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yī)學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醫(yī)生站福利
活動:醫(yī)學界醫(yī)生站全新會員體系上線!
會員福利:商城折扣券、醫(yī)米等級禮包、專屬客服、線下特權……
限時驚喜:4.28日-5.5日,進入會員專區(qū)查看【會員規(guī)則】有驚喜掉落哦!
如何參與:【】
7個常見問題詳解~
撰文:張?zhí)﹦?/strong>
血糖監(jiān)測對于糖尿病的有效管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過去的百年間,葡萄糖檢測技術經歷了眾多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近期的研究進展主要集中在連續(xù)葡萄糖監(jiān)測(CGM)技術領域。大量文獻證據表明,CGM技術對于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2DM)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具有顯著的益處[1,2]。
然而,在臨床實踐中,針對CGM存在諸多細節(jié)問題,涵蓋了糖尿病的診斷、治療以及患者咨詢等方面。以下7個問題,作一總結。
Q1: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期間是否可以使用CGM?
A:當前,CGM技術正逐步走向成熟化。該技術所采集的數據來源于皮下組織間隙的組織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并將這些組織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信號轉化為血糖數值[3]。其核心機制是利用輔助植入裝置將傳感器植入糖尿病患者的腹部皮下,該傳感器與皮下組織間液中的葡萄糖發(fā)生化學反應,進而產生電信號[4]。
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滲綜合征(HHS),這兩種狀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脫水現象。脫水通常導致組織間液減少,并引起液體流動速率下降,從而對CGM的準確性產生顯著影響。鑒于此,對于這些特定人群,不建議采用CGM進行血糖監(jiān)控。
此外,DKA與HHS均具有明確的補充能量(糖分)的血糖閾值限制,主要以指尖血糖監(jiān)測為主。因此,相較于CGM,指尖血糖監(jiān)測在臨床實踐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
Q2:CGM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A:由于CGM傳感器必須附著于皮膚表面,因此其使用對皮膚特性及目標人群有一定的特定要求。例如,對于貼片材料具有敏感性,易引發(fā)皮膚粘貼部位瘙癢的個體,不建議采用CGM技術進行血糖水平的監(jiān)測。
Q3:CGM貼片貼于什么部位合適[5]?
A:選擇上臂背側或外側、腹部或大腿外側作為傳感器的貼敷部位,應避免存在瘢痕、痣、妊娠紋或腫塊的區(qū)域,并確保無彎折和褶皺。貼敷部位與胰島素注射部位的距離應保持在2.5cm以上。若貼敷部位存在灰塵、油污、汗液等,導致傳感器無法有效粘貼于患者皮膚,應立即移除傳感器,并使用肥皂水清潔該部位,隨后重新佩戴新的傳感器。
Q4:持續(xù)低血糖如何處理?
A:持續(xù)性低血糖需關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一旦患者確診為低血糖,不論其是否表現出相關癥狀,均應立即進行指尖血糖檢測。若檢測結果與指尖血糖水平相符,則應迅速采取措施補充碳水化合物,并對低血糖發(fā)生的潛在原因進行深入分析[5]。
與此同時,在佩戴CGM期間,應避免擠壓傳感器,易出現血糖大范圍波動,甚至顯示“低血糖”的假象(圖1)。在此情形下,應立即提示患者避免對傳感器施加壓力,并適當增加指尖血糖監(jiān)測頻率,以便對受壓的CGM進行校準。

圖1 患者在側睡過程中擠壓了CGM,導致數值出現大范圍波動
Q5:臨床中有哪些常見藥物會影響CGM結果[5]?
A:在臨床實踐中,部分常用藥物可能對CGM系統(tǒng)的準確性產生影響。例如,抗壞血酸、對乙酰氨基酚、羥基脲、甘露醇和山梨醇的使用可能導致傳感器測得的血糖值高于患者實際血糖水平。相反,水楊酸的使用可能使得傳感器測得的血糖值略低于實際水平。這些結果的偏差程度與體內干擾物質的濃度密切相關。
Q6:佩戴第一天血糖數值與指尖血糖不符怎么辦?
A:臨床中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少見,指尖血糖與CGM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圖2)。

圖2 入院后指尖血糖與剛佩戴的CGM有較大的區(qū)別
在CGM的初始使用階段,部分患者可能會遭遇血糖監(jiān)測值偏低的現象。此現象歸因于傳感器與人體生理環(huán)境之間的適應過程。通常情況下,經過24小時的佩戴,傳感器的監(jiān)測準確性將有所提升[5]。
Q7:是否應該執(zhí)著CGM某個點與指尖血糖數值是否完全一致?
A:CGM技術測量的是組織間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與之相對,傳統(tǒng)的指尖血糖監(jiān)測則反映的是毛細血管中的血糖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種監(jiān)測方法所記錄的血糖變化存在生理上的時間滯后,通常為5至10分鐘。當前的CGM系統(tǒng)通過動態(tài)血糖校準算法來彌補這種時間差異,然而,兩者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解讀CGM數據時,應注重其整體趨勢而非單一時間點的數據對比,例如,將24小時內的動態(tài)血糖曲線與真實血糖變化曲線進行比較[5]。
CGM技術能夠實時反映血糖水平的波動趨勢。通過分析血糖曲線,臨床醫(yī)師能夠更為精確和有效地評估血糖波動的動態(tài)變化,從而及時調整降糖治療方案(圖3)。

圖3 及時發(fā)現夜間低血糖后高血糖現象及黎明現象,通過CGM調整降糖方案
結語
那么,CGM是否會替代指尖血糖測量而成為糖尿病患者監(jiān)測血糖的主流方法?結論是,CGM無法完全替代指尖血糖測量。指尖血糖測量作為一種靜態(tài)監(jiān)測手段,能夠提供精確的即時血糖水平數據,然而它不具備反映血糖水平隨時間變化趨勢的能力。相對而言,CGM作為一種動態(tài)監(jiān)測技術,不僅能夠提供當前的血糖讀數,還能提供血糖水平隨時間變化的動態(tài)信息[6,7]。
且CGM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指尖血糖的即時血糖結果,兩種技術應相互補充,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輔助。
參考文獻:
[1]Galindo, R. J., & Aleppo, G. (2020).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he achievement of 100 years of innovation in diabetes technology.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170, 108502.
[2]Rodbard D. (2017).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 Demonstrating Improved Glycemic Outcomes.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19(S3), S25–S37.
[3]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持續(xù)葡萄糖監(jiān)測臨床應用指南(2017年)[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7,9(11):667-675
[4]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動態(tài)血糖儀監(jiān)測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2013,(1):51-60
[5]中國內分泌代謝相關專家小組,持續(xù)葡萄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24)版[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24,44(6):430-445
[6]Heinemann L. (2018).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 or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BGM): Interaction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4), 873–879.
[7]Klonoff, D. C., Nguyen, K. T., Xu, N. Y., Gutierrez, A., Espinoza, J. C., & Vidmar, A. P. (2023). Use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s by People Without Diabetes: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6), 1686–1697.
責任編輯|小林
*"醫(yī)學界"力求所發(fā)表內容專業(yè)、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