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網(wǎng)上呼風喚雨到近乎癲狂的司馬南,現(xiàn)在,還是被“偷稅罰了近千萬元”的最后一根稻草壓倒了。
其自我塑造的“老百姓代言人”“反美愛國”等人設形象,從此徹底走向倒掉!
這其中,最先令司馬南無法自圓其說的一個方面,就是一向以“反美是工作”自詡的他,卻走向了人格分裂的“去美是生活”之矛盾對立面。
那么,為何其不顧美帝電梯夾頭,也要潤出25萬多美元,到美國買房成為美帝業(yè)主,卻仍要在國內(nèi)秀出所謂的“反美急先鋒”之人設形象呢?
這里面,司馬南運用了一個不為一般民眾熟知的“妖言惑眾”手法——即政治哲學家埃里克·霍弗揭示的一個殘酷真相:
“在團結的催化劑里,最有用的是仇恨!”
埃里克·霍弗認為:仇恨可以把人從其自我中快速的卷走,讓他們忘記了自己的幸福與前途。他還稱,共同的敵人,可以凝聚最具有差異化的個體。
我們常言:“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可見,如果大家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則哪怕是敵人之間,也可以產(chǎn)生一種出人意料的親近感。
比如,當年的納粹希特勒,其將猶太人樹作敵人,以此將德國人聚攏于旗下;還有當年美蘇兩大集團互塑為敵;以及現(xiàn)在,美國將中國描繪成敵人,皆是如此手法——當然,我們是不是也于有意或無意間,在將美國塑造成敵人呢?

那么,為什么仇恨能夠凝聚人——且尤其是能夠凝聚失意者呢?——這是因為,“仇恨往往源自嫉妒和自卑,尤其是自卑”。
首先,仇恨能夠掩蓋平常人的無能、無力;失意、平凡;無價值、罪惡感等缺陷,從而將自卑感轉化為對他人的憤怒感和仇恨感。
人們對于施加于己的凌辱者和欺負者,當然會有仇恨感——但是,不為人們所覺察和愿意承認的一個事實卻是:更多的時候,這種仇恨是源自于自卑,是對自己之無能和失敗的一種自怨自艾。
比如,我們東北角的那位鄰居——這個神秘的國度,其最大的一項國家任務或國際工作,就是為其國家塑造出像韓國及美國這樣一種經(jīng)久不衰的敵人!
但在深層次的心理原因上,這卻是一種自己發(fā)展不如對手之下,因此隱含著相比之下的無能和失敗——所以,這種仇恨的塑造,更多卻是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之折射。
就像王小波所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憤怒”。
因此,這就能引申出另一邏輯軌跡:即人們的仇恨心理中,其實還隱藏著一種對于敵手的欽佩感。
比如,我們大概不會恨一個一無是處之人,也不會恨與我們無多大關系的他人,而是會恨一個有著不少優(yōu)點——且強于我們的敵人。
這樣的話,或就能明白司馬南在表面上看,其“反美”心情很急切、很真實,但他卻又能“深入敵穴”到美國買房,因此折射出內(nèi)心里對美國優(yōu)點的仰視。

也正是以“反美是工作”為口號的司馬南,最終會在美國制作節(jié)目時,說出“來到美國,我活著就到了天堂”之無限親美言論的原因。
可是,自卑的人雖易產(chǎn)生仇恨,但他們何以又能團結成一體呢?
這是因為,自卑的人也很極易產(chǎn)生相互的猜疑——而相互猜疑的人,又怎么能形成一個團結有序的整體呢?
對此,埃里克·霍弗認為:“當有強烈的信念和強烈的激情的人結合在一起,那么他們就會產(chǎn)生猜疑、相互的監(jiān)視,而力量也由此而產(chǎn)生”。
“因為相互的猜疑,可以帶來相互的恐懼,而這種相互的恐懼,就像一個個鐵環(huán)套一樣,把大家緊緊的套在一起,不容許誰能逃脫出來;同時,也會在其軟弱的時候,支撐著他們”。
埃里克·霍弗還稱:“仇恨,還可以產(chǎn)生一種平等的意識”。
比如,當人們看到強者失敗時;或失業(yè)者看到有錢人落魄時,人們會在這種他人的沒落里,感受到平等的可能性——世界的混亂與破敗,才是他們以為的平等之象征。
像司馬南的粉絲群體特征,據(jù)有人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稱,他們是以中老年網(wǎng)友為主——且主要是當年下崗工人及其后人,他們在司馬南對于改革開放、民營經(jīng)濟的否定聲音中,似乎找到了“輿論代言人”。
而在司馬南的“打資本游戲”中,其將聯(lián)想當作靶子,樹作敵人,一時令司馬南“團結”了無數(shù)的忠粉,他們仿佛同仇敵愾,有了共同的針對目標——而其對外的“反美”,亦是如此!

同時,這種強烈的恨意,還能給普通民眾的空虛無聊生活,帶來某種平添出來的意義和目的——一如網(wǎng)絡吃瓜群眾們那樣,似乎總是能從零落一地的瓜皮中,獲得某種安慰感和滿足感。
埃里克·霍弗因此說,“一個漫無目標的人,想要為生活尋找新的意義,辦法除了獻給一種神圣的事業(yè)之外,還可以培養(yǎng)狂熱的悲憤”。
司馬南的反美之神圣事業(yè),確實培養(yǎng)出了上千萬的同道者——這里面,既有對于美國這個敵人的共同仇恨感,也凝聚出了同樣的悲憤感:一種因受美國敵視與打壓的悲憤情愫。
只是,以“反美、愛國”為一體兩面的司馬南,卻不僅是年年為美國奉獻房產(chǎn)稅的業(yè)主,且還在國內(nèi)大賺特賺“流量愛國表演藝術”的錢后,卻成了真正偷稅被罰的“害國害民”之“礙國者、恨國者”。
于是乎,司馬南所謂團結了7000萬的“反美愛國”粉絲的形象,一夜之間走向塌房——這其中,其操弄的分裂國人、撕裂族群之仇恨,顯然起到了極大的催化作用!
可現(xiàn)在,走向人格分裂的司馬南,其一度團結起來的7000萬粉絲,又將向何處去呢?

當然,一個司馬南倒下,另一個或更多的“司馬北、司馬東、司馬西”還會站出來,繼承這一“精神傳銷”的衣缽。
比如,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有人高舉“海歸有間諜,都不能使用”“和諧要靠斗爭得來”之大旗,從而讓很多類似司馬南的粉絲,開始重聚此人的鞍前馬后。
所以,真正可悲與可怕的,不是那些利用仇恨聚攏流量、人心,并以此攫取利益的“大聰明”,而是向來一直用不完的“群傻”們!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輕易就能被仇恨蒙了心的人,其實,也是最好欺騙和最易利用的人!【原創(chuàng)評論:瑜說還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