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七面,丙三、別明發(fā)心之差別因緣。
這一科里面我們分成兩段,第一個是講到出離心。出離心里面呢,就是說我們必須透過思惟的方法,來啟發(fā)我們出離三界之心,啟發(fā)我們尋求出世解脫的心。這個出離心里面有三段,第一段是思惟生死的過患,那么在這段里面,我們?nèi)ニ嘉┛嗫唷目嗪托锌?。苦苦就是說我們思惟,我們做一個人道的眾生有八苦,乃至于三惡道眾生有種種的痛苦,這一段已經(jīng)跟諸位說明過了。接著我們講到壞苦。
二、壞苦——無常變壞之苦
這個壞就是它是可破壞,這種可破壞它是一種苦。怎么這樣講呢?我們講在三界里面,當(dāng)然不完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只是說我們上一堂課所宣說的人道的八苦、三惡道的痛苦,完全是就著痛苦的境界,這種痛苦的境界它會逼迫我們的身心,使令我們感到痛苦。但是另一方面,不管我們做一個人也好,或者是在欲界天也好,或者是色界、無色界天也好,事實上也有一些快樂的境界存在,這個也是不可否認。我們?nèi)说赖臉s華富貴,欲界天殊勝的五欲,乃至于色界、無色界的禪定的輕安法樂,這個都是屬于可樂的境界。
但是這個可樂境界,它不能夠恒常住不變異,它只是假借因緣的勢力而顯現(xiàn)出來。既然是假借因緣的勢力顯現(xiàn),也就是說,只要因緣的因素改變,它就要被破壞。那我們眾生的習(xí)慣,可樂境界現(xiàn)前的時候,我們會產(chǎn)生貪愛;這個境界如果消失掉的時候,我們這個貪愛心就不能接受。所以說這種變壞、這種破壞,使令我們感到痛苦,也就是說雖然是快樂的境界,但是它的本質(zhì)也是苦的,為什么?因為這種快樂它不能持久。好像天人來說,天人他的果報不像我們欲界是胎生的,他是化生,天人的果報就沒有這個病苦的情況,整個生命當(dāng)中沒有生病。第二個殊勝,他的衣食自然。我們雖然做人道,福報很大,但是你怎么說要去工作,那么工作就耽誤很多時間了。整個天道的眾生不必工作,他的衣食是自然的,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整個生命當(dāng)中就是在享受五欲的快樂。
但是這個天人的福報一旦盡以后,我們講五衰相現(xiàn)。頭上花萎,頭上的花掉下來了;腋下出汗,天人本來是不流汗的,但是他福報盡的時候,腋下開始出汗;接著衣裳污垢,他的衣服開始臟了,衣裳污垢。第四個,身出臭味,身體出現(xiàn)臭味。最后一個,不樂本座,天人有他的座,他坐的用花所串起來這個座,可以到處飛行。但是他天福盡的時候,就不樂本座,就不能夠寂靜安住在自己的座上。那么這“五衰相現(xiàn)”現(xiàn)出來的以后,表示他的福報盡了,馬上要墮落了,那么這是一種苦,他知道的時候也沒辦法,這種苦。
我們?nèi)碎g也是這樣,我們?nèi)说辣娚?,?dāng)然有些人他很有福報,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健康、莊嚴等等;但是這種快樂境界一旦失去的時候,也是一種苦惱的境界。
我們從歷史上來看,你像秦朝末年的時候,項羽,在整個天下大亂的時候,他的勢力最強盛。帶領(lǐng)著諸國的軍隊攻入京城,把秦二世給殺了,自己就自立為楚霸王,然后把這個天下分給各諸侯。那么最后的結(jié)局,他要跟漢高祖去爭天下。以整個客觀的條件來看,項羽的軍隊強過漢高祖好幾倍,怎么看都是項羽要得勝,他要得到皇帝的階位。但是漢高祖的座下有一個韓信,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以他的智慧、以技巧,把項羽的軍隊打敗了。打敗以后,韓信就帶領(lǐng)軍隊乘勝追擊,把項羽一直追追到烏江。這個時候項羽一看大勢已去,他這個皇帝的美夢被破壞了,一個叱咤風(fēng)云的一代的英雄好漢,到最后他不能夠接受這種失敗的痛苦,在烏江邊自殺而死。他講,無顏見江東父老。你看一個英雄好漢,他不能夠承受這種世間的失敗——壞苦。
我們就可以思惟,這個世間快樂的本質(zhì)它也不是可樂的。因為這種快樂它不能夠長久的使令我們擁有,這種欲界的樂、這種禪定樂都不是,都不是永久。只有涅槃的快樂,我們講“常樂我凈”,這個常字特別是重要,它能夠恒常、不變異。這個壞苦主要是思惟快樂的境界,跟前面的苦苦不同,苦苦是專門思惟苦的境界,它逼迫我們的身心。壞苦是要我們?nèi)ニ嘉?,在人道里面的榮華富貴,在欲界天里面的五欲的快樂,乃至于色界、無色界的禪定的輕安法樂,都是無常變壞的。這個是一種苦的境界,思惟快樂的境界,無常變壞之苦。
三、行苦——生滅遷流之苦。
第三個是行苦。這個行苦這個“行”字是造作遷流,也就是說,我們這五蘊身心,它是不斷的是在造作、在遷流當(dāng)中。這種造作遷流的行相也是一個苦。本來這個行苦它是通于三界的,但是欲界和色界的眾生不容易發(fā)覺,我們心太粗了。一直要到什么時候的人才能夠發(fā)覺行苦呢?一直到色界里面講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到三禪的時候,整個三界里面有為的快樂,這一層是最殊勝的,最圓滿,他那個三禪的快樂是周遍身心,綿延不斷。前面兩禪的境界,還不能夠使令這種輕安的法樂周遍身心,只是局部的;到了三禪的時候,他的快樂是周遍身心,而且它是怎么樣?從內(nèi)心里面綿延不斷的一直一直的涌出。所以整個有為的快樂當(dāng)中,三禪的輕安樂是最殊勝,不管是就著量、就著它的本質(zhì),都是最殊勝。
但是到了四禪以后,舍念清凈地,他整個把樂的境界舍掉,使令他的定境再提升。到整個舍念清凈地的當(dāng)中,他的感受——苦樂憂喜舍,前面的四種感受通通舍掉了,苦樂憂喜都沒有,只有舍受——不苦不樂的感受。這種舍受為什么講它是苦呢?正是行苦。他感覺到在禪定的當(dāng)中,還是有五蘊身心的造作遷流存在,因為他本身還沒有證入法性,當(dāng)然常樂我凈的功德不能顯現(xiàn)。所以他感覺到這種遷流好像流水的流動,這種流水流動,你乍看之下它不流動,但是你丟個樹葉下去,你看到樹葉流動,這種遷流他感到是一種苦。
在《俱舍論》上說,我們凡夫沒辦法感覺到苦,而這種禪定的天人能夠感覺到苦,它作一個比喻。好像我們一個眼睫毛,眼睫毛你放在手中,你這個手沒有感覺;但是你把這個眼睫毛,你把它放到眼睛里面去,你感到眼睛刺痛。這個比喻,欲界里面我們的心粗重,不能感到這個行苦,因為我們整個心都被苦苦和壞苦所蒙蔽了。一直四禪的舍念清凈地的天人,乃至于四空定的天人,他感到行苦。我們這樣子觀察的話,經(jīng)過冷靜的觀察,我們可以做一個結(jié)論,什么結(jié)論呢?
