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顯斌:讀書的環(huán)境
古人讀書是講究環(huán)境的,清人鄭日奎就是一例,他在《醉書齋記》中,詳細描寫了自己的書房陳設(shè),得意地道,“設(shè)幾二,一陳筆墨,一置香爐、茗碗之屬?!?/p>
書房中設(shè)筆墨,為了寫字;置香爐、茗碗,本末倒置,未免做作了。
讀書,最好的環(huán)境,在我而言,應(yīng)是廳前的陽臺。在小城,我竭盡積蓄,購買一房,處于五樓。樓前是一排長窗,面對車路,再過去就是青山綠水,采光甚好。陽臺也甚為寬大,長三丈余,寬約七尺左右。陽臺的側(cè)面,立兩面書柜。過去的書籍無處可放,床底箱中,隨意亂塞,猶如寒門女子,蓬頭垢面,無以見人。此時,它們才被拿出,一一拍掉灰塵,立在書柜里,燕瘦環(huán)肥,各顯美好,各具情態(tài)。每日放學(xué)后,或者閑暇時,我會站在書柜前,一一檢點,突然看到一本長久以來沒太在意的書,眼前頓時一亮,隨手抽出,靠在書柜前看上一會兒,漸看漸入迷,以至于不知時間已晚。待到看罷,抬起頭來,夕陽在山,暮色上樓,群鳥歸林。心,此時閑閑的,如落日下一莖草,一朵花,隨意招展。
好書者如好酒,也是一種癡迷。
不過,這種癡迷真的很好。
不久后,妻子看我站著很累,又購置了一張?zhí)賻祝瑑蓮執(zhí)僖?,放在書柜不遠處。
有時,拿起一本書,我會邊看邊隨意坐在藤椅上。這種看,就是讀閑書,漫無目的地看。讀書,尤其漫無目的地讀書,是一種最為享受的讀書法。我讀書最怕有目的,一本一本地翻,看一下這本,沒有所找的內(nèi)容,扔在地上,又忙著去尋找另外一本。這樣一來,人也受累,書也遭劫。漫無目的地讀書,心,就如一片白云,在浩無邊際的藍天上一任東西,自由灑脫,輕靈舒卷。尤其一篇讀罷,或紅日映窗,或晚霞滿天,帶著一種疲累,滿足地合上書,閉上眼,不思不想,最為熨帖??上?,這樣的機會對我而言特別難得,畢竟,我要去備課,要去坐班。

書,是心靈的調(diào)劑。
書,也是對疲累心靈的一種潤澤。
古人言,“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這樣的情景,有一些蕭瑟,凄涼,但在讀書人而言,都是很不錯的。
坐在樓上,坐在陽臺上的藤椅中,看樹葉在雨里一片片凋零,拿一本書,尤其唐詩,是一種與古詩意境很契合的畫面。
樓臺的對面,是一棵高大的楊樹,樹身幾人合抱,直上高空。站在陽臺上,樹枝就在眼前不遠處伸展著,飽吸雨水的樹葉,變黃之后,一片片凋零,有的旋轉(zhuǎn)著飄入陽臺,落在肩上,也有的落在書頁上。輕輕合上書,夾住樹葉,就如夾住時間的一聲嘆息。
陽臺之外,我覺得,讀書最好的地方應(yīng)是床上。
我的床頭兩邊都放著書,疊疊累累的,很是散亂。晚上下班回家,感到累了的時候,靠在床上,隨手抽一本書,或唐詩,或宋詞,或其他線裝書,一種久違了的翰墨香,淡淡地襲上心頭。是的,這種香味,是襲上心頭,和著幸福,和著安詳,和著一種安靜舒閑。
聞一多的詩說:“這燈光,這燈光漂白了的四壁;這賢良的桌椅,朋友似的親密;這古書的紙香一陣陣的襲來……”說的就是夜讀的美好。可惜,他身逢亂世,難得片刻安寧。我則相反,身處盛世,和平寧靜,得一棲身之所,靜謐的夜里,在一本書中慢慢沉靜下來,走在文字之中,此時感覺,正如古人所言,“如行山陰道中,繁花彌眼,好鳥時鳴”。
寫罷此文,抬頭看去,天凈如水,月明如珠。此時,正好讀書。(作者:余顯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