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獨居老人陳伯突發(fā)心梗離世后,子女為爭奪其名下房產對簿公堂。原告方提交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陳伯生前曾連續(xù)三天在家庭群中發(fā)送“房子留給小兒子”“存款給孫子上學用”等文字消息。然而,法院最終以“未滿足法定形式要件”為由,判定該聊天記錄不構成有效遺囑。

這一判決結果,折射出數(shù)字時代遺產繼承領域的新困境——當傳統(tǒng)紙質遺囑逐漸被電子溝通取代,如何平衡法律嚴謹性與社會現(xiàn)實需求?

血淋淋的教訓:微信遺囑為何總被判無效?

血淋淋的教訓:微信遺囑為何總被判無效?

中國裁判文書網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全國涉及電子遺囑的糾紛案件達327起,其中92%的微信聊天記錄因“形式瑕疵”被法院駁回。典型案例包括:

1. 形式要件缺失型
北京某案件中,老人通過微信語音向女兒承諾“房產歸你”,但未簽署任何書面文件。法院認定,根據(jù)《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條,自書遺囑需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并注明年月日,語音信息無法滿足該要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真實性存疑型
上海某案件中,繼承人提交的微信截圖顯示“遺產由長子繼承”,但經司法鑒定,該消息發(fā)送時間與老人手機使用記錄存在矛盾。法院最終認定截圖被篡改,判決按法定繼承分割遺產。

3. 見證人缺失型
深圳某案件中,老人在微信群中@全體成員宣布遺囑,但群內成員均為繼承人或利害關系人。法院援引《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條,認定“繼承人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判定遺囑無效。

法律新解:這三類聊天記錄可突破“無效魔咒”

盡管微信遺囑存在天然缺陷,但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修訂后,三類特殊聊天記錄可轉化為有效證據(jù)

1. 符合公證程序的聊天記錄

  • 典型場景:老人通過公證處“云公證”平臺發(fā)送遺產分配意愿,由公證員實時見證并生成電子公證書。
  • 法律效力:上海某公證處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受理的“微信公證遺囑”案件中,法院采信率達100%。此類記錄需滿足:遺囑人需通過人臉識別核驗身份公證員全程錄音錄像并留存日志電子公證書加蓋數(shù)字簽名及時間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形成完整證據(jù)鏈的聊天記錄

  • 典型場景:老人連續(xù)三個月在家庭群中討論遺產分配,并同步發(fā)送房產證照片、銀行流水截圖等輔助材料。
  • 采信標準: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聊天記錄需包含明確的時間戳、設備信息需與其他客觀證據(jù)(如病歷、財產憑證)相互印證需由第三方機構(如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真實性證明

3. 緊急情況下的口頭遺囑轉化

  • 典型場景:老人在ICU病房通過微信視頻向親屬交代后事,后因搶救無效離世。
  • 法律轉化路徑:需有兩名以上無利害關系人(如主治醫(yī)生、護士)在視頻中見證需在危急情況解除后60日內補辦書面遺囑需保留完整的視頻原始文件及醫(yī)院搶救記錄
實操指南:如何讓微信記錄成為“鐵證”?

實操指南:如何讓微信記錄成為“鐵證”?

1. 普通人必做的“三重防護”

  • 身份核驗防護:定期在微信中發(fā)送帶有當期報紙日期、本人正臉的照片與繼承人共同錄制“身份確認視頻”,明確雙方關系
  • 內容固化防護:對關鍵聊天記錄進行“區(qū)塊鏈存證”(如通過“至信鏈”平臺)定期將微信記錄導出為PDF文件并刻錄光盤
  • 時間鎖定防護:使用微信“收藏”功能對重要消息加蓋時間戳發(fā)送郵件時勾選“數(shù)字簽名”及“時間戳服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繼承人取證的“五步法”

  • 第一步:固定原始載體立即對老人手機進行飛行模式處理使用專業(yè)取證工具(如“存證云”APP)進行鏡像備份
  • 第二步:獲取輔助證據(jù)調取運營商出具的微信賬號注冊信息向騰訊公司申請《微信賬號使用情況說明》
  • 第三步:排除篡改可能委托司法鑒定機構對聊天記錄進行哈希值校驗核查手機是否安裝第三方修改軟件
  • 第四步:構建證據(jù)鏈收集老人與繼承人的轉賬記錄、共同出行記錄等佐證材料調取社區(qū)監(jiān)控證明手機使用人身份
  • 第五步:選擇合適路徑爭議金額50萬元以下:通過“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提交證據(jù)爭議金額50萬元以上:申請法院進行訴前證據(jù)保全

3. 高凈值人群的“進階方案”

  • 數(shù)字遺產信托:在微信遺囑中指定第三方信托機構作為執(zhí)行人設置遺產分配條件(如子女完成學業(yè)、結婚等)
  • 智能合約遺囑:通過區(qū)塊鏈平臺將遺囑條款轉化為可執(zhí)行代碼設置觸發(fā)條件(如繼承人提交死亡證明后自動解鎖遺產)
  • 跨境繼承方案:對涉及境外資產的微信遺囑進行雙語法律審查在遺囑中明確適用法律及爭議解決

正如民法典立法專家所言:“法律從不拒絕技術進步,但要求技術必須服務于公平正義?!痹该總€家庭都能在數(shù)字時代找到最適合的遺產傳承方案,讓科技的溫度融化冰冷的法律條文,讓每一份牽掛都能穿越生死,抵達該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