經(jīng)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對不對?我們剛剛很理智的去觀察整個三惡道眾生、人道的眾生、天道的眾生、乃至于色界、無色界眾生,都是怎么樣?都是不安穩(wěn)的。那么不安穩(wěn)的情況,佛陀在《法華經(jīng)》作一個比喻,“猶如火宅”,好像一個火燃燒了,火一燃燒,我們身心感到逼迫、感到熱惱。所以講“眾苦充滿”,苦苦、壞苦、行苦充滿在三界當(dāng)中,令人感到恐怖、令人感到畏懼啊!我們對三界真正是,就像那個二乘人說的,“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那么這個是我們?nèi)ニ嘉?,在整個三界生死當(dāng)中種種的過患——苦苦、壞苦、行苦,來破除我們對三界的貪愛。
戊二、思死歿無常
第二個思死歿無常。死歿就是死亡,它是無常,總有一天要到來。我們從兩個地方去思惟:第一個,思惟身世無常。我們?nèi)ニ嘉┪覀冞@個色身是無常的,有一天我們要死亡,這個色身就是要四大要分離;這個“世”是外在的環(huán)境——山河大地。不管是我們的色身,乃至于整個外在的環(huán)境,都是無常,它只是假借因緣生,只要因緣滅的時候,它就是要消失掉。
第二個,我們觀察幻緣虛假。這種緣,我們在一生當(dāng)中,所有的遭遇都是緣,包括我們的名聞利養(yǎng)、成敗得失等等,我們的眷屬、今生的朋友等等,父母、兄弟姐妹,這個都是緣。那么這個緣它是虛假的,為什么講虛假呢?因為它只是假借因緣的和合,沒有一個真實性。它只是一段時間里面暫時顯現(xiàn)的一種假相,不能夠恒常住、不變易,所以我們講它是虛假,沒有真實性的;那沒有真實性,所以我們講它是幻,是一種虛幻的因緣。這個地方等于是觀察我們整個的人、事,這種生滅的變遷都是不真實的,不真實。
我看《印光大師文鈔》里面,有一個居士問印光大師說,說師父,我念佛老是打妄想,不是想這件事就是想那件,很多的牽掛、很多的塵勞的事都放不下。印光大師說,你要把這個“死”字貼在你的額頭上,你要想,你總有一天要死,世間上的事情你忙得完嗎?那么直到你死的時候,這些事情都跟你都沒有相關(guān)了。我看到這一段我想,哦,古德真正是妙,講這句話真的是妙。我們?nèi)ニ嘉?,一個修行人,你一個人生觀的正見,要告訴你自己,你總有一天一定要死的。為什么這樣提醒自己,因為眾生的愛取煩惱,很容易讓我們墮入這種現(xiàn)世的安樂當(dāng)中;我們忘了說我們有一天會死,這件事忘了,等到你知道的時候已經(jīng)來不及。所以我們經(jīng)常告訴自己,在這個世間是要死的,我要離開這個世間。
正如凈土宗一個祖師做一個偈頌,他說:
“逆境來時莫動嗔,西方佛子等疏親。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
我們逆境現(xiàn)前的時候,你不要生氣,為什么呢?“西方佛子等疏親”。我們是一個求生西方的人,所以我們是個佛子,準備要作佛了。等疏親,不管是逆境現(xiàn)前、順境現(xiàn)前,等疏——疏是疏遠,親是親近,我都是怎么樣?平常心去面對。你為什么有這個功夫呢?不是我有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功夫,我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不是;為什么?因為我有正確的人生觀,什么人生觀呢?“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這句話是一個很高的人生哲學(xué)。
“我今暫作娑婆客”,經(jīng)常要思惟,我們在娑婆世界是個過客,這個地方不是我們長久之地。那么你這樣思惟有什么好處呢?你對整個現(xiàn)世的法樂,這種人事的因緣你就看淡了。因為這個地方不是我久住的地方,我久住的地方是在極樂世界——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這個是一個真正的人生觀,它不是消極的,在這個地方一天,我積極的努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一方面我能夠為了整個正法的住持,而盡我一份的心力。但是我很清楚告訴自己,我今暫作娑婆客,這個娑婆世界,我是個客人;那么我的家在哪里呢?不久蓮池會上人。
這個觀念就是告訴我們,要去思惟死歿無常,我們一生里面的身世是無常,一切的因緣都是虛假的、不真實的、逢場作戲。經(jīng)過這種無常、死的觀念,它也能夠降伏我們的愛取煩惱,提升我們一種出離三界之心。這個是講到思死歿無常,整個觀念就是在這個“死”字,你告訴你自己,死亡有一天一定會到來。
戊三、思暇滿難得
第三個思暇滿難得。等于是我們要去思惟,這種閑暇圓滿的人生難得。在唯識學(xué)上講到暇滿,它必須具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善得人身。在人道里面才能夠修行,必須要得到人身。第二個,生于勝處。必須生在殊勝的處所,什么叫殊勝的處所呢?就是必須有佛法住世的地方,生于勝處,這個才是一個暇滿的人生。這種情況是難得了,因為這兩個條件都要具足是很殊勝難得。
所以我們要思惟人道難生,在人道里面它是整個六道里面佛陀最贊嘆的。為什么這樣講呢?當(dāng)然你要講到快樂的境界,天界是比人道快樂;但是你要講到修行的話,人道有三個殊勝處:
第一個,人道憶念勝。能夠憶念法的意義。我們這種念力,在五根里面“信進念定慧”這個念力特別殊勝,憶念勝。因為你必須有念力才能夠引生禪定,念力的相續(xù)引生禪定;有禪定,才能夠引生無漏的智慧,才能夠斷除煩惱。所以人道憶念勝。
第二個,勇猛勝。因為人道的境界里面它是苦樂參半;不像天界里面,太過于安樂、太過于放逸,對整個修行不能勇猛。人道里面勇猛殊勝,能夠精進的勇猛,體驗世間的苦、無常。
第三個,出家梵行勝。在整個三界的眾生里面,只有人道能夠受出家戒。菩薩戒的話,任何一個眾生只要有佛性都可以受,畜生道也可以受菩薩戒,但是它要解法師語,有個條件。那么在整個出家戒里面,只有人道的眾生才能夠受出家的具足戒,所以出家梵行勝,他能夠修習(xí)梵行。
這三點的殊勝,所以佛陀贊嘆人道,你看整個八相成道,佛陀示現(xiàn)八相成道一定在人道里面示現(xiàn)的。人道難生,人道是殊勝,但是很難得到,正如佛陀在經(jīng)典上說的,“得人身如爪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彼晕覀兊玫饺松恚m然是痛苦、是無常;但是它也是難得,如爪中土,所以講人道難生。
第二個佛乘難遇,我們要能夠碰到佛法,這也是一個殊勝的因緣。必須有佛陀的出世;乃至于有弟子的結(jié)集;有祖師到西域去取經(jīng)。諸位你去看看那個《西域記》,玄奘大師,去的時候帶了一百多個人去,回來的時候不到四個人,所有人都在沙漠里面喪失了生命。那把經(jīng)典取回來以后,還要經(jīng)過翻譯、經(jīng)過弘傳,才有辦法在2500多年以后的現(xiàn)在,我們能夠受持這個經(jīng)典。我們講“佛乘難遇”。
我們這樣思惟以后,這兩個因緣都具足了,“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蔽覀兪チ巳说赖臋C會、佛法的機會,失去這個殊勝的機會。那么你不利用得人身,遇到佛法的機會,來追求三界的解脫;你把這個人的生命,浪費在享受世間的五欲。那這樣子講的話,真正是“千生萬劫何期”。你這個生死輪回,乃至于經(jīng)歷了千生、經(jīng)歷了萬劫,又有什么了期呢?你要等到什么時候呢?我們要思惟,真正這兩個因緣的得到,人道和佛法的我們能夠同時的具足,這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一個殊勝因緣。我們?nèi)ニ嘉┫緷M難得,無始劫里面,很少有這種機會能夠得到人道和佛法,這個是講到思惟暇滿難得。
這整個出離心里面,前面兩個,第一個是思惟苦諦;第二個是無?!嘉┧?;第三個思惟暇滿難得。從這三個思惟當(dāng)中,能夠破除我們對三界的愛取,啟發(fā)我們一個追求解脫之心,所謂的出離心。以上的資料是糅合《大乘菩提心法》。大家有沒有什么問題?
