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下令加征關稅后,歐盟也急著上躥下跳,一方面醞釀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卻開始對馮德萊恩實施“圍攻”。

(馮德萊恩被視為問題的核心,官員希望她辭職以改善局勢)
1、馮德萊恩,變成了“問題核心”?
馮德萊恩在政治和外交領域的表現飽受批評,甚至被一些外媒稱為“有毒”,她到底是犯了什么錯?
從內部來看,歐盟政策失衡,成員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外部則是與美國、俄羅斯、中國等大國關系緊張。在這一系列的問題背后,馮德萊恩被視為核心人物,不少官員開始對她的不滿逐漸浮出水面,希望她能夠辭職,以期改善歐盟的困局。
自從特朗普上臺以來,雙方的貿易爭端就此起彼伏,從鋼鋁關稅到航空補貼糾紛,刀光劍影從未平息。馮德萊恩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總是顯得過于強硬,卻未能有效推動解決。

(歐盟內部外部政策失衡,馮德萊恩難辭其咎)
再看烏克蘭沖突,這場曠日持久的危機將歐盟推向了與俄羅斯的對峙前沿。馮德萊恩在持續(xù)支持烏克蘭的同時,對俄制裁力度不減,但這樣的政策不僅加劇了與俄關系緊張,也使得歐盟自身的能源供應面臨更大風險。
而與中國的關系,則似乎是在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實力較量”中徘徊。馮德萊恩以鷹派形象對華強硬,尤其在貿易、人權等議題上毫不妥協。
2、馮德萊恩讓分裂的歐盟,更加破碎
歐盟本是一個多元、復雜的政治實體,各成員國的利益和需求經常彼此沖突。在這樣的背景下,領導者需要具備調和內部分歧、維護整體團結的能力。然而,事實證明,馮德萊恩在這方面似乎并未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馮德萊恩與匈牙利分歧,加劇歐盟內部分裂)
首先是與匈牙利之間的持續(xù)摩擦,匈牙利一向以“刺頭”著稱,頻繁挑戰(zhàn)布魯塞爾的權威。這種局面要求歐盟領導人能夠找到平衡點,在尊重成員國主權和維護歐盟統一之間走好鋼絲。但馮德萊恩的政策卻顯得簡單粗暴,以強硬手段試圖壓制匈牙利的不同聲音,無疑加劇了內部分裂的風險。
意大利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意大利總理在歐盟內部和國際舞臺上的立場轉換,也反映出了對現任歐盟領導層的不滿。
她逐漸與曾被視作對立面的白宮拉近關系,這種外交“變臉術”背后隱藏著對布魯塞爾失去信心的跡象。這樣的內部分裂警鐘,其實早已敲響。
3、換掉馮德萊恩,能給歐盟新的機遇?
特別是在中美關系上,她的一系列舉措和表態(tài)引發(fā)了廣泛關注與討論。本該在強硬外交和務實合作之間找到平衡的歐盟,如今在貿易與經濟的夾縫中顯得進退維谷。

(馮德萊恩對美強硬表態(tài),卻未脫離歐洲對美的依賴)
首先是對美國的態(tài)度。馮德萊恩曾多次在關稅問題上發(fā)表強硬聲明,誓言對美國實行“對等關稅”的報復。她的聲明聽起來很有力度,但問題在于,歐洲在安全和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使這種強硬表態(tài)顯得底氣不足。
對美關系復雜交錯,馮德萊恩的挑釁之詞未必能帶來實質性成果,反倒可能讓本就緊張的跨大西洋關系雪上加霜。
而在對華政策上,馮德萊恩的立場則更加撲朔迷離。她有著“對華鷹派”的名聲,但近來也試圖推動中歐的“建設性接觸”。在對中國發(fā)出貿易警告的同時,又表示希望擴大中歐貿易和投資關系。
這種搖擺的立場讓人捉摸不透,仿佛“騎墻派”的典型策略,讓人質疑其戰(zhàn)略目標的清晰度。因此,外界呼吁歐盟領導層的更迭并非空穴來風。新的領導者,也許能夠以創(chuàng)新的視角和靈活的外交手腕,為歐盟尋找更優(yōu)的發(fā)展路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