎夏日,幸福感暴漲。

當然,囤一堆指望天天吃,不現(xiàn)實。山竹貴,是因為有限,難養(yǎng)難運,更因稀有襯得它金貴。不過嘛,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期待的美好”——不是隨手就能買、不是在哪兒都能見,更別說有標配的特定味道。對于水果玩家來說,偶爾一嘗,就像打卡一家小眾咖啡館,未必每天都想去,但每遇必歡喜。等哪天全國物流跟上,新鮮山竹像小蘋果一樣平價普及,或許熱度也就沒這么高了。
簡單說幾句我的建議:別把山竹當做家常便飯,但遇到狀態(tài)好的、品相棒的,還是值得試試。千萬別迷信宣傳照,一定要有心理準備“開盲盒”。想追口感就買新品到貨的,再追熟人水果攤主的內部消息,說不定能補上遺憾。反正,吃山竹,貴在湊巧和緣分,別較真。唯一要記住——山竹雖貴,但它帶給我們的驚喜和儀式感,也許比那點價格更值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