【學(xué)員提問】:……
【師父答疑】:行苦的話,這個行就是造作遷流。這種遷流它使令我們內(nèi)心不寂靜,這種生滅遷流的情況,它使令我們身心感到不寂靜,這個不寂靜本身就是苦。對,因為這種苦,我們欲界眾生不容易發(fā)覺,但是它存在。只有修習(xí)禪定的天人,或者得到禪定的人道眾生,才能夠感覺得出來,但是這種生滅遷流的苦的確存在。
我想我們可以從一個情況去稍微體會一下。比如說你修習(xí)念佛觀,用這個數(shù)息三三四念佛,經(jīng)過你一遍又一遍的去憶念佛號,把整個所緣境一次又一次的安住在佛號的所緣境上。你聽你佛號的聲音,所謂的念誦聽,把一切的外境慢慢的舍掉,你經(jīng)過半個小時以后,會感到你的內(nèi)心比較寂靜。但是你半個小時寂靜以后,比如說你的下一個功課開始,你必須要出來,把佛號所緣境給放掉。那么你佛號出來以后,你本來是安住所緣境的佛號上,感覺到內(nèi)心比較寂靜。這個時候你必須從這個寂靜的狀態(tài),要到一個比較不寂靜的狀態(tài),這個轉(zhuǎn)換過程當(dāng)中會感到有點苦,你去思惟一下。你一堂功課做完以后,那個時候你是不想講話,內(nèi)心感到一片的寂靜;但是慢慢慢慢,你過去的妄想又開始生起來,這個時候你感到一種行苦了——生滅的遷流,這種苦的話不容易體會出來。
好,那么我們再看第二個,菩提心。前面的主要都是講到自利的出離心;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從出離心里面進一步要生起大悲心,來度化一切眾生。以出離心為基礎(chǔ),再啟發(fā)這個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了。因為菩提心本身它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我們一定要出離,出離三界;下化眾生,這個是一種悲。這個等于是就著出離心,再更進一步。
丁二、菩提心(分二:戊一、總相。戊二、別相。)
這個菩提心里面,我們分成兩科:第一個是總相,第二個是別相。總相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具足的條件;別相就是說,每一個人在啟發(fā)菩提心有他差別的因緣,叫別相。

戊一、總相
總相我們看,等于是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庇兴膫€四弘誓愿。它事實上是根據(jù)四諦法而引生的,我們稍微解釋一下。
一、眾生無邊誓愿度——依苦諦而發(fā)
我們必須要依著苦諦,這個苦就是逼迫。我們?nèi)ビ^察,整個三界的眾生是活在痛苦的境界當(dāng)中。當(dāng)然先觀察我們自己是活在苦苦、壞苦、行苦的當(dāng)中;我活在苦苦、行苦、壞苦當(dāng)中,一切眾生都是活在這種苦的當(dāng)中。那么這樣子的話,我就對眾生產(chǎn)生一種悲憫心了,就發(fā)起了眾生無邊誓愿度。無邊的眾生都是墮入在這個苦惱的境界當(dāng)中,只要有一天能夠成就,我一定要去度化這些落入痛苦的無邊眾生。你因為思惟三界的苦,而引生你的“眾生無邊誓愿度”這種悲心。
二、煩惱無盡誓愿斷——依集諦而發(fā)
第二個,依集諦,集是招感的意思。這個集它的本質(zhì)是惑業(yè),惑就是煩惱——貪嗔癡慢疑;業(yè)是我們所造的殺盜婬妄的業(yè)。為什么這個集是招感呢?因為這個惑業(yè)它會招感我們?nèi)缟赖目喙峭纯嗟囊?,所以叫招感。我們前面思惟苦諦以后,進一步我們思惟,為什么會有這個痛苦,它是怎么來的?原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惑業(yè),而招感這種苦。既然是惑業(yè)招感這種苦,我們思惟這個集諦以后,就發(fā)起了“煩惱無盡誓愿斷”,因為我要追求解脫,必須要斷除我內(nèi)心無盡的煩惱。這個時候,你發(fā)起了第二個誓愿,煩惱無盡誓愿斷。
三、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依道諦而發(fā)
第三個,依道諦而發(fā)。這個道是趨向,我們必須要有道路才能到達目標,這個道是趨向,有這個道路使令我們趨向涅槃。這個就等于是佛法的修持方法,三十七道品,我們要去斷除煩惱,必須要假借佛法。這個時候我們思惟佛法的功德,引生了“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每一個法門都有殊勝的功德,我愿意去全部的一個一個有次第的去學(xué)習(xí)。
四、佛道無上誓愿成——依滅諦而發(fā)
最后依滅諦而發(fā)。這個滅是寂滅,就是說我們把三界的苦因和苦果消滅以后,顯現(xiàn)一種寂靜無為的境界,寂滅,我們簡單講是涅槃。我們知道說,整個涅槃是我們究竟的一個歸宿,我們就發(fā)起了佛道無上誓愿成,這種無上的佛道我決定要成就。依著苦集道滅這四諦,引生了“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整個四弘誓愿就涵蓋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內(nèi)容。這個是依著四諦法,我們?nèi)ビ^察思惟,而引生的四弘誓愿。
戊二、別相
在省庵大師的《勸發(fā)菩提心文》里面,他也講到有十種的因緣。我們可以就著個人的差別相,從十種因緣里面去啟發(fā)我們個人的菩提心。
一、念佛重恩故——感恩心
我們想到佛的恩,想到我們眾生在無量劫的生死中輪回,好像一場惡夢?!俺赡凶髋?jīng)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整個生死當(dāng)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三惡道里面。那么我們得到人身以后,很幸運能夠碰到佛陀的說法,我們?nèi)ナ艹址鹜拥姆ㄩT,才能夠去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超越生死輪回。那么這個凈土法門是誰說的呢?是佛陀為我們說的。所以說佛陀是大醫(yī)王,把我們的病給治好,我們?nèi)浤罘鸬闹囟鳌?/p>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在想,一個初學(xué)佛法的人,這個因緣不容易成就。你必須是經(jīng)過數(shù)數(shù)的讀誦大乘經(jīng)典,對整個實相的義理生起了勝解,對整個緣起的理論,經(jīng)過你多次的聽聞思惟,生起了堅定不移的理解。這個時候你對佛的感恩心就會生起來,你感到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佛陀對我們的恩德是這么的大,你拜佛的感覺又不同。但是你在法義上得不到的時候,很難去思惟佛陀的恩。
記得我過去在有一陣子,那個時候剛剛畢業(yè),我曾經(jīng)靜修了半年,那半年里面也沒有教書,也沒有做執(zhí)事,吃飽飯就等于修行。在半年當(dāng)中專攻《楞嚴經(jīng)》,我就是禮拜,禮拜了三部《楞嚴經(jīng)》,禮拜、讀誦、研究義理,整天就是一睡醒,就想到《楞嚴經(jīng)》。禮拜,要不然就讀誦,要不然就是研究里面的義理,研究蕅益大師的《楞嚴文句》。
那個時候覺得佛法真正是殊勝微妙,我在拜佛那種感覺又不同,對佛的感恩啊,想到我們過去無始劫來落在愚癡當(dāng)中,現(xiàn)在能夠真正的得到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念佛重恩故,佛陀對我們的慈悲,我們應(yīng)該把這種對佛的感恩心,化作一種菩提心,為整個正法的住持,而獻出我們一份的心力。念佛重恩故。
二、念父母恩故——感恩心
我們講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我們今生的色身能夠成長到現(xiàn)在,能夠出家,是父母的養(yǎng)育、父母的照顧我們,乃至于我們生病的時候,父母的照顧我們,我們今天能夠得到這種健康,得到現(xiàn)在這種色身,感念父母的養(yǎng)育、照顧之恩。那么我們現(xiàn)在出家以后,應(yīng)該發(fā)菩提心,以后才能夠成就道業(yè),回過來度化父母,念父母恩故。
三、念師長恩故——感恩心
我們憶念我們的師長,他教導(dǎo)我們、啟蒙我們,使令我們建立正見,使令我們能夠啟發(fā)道心,念師長的恩而發(fā)起的菩提心。
四、念施主恩故——感恩心
我們一個出家人能夠息諸外緣,在山上里面專心辦道。這個都是要有施主的護持,施主辛辛苦苦的去賺錢,把他的錢拿出一部分出來供養(yǎng)三寶,使令我們能夠很安心的,沒有衣食的這種顧慮,在這個地方修行。所以我們憶念這個施主的恩,如果不發(fā)菩提心,真正是信施難消,所以我們念施主的恩來發(fā)菩提心。
五、念眾生恩故——感恩心
念眾生恩故,這個菩提心就殊勝了,他能夠觀察一切的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前面四個都是在事相上,這第五個就是要生起這種理觀了,能夠觀察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我們的父母,無始劫來都曾經(jīng)做過我們父母,而且都是未來諸佛,這種心境已經(jīng)是很殊勝的心境。他這樣子思惟的時候,感念到眾生的恩,每一個眾生都做過我的父母,我必須感念他們恩,我要來度化他們。我度化他們必須要自己成就,生起菩提心。
這五個都是以感恩心,感念佛恩、父母恩、施主恩、師長恩、乃至于眾生恩,以感恩心來啟發(fā)菩提心。
六、念生死苦故——怖苦心
這個生死苦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思惟三界生死的過患。這個念生死苦,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他特別強調(diào)要思惟三惡道的痛苦。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整個三界里面的痛苦,最劇烈是三惡道,而且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三惡道,大部分的時間。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說,好像我沒有造什么惡業(yè),但是這個惡業(yè)的形成,我們講起心動念都是業(yè)、都是罪。
