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就退縮?印軍扛不住巴軍反擊,底氣哪去了?
這次的沖突點還是老地方--克什米爾地區(qū)。
印控區(qū)發(fā)生襲擊事件后,印度立刻把矛頭指向巴基斯坦,說這事是巴方在背后搞的。

但印度拿不出證據,巴基斯坦直接回懟,說歡迎中俄參與調查,誰怕誰???巴方態(tài)度擺得明明白白:我沒干這事,你想查就查,拿出真憑實據說話。
反倒是印度這邊動作不少。
一開始搞得挺嚇人,航空母艦都開過來了,空軍演練也一輪接一輪。連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都往邊境堆。
這陣仗看起來是準備"亮劍",可接下來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 地面上,印軍炮兵被壓著打,幾個哨所直接被巴軍精準打擊。
你說你是"山地戰(zhàn)專家",結果一交手就被按住。

空中對峙也不體面,印軍最引以為傲的陣風 這不尷尬嗎?一開始你挑的事,結果你先喊停,還要求對方別打回去? 印軍一上來是氣勢洶洶,擺出一副要動真格的架勢。但巴軍沒慫,一邊擺出硬貨,一邊照著打。 這下子,印度反倒退了。 僅僅七天,從部署到撤回,這節(jié)奏也太快。 難怪印度媒體都忍不住發(fā)問:印軍到底怕什么? 這個問題不是沒道理。 要說實力,印度的軍費是巴基斯坦的十倍,軍隊數量也多一倍不止,各種主戰(zhàn)裝備也是碾壓式的優(yōu)勢。 可問題是,一打就掉鏈子,光有數字沒用,真打仗靠的是反應速度、實戰(zhàn)經驗,還有指揮體系。印度軍隊的這些短板,在這幾天里暴露得很明顯。 而巴基斯坦為什么這么硬氣? 一是因為近年來真把軍力搞上去了。 殲-10CE、梟龍、SH-15火炮這些都是近幾年才配齊的,海軍也搞了054AP護衛(wèi)艦和S-20P潛艇。 你以為這就是簡單的軍購? 其實這是在做整體軍力升級,把空地海三方都補上短板了。 再一個是態(tài)度問題。 印控克什米爾發(fā)生襲擊,巴基斯坦敢讓中俄調查,就說明他們心里沒鬼,不怕查。反倒是印度這邊,把自己擺成受害者卻又不敢深挖,沒證據還急著動手,這不就是此地無銀? 從戰(zhàn)術角度看,印度這波試探性進攻反而是自曝短板。 一試就暴露,哪還有繼續(xù)硬剛的底氣?這也是為什么短短幾天就把部隊往后撤,還主動打電話示弱。 講到底,印度其實是打不起持久戰(zhàn)的。他們內部矛盾多,軍隊現代化沒完成,基層士兵訓練和高層戰(zhàn)略脫節(jié)嚴重。 而印媒之所以炸鍋,是因為現實和他們長期以來的幻想差太多。在不少印度人的想象中,他們已經是"世界第三強國",巴基斯坦早就是被他們甩開的"小角色"。 但這次巴軍的表現完全打了臉。 硬剛印軍,不光不吃虧,反而還占了上風。 這一下子,很多印度人受不了,開始質問軍方--你們怎么回事?不是吹得那么牛嗎? 怎么一打就退了? 問題其實不在于是不是打得過,而在于敢不敢面對現實。 印度軍方如果繼續(xù)靠著吹出來的"自信"行動,不愿意改革、不敢承認差距,那以后還會繼續(xù)吃虧。 對比之下,巴基斯坦這次是有備而來,不主動挑事,但一旦被動應戰(zhàn),馬上還手,而且打得干脆。 無論從裝備運用、戰(zhàn)略部署還是態(tài)度上,巴軍展現出更強的應對能力。 當然,當前來看,兩國繼續(xù)大打出手的可能性在下降。 畢竟印軍已經吃過一次虧,巴方又沒表現出要主動挑事的跡象。 但這場短暫的對峙留下了一個很清晰的信號:光靠嚇唬和擺排場是沒用的,戰(zhàn)場上比的是實打實的本事。 印軍這次退讓,不是因為他們不想打,而是因為他們真打不過。 問題就出在幻想太多,準備太少。 現實不會因為你的"想象"而退讓,戰(zhàn)場上不信吹牛,只看真本事。 從這次局勢發(fā)展來看,印度如果不想再吃這樣的虧,就得認真補課了。 別再搞面子工程,也別只盯著軍費數字。軍隊強不強,要打過才算數。 你吹再多,不敢動手也沒用。 希望他們下次別再七天就退場。否則,印媒接下來還得繼續(xù)問:你到底怕什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