你可以思惟一下,你一天里面你的法寶不現(xiàn)前的時候,念頭是跟哪一個法界相應(yīng),就可以判斷你造的法界是什么最多的,我們大部分都是跟三惡道的法界相應(yīng)。所以我們大致上,特別是你一個沒有學(xué)佛的人,那是百分之九十以上要墮落到三惡道去。我們思惟這種生死三惡道的痛苦,以這種怖苦的心來啟發(fā)菩提心。
七、尊重己靈故——自重心
我們?nèi)プx誦大乘經(jīng)典,佛陀在大乘經(jīng)典里面,一遍又一遍的很認真的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對這個觀念生起勝解以后我們在想,我們有佛性,諸佛有佛性。但是諸佛他卻能夠現(xiàn)出這種功德莊嚴——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但是我們現(xiàn)出這種苦惱的境界,就感覺到很羞恥,應(yīng)該去把我們的真如本性給開發(fā)出來,尊重己靈故。因為這樣子,我們自己尊重我們的佛性,發(fā)起菩提心——“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個是尊重己靈故而啟發(fā)菩提心。
八、懺悔業(yè)障故——懺悔心
我們?nèi)ニ嘉?,正如《華嚴經(jīng)》說的,如果罪業(yè)有體相的話呢,盡虛空不能容納。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罪業(yè)太重,而且今生也很可能會造一些重業(yè)。為了這種懺悔業(yè)障的關(guān)系,我們怎么樣?啟發(fā)我們的菩提心,只有啟發(fā)菩提心,才能夠消除我的業(yè)障。
九、求生凈土故——往生心
前面說過了,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三輩往生都必須要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你求生凈土的必要條件就是要發(fā)菩提心。就像曇鸞大師說的,為了享受世間的五欲的快樂,你是不能往生的;你真正是為了菩提道業(yè)才能夠往生。以一種要求生凈土的心,而啟發(fā)我們的菩提心。
十、念正法得久住故——護法心
以這種護法心來發(fā)菩提心。我們思惟佛法對眾生的需要,佛法的弘傳;乃至于我們能夠?qū)ν饷嬉粋€眾生講四句偈,都能夠使令他的善根成長,使令他的善根成熟,使令他的善根能夠脫落。就像佛陀說他是一個農(nóng)夫,佛法是他的種子,眾生都是他的田,他就是撒這個菩提種子。我們是一個佛弟子,佛陀滅度以后,這個工作就交到我們身上,我們有這個義務(wù)把這個佛法種子,撒給每一個眾生的心田當(dāng)中,我們必須要去做住持正法,續(xù)佛慧命的工作。那么你這樣子,以這種責(zé)任來自我期許的時候,你想說,我了出家以后,唯一的工作就是為了正法的弘傳活著,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是為了這個而努力,這個就是菩提心了。這個講到令正法得久住故,來啟發(fā)我們的菩提心。
這十種菩提心,你可以去思惟你跟哪一個法相應(yīng)。總之“方便有多門,歸元性無二”,它的目標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可以看你個人的因緣,適合從哪一個地方去啟發(fā),你就從那個地方去啟發(fā)我們的菩提心。這個是講到啟發(fā)菩提心的因緣。到這個地方,諸位有沒有問題?
我想這個地方,我們必須有一個觀念。從凡夫到這個無生法忍的時候,這個階段,我們修行都要假借如理作意;你說我整天不作意菩提心就現(xiàn)前,沒有這回事。一定要到初地以上,乃至于要八地?zé)o功用行,八地菩薩的菩提心跟他的中道的智慧,他能夠念念的任運現(xiàn)前,“無功用行我恒摧”。到了八地菩薩,在唯識學(xué)上講,八地菩薩他的內(nèi)心一個念頭,決定跟菩提心、跟中道的智慧相應(yīng),他不必假借如理作意。但是你凡夫一定要如理作意,不是說你坐在那個地方,無想你就能夠引生菩提心,不可以。你無想,就像蕅益大師講,你無想,你下輩子是無想定,再糟糕的話就是要墮落三惡道去了。
所以它這個思惟,是要你如理思惟,一定要如理思惟。甚至于我們降伏煩惱,也是要如理作意:我們必須以不凈觀降伏我們貪愛,以慈悲觀降伏我們嗔恚,以實相觀降伏一切的煩惱。修行剛開始都是很辛苦的,跟煩惱的作戰(zhàn)都很辛苦。不是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悠悠泛泛能夠成就,不是這樣子;都要你經(jīng)過一番的寒徹骨,“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都是要努力,任何人都要經(jīng)過這個階段。所以這個地方,事實上學(xué)人把古德怎么啟發(f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法門告訴大家了,怎么努力,就靠諸位自己去努力了,我也不能幫你修,你必須要找時間經(jīng)常的去思惟。
這個思惟就很像牛在吃草一樣,懂嗎?這個牛把草吃進去以后,它吞到胃里面去工作;工作做完以后它就跑到樹下,把這個食物又吐出來反芻,一次又一次的反芻,把草里面的營養(yǎng)一次一次的把它怎么樣,把它分析出來,因為它一次一次的咀嚼,把這個營養(yǎng)給消化吸收。
其實我們對佛法的法義也是這樣,必須通過你一次又一次的如理思惟,這個法義在你的內(nèi)心里面,產(chǎn)生信進念定慧,才有辦法產(chǎn)生五根,乃至于產(chǎn)生五力。如果不經(jīng)過你一次一次的去思惟,去如理思惟、如理作意,佛法對你來說是一點都沒有幫助了,種下善根而已。這個地方我們講到啟發(fā)菩提心的因緣,學(xué)人希望跟諸位共同勉勵。
好,我們看最后一科,丙四、結(jié)示發(fā)心功德以勸修。這一科,我們把經(jīng)論里面佛陀講到菩提心的功德,把它摘錄出來,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qū)@個菩提心生起好樂,看到這個殊勝的功德生起好樂。請法師先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丙四、結(jié)示發(fā)心功德以勸修
(一)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yīng)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發(fā)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藝諸妙行。
—《華嚴經(jīng)》—
好,在《華嚴經(jīng)》里面,佛陀就稱了一聲“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的功德”,佛陀在《華嚴經(jīng)》前面很多的贊嘆菩提心的功德,這段等于是一個結(jié)勸。簡單來講,“舉要言之,應(yīng)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整個菩提心就是佛陀所宣說的法里面,一切的功德相等。在佛法里面的功德,包括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諸佛的功德跟菩提心的功德是完全相等。這是一個總標,那么下面就說明這個理由。
“何以故”,為什么講發(fā)了菩提心,就能夠成就諸佛的功德呢?“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边^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三世的佛,都是由菩提心而出生故,它是諸佛之母。最后結(jié)示,“是故善男子,若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狈鹜釉谶@個地方結(jié)勸,說善男子啊,如果有一個人能夠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fā)這個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講就是菩提心。那么它有什么功德呢?它能夠出生諸佛的無量功德;而且它能夠普攝,能夠攝取一切的智道,攝取諸佛的一切智慧。這個“道”事實上就是智慧,因為它能夠使令我們通達涅槃,所以這個道就是智,使令我們能夠攝取諸佛的智慧。你只要發(fā)菩提心,就能夠“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這個觀念我們必須說一說。在經(jīng)典里面有這么一個故事,說有一個羅漢,這個羅漢帶一個沙彌在托缽。托缽的途中,羅漢走前面,小沙彌拿了衣包在后面走。這個小沙彌看到有一只牛在耕田,小沙彌看到了牛耕田以后生起了悲憫心,說我應(yīng)該趕快修行成就,來度化這些可憐的眾生。羅漢有他心通,他知道以后,馬上使令小沙彌走在前面,他自己拿著衣包在后面。后來這個沙彌他想,哎呀,眾生剛強難調(diào)伏,很難度化,他又退失了菩提心。那退失以后,羅漢說你到后面去,又叫他拿這個衣包到后面去。
走一段時間以后,沙彌又看到一個乞丐很可憐,這個時候他對這個乞丐又生起了悲憫心。那羅漢怎么樣?又請沙彌走在前面。沙彌后來又想到眾生難度,又退縮菩提心,羅漢又使令沙彌又到后面去。經(jīng)過這兩次的前前后后,沙彌就不知道這個怎么因素了,就問師父。師父說,你一念的慈悲心,就是跟諸佛菩薩的法界相應(yīng)了,你的功德就超過我阿羅漢的功德,所以你必須走在我的前面。但是你退失了以后,又落入到凡夫的境界,你就到后面去了。
這個道理,我看印光大師他做一個很巧妙的比喻,為什么我們講發(fā)菩提心,就能夠成就那么殊勝的功德?他說,“王子墜地,功超群臣?!币粋€王子,他在一個皇帝的家族里面誕生,那么這個王子他在王族誕生以后,只要不死亡,他一定要繼承王位,對不對?但是他根本對國家一點貢獻都沒有,只是剛剛誕生而已。這個朝廷里面的百官,乃至于宰相,幾十年的為國為民,但是宰相看到這個王子怎么樣?要鞠躬禮拜。為什么?他是王子,以后要繼承皇帝的;你是宰相,再怎么做你做到宰相而已,做皇帝不可能。除非你重新投胎,投到這個皇后的母胎里面去,是不是這樣?
所以講“王子墜地,功超群臣”,印光大師比喻這個菩提心的功德。他說你真正的能夠依止我們前面的方法,發(fā)起出離心、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能夠在你內(nèi)心堅固以后,諸佛的功德,從現(xiàn)在開始就慢慢的能夠生起了。雖然你不具足,但是慢慢慢慢就能夠生起。從現(xiàn)在開始,諸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從現(xiàn)在就開始慢慢的引生出來。除非你后面退縮了,變成敗壞菩薩,那就不講。
這個地方講,你真正菩提心成就以后,那個功德就已經(jīng)超過二乘。為什么?這個二乘本身再怎么弄,他的無學(xué)位就是四果而已,所以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子。你看佛在經(jīng)典里面贊嘆菩薩,“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真是佛子,紹隆佛位?!焙孟裢踝右粯?,他是正統(tǒng)的王位繼承人;那么二乘沒辦法,他非得要回小向大才有辦法,他必須要換車,小乘的車回小向大,換成大乘的車。就像我們前面那個故事一樣,你看一個阿羅漢尊者,四果阿羅漢,一個凡夫他起了一念的菩提心,這種功德你看就超過他,他請他走在前面。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講,“若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本褪沁@個道理?!巴踝訅嫷?,功超群臣?!彼軌驍z取一切諸佛的功德。
最后《華嚴經(jīng)》講一個偈頌:
發(fā)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眾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余諸妙行。
發(fā)菩提心的功德真正是不可數(shù)不可量,怎么個不可量法呢?佛陀作一個比喻,假設(shè)充滿一切的眾生,我們整個法界的九法界眾生,這些眾生以大家的智慧來宣說菩提心的功德,從現(xiàn)在開始大家一起宣說。你都不能夠把這個菩提心的功德,宣說的圓滿,宣說的窮盡。也就是說,你怎么宣說,還是會有缺漏,你不能把它講的圓滿。簡單講,這個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境界,菩提心的功德只有佛才能夠講得清楚,等覺菩薩講菩提心的功德都還有缺漏——“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余諸妙行”,前面講到這個菩提心的功德就這么殊勝了,何況我們因為菩提心而引生的六度的妙行,那個功德又更加殊勝。我們能夠依止菩提心,進一步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完全就是成佛的資糧。
我看《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說,我們一個凡夫,看到一只狗走過去,這只狗很饑餓。你一個凡夫看到這個狗,臨時起意,我們講悲憫之心人皆有之,對不對?你起了慈悲心,把你這個飯,一碗飯供養(yǎng)給它。這種功德跟一個發(fā)了菩提心的菩薩,他的菩提本愿在內(nèi)心成就,念念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的誓愿在內(nèi)心里面是相續(xù)的。那么這個菩薩行者他看到一只狗,他也是把他一碗飯供養(yǎng)這只狗,這兩個功德是完全不同。
前面只是一念的慈悲,這個凡夫本身內(nèi)心沒有誓愿,他看到這個狗,只是臨時起了一念的慈悲心。這個是一種人天福報,因為他本身沒有誓愿,沒有菩提心的攝持。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個是一個善法,能夠招感人天可樂的果報。但是一個菩提心成就的菩薩,乃至是個凡夫,他整個內(nèi)心都是如理的作意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么他看到這只狗現(xiàn)前的時候,他只是為了實踐他的本愿,把食物布施出去。這種布施的行為卻能夠莊嚴他的佛土,成就他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你看,同樣一個行為,有菩提心跟沒有菩提心的功德,是決然不同,決定不同。
所以這個地方講“何況所余諸妙行”,菩提心成就以后就是這么殊勝,何況我們因為菩提心能夠生起六度的萬行,那么這個功德就更加殊勝了,已經(jīng)有理有事了。這個王子的出生就很難得了,以后他再慢慢的去學(xué)習(xí)智慧,慢慢慢慢的成長,他有一天最后圓滿繼承王位。
這是一個總說,接著我們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我們引用《大乘莊嚴經(jīng)論》,講到菩提心的十種比喻,有時候我們必須透過比喻才能夠了解它的道理。在這個地方里面,用十種比喻來贊嘆菩提心的功德。
(二)菩提心十種譬喻
一、譬如大地——能生長萬物;菩提心亦如是,于一切佛法能生長攝持故。
這個地方以這個大地,那么大地它怎么樣呢?它能夠生長一切的萬物,一切的草木都必須依大地而生長。比喻菩提心亦如是,我們由于菩提心,一切的佛法都能夠生長,都能夠攝持而不退失。事實上一切佛法的功德,決定不可能說建立在名利心的基礎(chǔ)點上;它一定是必須以菩提心作基礎(chǔ),由這個菩提心里面才能夠生長佛法的功德,乃至于能夠攝持佛法的功德,使令它不退失,這個大地。
二、譬如大藏——取物無盡;菩提心亦如是,修行布施波羅蜜多,周濟有情亦無盡故。
好像是一個很大的寶藏,我們在這個寶藏里面怎么樣?取物無窮,取物無盡。我們在寶藏里面去拿這個寶物,永遠拿不完的,不窮盡。合法來說菩提心亦如是,我們依止菩提心去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我們這種菩提心,這種菩提本愿,自然就能夠周濟一切的有情,而沒有窮盡故。
我們看佛陀本生故事,佛陀有一次是做一個國王,他做國王以后,能夠憶念他過去的菩提心,發(fā)了一個愿要行大布施,結(jié)果把他的整個國王舍出去,乃至于把他整個色身,這種色身內(nèi)財也舍出去。他說我為了完成我的菩提心,什么都可以做,連我的生命都可以舍出去,寧可成全菩提心,而舍棄自己的生命。這種行為,這種布施波羅蜜多,沒有菩提心是做不到的。所以這個地方講,菩提心好像是寶藏,我們必須有菩提心的加持,才能夠真正生起布施波羅蜜多,來周濟一切的有情眾生,而使令我們這種布施的行為,時間無盡、空間無盡。
我不知道諸位是不是誦過《普賢行愿品》,現(xiàn)在有在誦《普賢行愿品》?“普賢十大愿王”里面就講到,“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十大愿王(包括禮敬諸佛,到最后的普皆回向),無有窮盡?!蹦酥劣谠趺礃??“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p>
這個地方講到“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這就是空間無盡。普賢行愿的重點就是時空無盡,整個十大愿王的實踐,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它時間無盡怎么說呢?“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p>
那么為什么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能夠以這種空間無盡、時間無盡,來行他的菩薩道呢?主要他后面的動力就是菩提心,有他的愿力、菩提心的加持,能夠碰到任何的逆境的時候,勇猛的精進不退。所以這個地方講“譬如大藏,取物無窮”。
三、譬如寶礦——出生種種珍寶;菩提心亦如是,修持凈戒波羅蜜多,出生種種功德故。
好像是一個寶礦,這個礦產(chǎn)它能夠出生種種的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等等。那么比喻什么呢?菩提心亦復(fù)如是,我們依止菩提心來修持凈戒波羅蜜多,出生種種的功德故。我們持戒必須有菩提心的加持,才能夠產(chǎn)生出世間的功德。
諸位以后你去研究戒律就知道,戒律必須有戒體和戒行,這個戒體事實上就是我們的菩提心。在受戒的時候,我們發(fā)愿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種“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本愿,它落到我們第八識田中,這是一種善種子,這個就是我們的戒體,事實上就是菩提心。你必須依止這個愿力,去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這五個戒,這五個戒它是一個實踐的條目。因為你要斷惡、要修善、要度眾生,這是你的愿力;那么你怎么做呢?從五戒下手,這叫戒行,從這個體所起的作用。
在律上就做一個問答說,如果有一個人他沒有去受戒,但是平常他也是奉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那么這樣子來說,一個不受戒的人跟受了戒的人,這兩個果報有什么差別?道宣律祖回答說,這兩個果報不同。因為你沒有受戒的時候,沒有“有本期誓”,你內(nèi)心沒有本愿,沒有本愿的時候呢,你這種持戒的行為變成一種善法。所以講持戒不發(fā)心,只得人天樂果,招感人天的樂果。
在三寶的面前,我們一方面能夠發(fā)心受戒,我們在三寶面前在受三皈依的時候,發(f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那么你發(fā)了這個愿,面對三寶的境界,去領(lǐng)納這個三皈依的戒體,這是你的戒體。有這個戒體以后,你再去持戒,這個時候你的持戒的行為就能夠成就出世的功德。所以你有受戒跟沒有受戒是不同。它的關(guān)鍵就是說,因為你沒有受戒沒有發(fā)愿,沒有戒體,沒有戒體的攝持,你的持戒行為變成人天可樂的果報,變成是一種善法,很可惜。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必須依止菩提心來修持凈戒波羅蜜多,才能夠出生種種的出世間的功德。
這個地方事實上把六度來配這個菩提心,前面講到布施,這個地方講到持戒。
四、譬如大?!苋菔芤磺?;菩提心亦如是,修習(xí)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
好像大海,它能夠包容一切有情的眾生和無情的種種的寶物。那么“菩提心亦如是,修習(xí)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一個凡夫的菩薩,我們能夠成就菩提心以后,依止菩提心而修習(xí)忍辱波羅蜜多,在整個過程當(dāng)中,雖然遭遇的了違逆的眾緣,碰到眾生的誹謗,乃至于種種的障礙,我們都能夠忍受,內(nèi)心能夠安忍不動。
我們在看到這個大乘菩薩的次第,它的判教,我們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以別教來說,我們整個般若智慧得到勝解,要到十住——于實相理能夠安住。這個時候他對整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他能夠現(xiàn)前,能夠經(jīng)過他的如理思惟作意,把般若智慧在心中里面顯現(xiàn)出來。他以這種無所得的智慧,來破除一切的逆緣的境界。
但是十信位的菩薩,他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并沒有成就,完全是仰信。整個十信位的菩薩,你去看天臺的判教,十信位的菩薩的修行完全靠愿力。因為他本身還不能夠“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他摩訶般若波羅蜜沒有現(xiàn)前。那么他為什么能夠在行六度的時候去克服障礙呢?完全是靠愿力,他去思惟他的愿力,以他的愿力來加持他的內(nèi)心,突破難關(guān),完全是靠愿力?!疤摽沼斜M,我愿無窮”,他就是數(shù)數(shù)的去憶念他的愿力,那么能夠怎么樣呢?“雖遭遇違逆的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這個是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菩提心對我們有加持力,逆境來的時候,我們心力羸弱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過去所發(fā)的愿力,它對我們就加持了,在暗中加持我們,把我們的心再提起來。
這個地方是講到修習(xí)忍辱波羅蜜多。
五、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xí)精進波羅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
菩提心比喻作金剛,它堅固而不可破壞,沒有一個東西能夠破壞它?!捌刑嵝囊嗳缡?,修習(xí)精進波羅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蔽覀兡軌虺删推刑嵝?,依止菩提心來修精進波羅蜜多。我們有菩提心以后,內(nèi)心是怎么樣?“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币磺械捻樉场⒁磺械哪婢?,都不能破壞。
為什么這樣講?因為我們修習(xí)菩提心,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我們知道說我們要實踐怎么樣理想。那么有這個目標和理想的時候,我們的修行就有動力了,我知道說,我為什么要這么早起來;我知道說,我為什么要去懺悔業(yè)障;我知道說,我為什么要去修習(xí)福德資糧,去聽聞?wù)?,積集智慧資糧。因為我有我的理想、我的目標,我要實踐,那么這個時候你的用功就勇猛精進了。不像說你沒有菩提心,也不知道干什么,茫茫然,這樣子就糟糕了,這種是一種被動的。我們菩提心成就以后,“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使令我們能夠精進的修行,好像金剛,堅不可壞。
六、譬如山王——無物能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xí)靜慮波羅蜜多,于諸境界,心不散亂故。
這個菩提心又好像須彌山王,須彌山是一切山中最大的,所以叫做王,沒有任何一個物質(zhì)能夠動搖它?!捌刑嵝囊嗳缡牵蘖?xí)靜慮波羅蜜多,于諸境界,心不散亂故?!蔽覀冃蘖?xí)菩提心,依止菩提心修習(xí)靜慮——就是指禪定,修習(xí)禪定波羅蜜多,在整個境界的當(dāng)中使令我們的內(nèi)心不散亂。真正有菩提心以后,我們對一切的名利的境界,使令我們會掉舉的境界,我們就不該取著,知道說,啊,這個不是我要的。我今生已經(jīng)知道說我要的是什么東西了,我也知道說我今生所要取的是什么東西,那么你內(nèi)心很明確的知道說這些都不是你要的時候,你的心就安定下來,心不散亂故。
七、譬如藥王——能治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xí)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障故。
好像藥中之王,能夠?qū)χ我磺械拿??!捌刑嵝囊嗳缡?,修?xí)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我們依止菩提心,能夠成就我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來降伏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這兩個障我們前面說過了:煩惱障是就著我們內(nèi)心的煩惱來說,它會障礙我們的涅槃;所知障是就著我們智慧的開顯,障礙我們的所知境界,使令我們的智慧沒辦法開顯,它也是一種障礙,叫所知障。對治這兩個障礙都必須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我們能夠觀察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dāng)體即空,無我無我所,來破除煩惱障、所知障。
八、譬如倉庫——是財物聚積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xí)福智二種資糧,能聚積無量財法故。
好像倉庫,它是一切財物的積集處所。“菩提心亦如是,修習(xí)福智二種資糧,能聚積無量財法故?!蔽覀円乐蛊刑嵝娜バ蘖?xí)福德資糧,去修習(xí)布施波羅蜜多;去聽聞?wù)?,如理的思惟,成就我們的智慧資糧。這樣子的話能夠積集無量的財法,財法就是法財,功德法財。這個講到菩提心,它是倉庫,是財物的聚積處所。
九、譬如車乘——二輪具足,能到處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觀相應(yīng),能往安樂處故。
這菩提心好像車乘一樣,它有左右兩個輪子,能夠使令我們?nèi)芜\的到要去的地方。菩提心亦如是,使令我們能夠止觀雙運,成就止、成就觀,能夠往安樂的處所,成就三乘的圣果,降伏我們內(nèi)在的煩惱,得到永恒的安樂。這個講菩提心的功德。
十、譬如大云——能變現(xiàn)多種形相,注雨潤澤萬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現(xiàn)八相成道,化度眾生故。
—《大乘莊嚴經(jīng)論》—
這個菩提心好像大云一樣,大云能夠變出云的種種的形象,乃至于能夠下雨來潤澤一切的草木。菩提心亦如是,它能夠怎么樣呢?”示現(xiàn)八相成道,化度眾生故?!爸T佛為什么在大般涅槃的境界當(dāng)中,能夠示現(xiàn)八相成道?完全是他因地的菩提本愿。八相成道是前面的能夠變現(xiàn)多種形相,比喻八相成道;這種形相有什么功德呢?能夠注雨潤澤萬物。就好像說,這個八種成道它能夠教化度脫一切眾生,使令眾生的善根能夠生長、成熟、脫落,這個是講到菩提心的功德。
以上總共有十種的比喻,我們從比喻里面,可以大略的知道這個菩提心的功德。最后我們再做一段的結(jié)勸。省庵大師的勸發(fā)菩提心有一段結(jié)勸,學(xué)人把它摘錄出來,希望跟大家共同的勉勵,請大家合掌。
(三)惟愿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愿,同發(fā)是心。未發(fā)者今發(fā),已發(fā)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xù)。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愿無益。心真則事實,愿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愿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lián)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所愿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fā)心立愿而始也。愿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糅合《勸發(fā)菩提心文》—
—釋乙一、[發(fā)心篇第一]竟—
好,這段是省庵大師對我們的開示勸勉。他講“唯愿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憐憫我一段的真誠,憐憫我一段的苦志——就是我一段的期許,這個苦志等于是一段期許。能夠“同立此愿,同發(fā)是心”,能夠立定一個菩提本愿,能夠發(fā)起菩提心。下面就講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未發(fā)者令發(fā)。我們前面講到,菩提心的行相有八種發(fā)心。我們?nèi)z討一下,如果因地的發(fā)心有不正確,等于是菩提心沒有發(fā)起來。這個時候你趕快檢討一下,馬上改過來,把過去的怎么發(fā)心通通放棄,重新根據(jù)前面講的發(fā)心的因緣,去啟發(fā)我們正確的發(fā)心——未發(fā)者令發(fā)。這樣子我們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法以后就要去行。如果說你知道發(fā)心錯了,也不改,你等于是抱病過活,那么這樣子佛法對你來講就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必須很理智的去檢查我們的發(fā)心是正是邪,然后,真正如果是錯誤的話,改過來,從現(xiàn)在開始發(fā)起菩提心。
已發(fā)者增長。如果我們過去,我們過去也曾經(jīng)發(fā)過菩提心了,也是真正的發(fā)心。那么經(jīng)過我們的如理的思惟、如理的作意,使令它再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xù)。已經(jīng)增長到一定程度的話,我們再使令它更加的堅固相續(xù)。下面省庵大師又做了一段的開示。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這是第一段,我們不要說看到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感到這個事很困難,那就退怯。也不要把它說太簡單了,就輕浮而不用心。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也不要說太過的勇猛,不久長。我們在立定菩提本愿的時候,這個菩提本愿你要真正做得到;不要定得太高,你這個菩提本愿。比如說你現(xiàn)在你要發(fā)起菩提心,那么你思惟眾生的痛苦,讀《梁皇寶懺》,看到這個三惡道痛苦,你發(fā)心為眾生懺悔業(yè)障,給自己定一天三千拜,這樣你定太多的時候,用功幾天,你行不下去了。那么這樣子,這個菩提本愿訂得不夠理想,因為你定得太高,沒辦法實踐。
那么倒不如怎么樣呢?有恒心的定,比如說我現(xiàn)在發(fā)心三年,每天五百拜,為三惡道眾生懺悔業(yè)障。比如說我現(xiàn)在是個凡夫,不是法身大士,那么我看三惡道的痛苦,不能夠解救它。但是我能夠體驗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跟我同體的,我愿意為他們懺悔業(yè)障,愿意以這種禮懺的功德,回向給法界的三惡道眾生。那么這樣子的話,你定的五百拜怎么樣?恰恰好,勿欲速而不久長。但是也不會太懈怠而無勇猛。你不要說我現(xiàn)在要為眾生禮懺,一天五十拜,那么這樣子的話,太過懈怠了,你的時間也空過了。就是我們目標不要定得太高,但是也不要得太低,講到“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
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你不要精神委靡不振作,就是怎么?因循而期待。你想,哎呀,反正我修行,放輕松,來日方長。我想我們要有個觀念,這個菩提道,你現(xiàn)在不走以后你還是要走。那么你現(xiàn)在不修行,這個佛道,三界的涅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現(xiàn)在不發(fā)菩提心不修行,下輩子還是要發(fā)菩提心,還是要修行。
而且你下輩子的時候,比現(xiàn)在更加的痛苦,困難重重。我們可以從緣起上觀察,到了末法時代的環(huán)境,不但是我們內(nèi)在的色身,外在的環(huán)境,一代一代的羸弱。所以你不要等到以后了,把握現(xiàn)在,你現(xiàn)在有痛苦要突破。因為現(xiàn)在的痛苦,你到下輩子的時候是兩倍的痛苦,但是那個時候你還是要自己走,沒有人可以幫你走,你要去思惟這樣子。修行,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決定不可能說有誰能夠替我們做。所以你再等,等下去你還是要走,而且等到最后等到下一批次的時候,你更難走,事實上是這樣子,你更難走。
那么我們怎么樣呢?就像祖師講的,這是背水一戰(zhàn),其實修行跟戰(zhàn)爭一樣。背水一戰(zhàn)怎么樣呢?沒有后路了,后面就是海了,前面是煩惱,跟它拼了。“拼個今生,永做閑漢”,對不對?我今生把時間都放棄了,好好的修習(xí)戒定慧,好好的發(fā)菩提心,自利利他;但是我整個功德成就,往生極樂世界以后怎么樣?永做閑漢,法身、般若、解脫,是不是很值得?。?/p>
所以這個地方講,你不要再期待未來了,未來是一個不可知的數(shù)目,而且未來的路更加的困難,決定更加困難。你要把握的是現(xiàn)在,因為現(xiàn)在能夠把握的;你下輩子再來的時候那隔陰之迷,誰都不敢講。所以,我們現(xiàn)在能夠善得人身,生于勝處,又能夠出家,又能夠到佛學(xué)院來,整個因緣通通具足了,最后就是靠你自己用功了。這是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不能再等待他日了。
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你也不要說你自己好像根機比較差,就無所用心;也不要以為自己的根機淺,認為說菩提心,成佛,我怎么敢當(dāng)。你不要這樣講,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一只螞蟻都有佛性,我們應(yīng)該要肯定我們的佛性,肯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肯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凈”,煩惱是虛妄的,我一定能夠把我的佛性開展出來,這是要有信心了。下面就作一個比喻。
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好像種樹,我們剛開始種的時候,這個根很淺;但是它這個根淺,你慢慢去灌溉它,去施肥,它這個根就怎么樣?慢慢地向土里面深入。就比喻說我們這個菩提心,你剛開始在佛前寫了發(fā)愿文,可能這個菩提心怎么樣,剛剛在你的心中生根。但是你不要因為這樣子就好像退縮,說我的菩提心很淺,現(xiàn)在才剛開始發(fā),有些人都發(fā)了很久,這個我們不管別人。只要你能夠真正的如理思惟、如理作意,一天、兩天,這個菩提心怎么樣?它就能夠生根,從五根產(chǎn)生五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從現(xiàn)在開始,好好的發(fā)菩提心,乃至于如理的思惟,讓它增長。這個地方講到好像種樹,我們種久了以后,自然從那個根淺而變成深。
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又以這個磨刀作比喻,刀越磨越利,比喻我們這個菩提心。我們成就以后,比如說你發(fā)了愿要度眾生,結(jié)果你被眾生打敗了,眾生給你幾句話,給你講一句話,你就被這個風(fēng)給打倒了,你說,欸,我這菩提心經(jīng)不起考驗啊。那么我們必須再站起來,歷事煉心。
學(xué)人自己覺得,有時候這個菩提心要經(jīng)過歷練,有時候我們在執(zhí)事歷練當(dāng)中,在管理當(dāng)中碰到很多的逆緣,有時候要跟上面協(xié)調(diào),又要跟下面協(xié)調(diào)。但是在這個歷緣當(dāng)中呢,有時候在心力羸弱的時候,好像會退失一點菩提心。但是經(jīng)過我們的如理思惟以后,再產(chǎn)生新的菩提心的時候,那個菩提心跟前面的菩提心又不同,經(jīng)過這種逆境的摧折以后,再生起來那個菩提心,就像磨刀一樣,越磨越利。
你經(jīng)過幾次的風(fēng)浪以后,下次要你跌倒,那個風(fēng)浪要更大,因為這個過去我都經(jīng)歷過了,菩提心真正還是要經(jīng)過歷練才行,還是要經(jīng)過歷練。你從境界里面跌倒再爬起來,經(jīng)過一次一次的爬起來,你的菩提心就堅固了。當(dāng)然有時候同參道友,我們看祖師的開示,對我們菩提心的歷練都有幫助。
最后,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怎么可以說,我們現(xiàn)在才剛開始種,很淺,我們就不種,那么這個菩提樹就枯萎掉了;也不能說這個刀因為鈍,經(jīng)不起考驗,我就不磨它了,那這樣子就沒有用了。這都是鼓勵我們的話。
最后就說,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愿無益。心真則事實,愿廣則行深。我們不要講說,我只是一念的菩提心,什么都沒有做,好像這樣子沒什么功德,不能這樣講,你不能講這個虛愿無益。為什么呢?我們真正的內(nèi)心能夠真誠的去發(fā)這個愿,這個事情總有一天能夠成就;乃至于我們愿力廣大的話,修行才能深入。
關(guān)于這個地方“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愿無益”,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從這個故事里面可以得到一點啟發(fā)。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長得很丑陋,不但別人看他丑陋,連他父母親都嫌棄他。有一天大富長者這個兒子,這個丑陋長大以后,他父母親發(fā)現(xiàn)他能夠自力,就把他趕出去了。趕出去以后他就沒辦法了,就跟乞丐混在一起了。乞丐看到他,連乞丐都嫌他丑陋,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大家都不布施飲食給他。所以他沒辦法生存了,只好躲到深山里面去,過著這種山野的生活。在經(jīng)典上說,連鳥這種眾生,看到他都嫌棄他。所以他到哪里去,那個眾生都跑掉,那個動物,猴子、鳥都跑掉,這樣子的話更增長他的自卑感。
我們講佛陀是大智慧、大光明,他在大智慧當(dāng)中,經(jīng)常觀察眾生得度的因緣,他觀察到這個丑陋得度的因緣成熟。佛陀就領(lǐng)著僧團,往深山的森林走去。走到這個丑陋地方的時候,這個丑陋他因為他出生以后,一直被人家嫌棄,產(chǎn)生了很深重的自卑感。他看到佛陀,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領(lǐng)著僧團走過來,他怎么樣?他起了自卑感,馬上要跑,佛陀以神通力使令他不動。
不動以后,佛陀就使令僧團在一個樹下打坐,要僧團在一個大樹下大家圍在一起打坐。佛陀就變化成一個高大的丑陋的形象現(xiàn)出來,缽里面拿著一缽的食物,往這個丑陋走過去。這個丑陋看到,哎呦,有一個人跟我長得一樣丑陋的,他內(nèi)心歡喜,同病相憐。因為他從他出生到現(xiàn)在,沒有一個朋友,大家都嫌棄他,連父母都嫌棄他,連這個畜生都嫌棄他。這個時候看到一個跟他一樣丑陋的人,他內(nèi)心真的是歡喜,志同道合。
這個時候,大丑陋就把這個食物分一半給這個丑陋吃,兩個就坐在那個地方,面對著僧團就在那吃。這個大丑陋把東西吃完以后,欸,變成很莊嚴。這個丑陋他說,欸,你剛剛很丑陋的,跟我一樣,你現(xiàn)在怎么變得那么莊嚴?這個大丑陋說,對,我本來很丑陋。但是我在吃東西的時候,我眼睛看看前面那些大眾僧,內(nèi)心以歡喜心來贊嘆他們,所以我就變成莊嚴。那么這個丑陋說,哦,這樣子可以嗎?說,你試試看。他就開始作意,以歡喜心,一遍又一遍的去贊嘆這個出家人,看到他們打坐,內(nèi)心歡喜,隨喜贊嘆。欸,他一贊嘆以后,這個丑陋的面貌,這個果報就結(jié)束了,現(xiàn)出莊嚴的境界。他就很歡喜說,啊,你真是我的大恩人,我出生到現(xiàn)在,一直被這個丑陋困擾,你能夠解救我。
這個時候佛陀怎么樣?從這個莊嚴的、端正的色相里面,現(xiàn)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莊嚴。這個丑陋看到這個佛像,跪著就頂禮,佛陀就跟他說三皈依,善來比丘,須發(fā)自落,袈裟披身,變成出家人。出家以后經(jīng)過努力的用功,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這件事情僧團就議論紛紛,佛弟子就問了,佛陀,這個丑陋他為什么能夠從丑陋變成莊嚴?乃至于能夠成就阿羅漢果,這個是什么因緣?佛陀說,過去有一個佛出世,這個佛有一天在山中打坐入定,入定的時候現(xiàn)出這種火光三昧,放出光明。弟子當(dāng)中有一個首座弟子,這個首座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帶了所有弟子去贊嘆佛陀,就是那個偈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遍一遍贊嘆這個佛陀。
這個時候旁邊有一個羅剎鬼,他聽到這個弟子們在贊嘆這個佛陀,內(nèi)心生起不歡喜,就現(xiàn)出恐怖的形象要來恐怖這些比丘。但是那個首座比丘,釋迦牟尼佛的前生,是一個證得圣果的一個比丘。看他這樣造業(yè)悲憫他,他就用神通力,把他推到很遠的地方去。羅剎鬼被神通所攝持以后,他就起慚愧心,看到這個人神通是那么厲害,而且他起慚愧心。慚愧心一生起以后,這個推遠他的力量就消失掉,他又回到佛的面前。
這個時候他就向佛陀懺悔,而且在佛前發(fā)愿,他說我有一天也要像諸位比丘一樣,能夠出家修行,成就圣道。他就在佛前發(fā)了一個清凈的菩提本愿。這個菩提本愿發(fā)了以后,他就生生世世跟三寶結(jié)緣,乃至于到這一生他的善根成熟了,佛陀觀察他善根成熟,就以善巧方便,使令他善根能夠脫落,成就阿羅漢果。所以我們講“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愿無益。心真則事實,愿廣則行深”,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下面就有贊嘆的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愿力最堅。虛空,當(dāng)然虛空是無形無相的,我們講它是最大的;但是心王最大,我們這一念心力它不可思議。為什么講不可思議呢?因為整個十法界的依正果報,都是這一念心所創(chuàng)造,所以整個這一念心是主宰者,所以講王——心王,它是整個法界的主宰者,所以講“心王最大”?!敖饎偡菆裕噶ψ顖??!苯饎傠m然堅固,但是它不是整個世間最堅固的;我們內(nèi)在的愿力最堅固,能夠克服一切的障礙,能夠使令我們從凡夫的境界——這種惑業(yè)苦的境界,成就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完全是靠菩提心,所以愿力最堅。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lián)姻。我們整個菩提道上,大家能夠發(fā)菩提心,就是菩提道上的同參道友。乃至于我們發(fā)菩提心以后,能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就是蓮社的宗盟,自今締好,大家都是“不久蓮池會上人”。
最后,所愿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fā)心立愿而始也。我們知道整個諸佛的功德莊嚴,這個地方他只是簡單講三十二相。這三十二相是怎么來的呢?每一個相都是要一百個福來莊嚴一個相,必須修一百個福才能夠成就一個相,叫百福莊嚴。那么這些諸佛的功德莊嚴是怎么成就呢?從今日的發(fā)心立愿而開始成就,你什么時候在你的內(nèi)心成就菩提心,整個諸佛的功德莊嚴,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慢慢的成就,就開始轉(zhuǎn),從惑業(yè)苦的境界,慢慢慢慢往法身、般若、解脫的境界開始移動。
最后,愿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這是一個何等的殊勝因緣。
我們《佛法概論》第一篇、發(fā)心篇,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