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尸體經(jīng)過特殊處理可以做到長時間不腐爛。

比如古埃及可以用秘術做成木乃伊,現(xiàn)代可以用冷凍技術保存尸體。

但有種佛家圓寂后肉身不腐,被信眾視為修成正果的標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95年九華山一位尼姑,絕世七天圓寂后就成了肉身佛。

她圓寂后并沒有經(jīng)過多少特別處理,信眾都相信她肉身不腐朽的功德加持。

那這位尼姑有什么大功德?她又為什么會出家修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天生有佛緣

出家人大體分四種:第一種因生活所迫出家;

第二種因愿望落空看破紅塵出家;第三種因躲避劫難遁入空門;

第四種則是與佛有緣,把出家視為人生歸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位肉身成佛的尼姑,就是屬于與佛有緣,而且從小就與佛有緣。

這位尼姑的俗名叫江素敏,她1910年出生在沈陽一個富裕家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時候江素敏深得家族長輩的寵愛,她天真的愿望幾乎都能得到滿足。

江素敏的父母希望把她培養(yǎng)成知書達理的淑女,不僅送她讀書還專門請老師教她琴棋書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小江素敏對玩具不是很感興趣,學習世俗文化她也不是很上心。

她最大的興趣是到寺廟聽出家人誦經(jīng),聽到木魚伴奏的誦經(jīng)聲,她就會露出向往的神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少女時期,江素敏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出家的心思,而且她還對中醫(yī)藥和針灸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

江素敏想要學中醫(yī)她父母倒還無所謂,但她想出家卻讓她父母心急如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生怕哪天一個不小心,他們的寶貝女兒就舍棄親情剃度成一個尼姑。

如果是生活不如意想出家,江素敏的父母還可以幫她解決問題,讓她重新在世俗中找到快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她人生的幸福感偏偏寄托在空門,她父母簡直不知道該怎么阻止她出家。

思來想去,她父母覺得只有盡快說一門親事,才能把她留在紅塵中。

幸好她父母給她找了個大學教授她不反對,才讓她父母狠狠松了一口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江素敏沒有抗拒結婚,一來因為不想讓父母傷心,二來是她的對象也有佛緣,對她修佛不僅包容還很支持。

這段婚姻持續(xù)了十年,十年中不知是江素敏子女緣薄,還是她不愿生兒育女,她兩夫妻始終都沒有給家里添丁進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沒有兒女拖累,江素敏把很多時間都花在了學醫(yī)和修佛上。

十年后江素敏的丈夫意外身亡,婆家把她視為克夫的禍端,開始不斷用言語攻擊她。

娘家的門始終對江素敏敞開,但她還是覺得塵緣已了,就獨自來到五臺山追尋埋藏在心里的夢想。

此后塵世少了個叫江素敏的女人,佛門多了個法號“仁義”的尼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出世入世、懸壺濟世

仁義剃度的時候,抗日戰(zhàn)場激戰(zhàn)正酣。

受戰(zhàn)爭影響,寺廟迎來大批難民。

出家人生活本來就清苦,可看到忍饑挨餓的難民,仁義還是會分出保命的糧食,給那些最需要的難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糧食可以從口中省出來,可對患病的難民沒有醫(yī)術卻無法幫助。

仁義在俗家學醫(yī)多年,面對眾多病人時她還是有種無力感。畢竟她沒有系統(tǒng)學過醫(yī),也沒有什么坐診經(jīng)驗。

慈悲為懷的仁義,為解人間疾病離開五臺山,回到老家在父親資助下進入醫(yī)學院學醫(yī)。

學成后她馬上返回五臺山地區(qū),免費給當?shù)匕傩罩尾 ?/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直到新中國成立對寺廟進行整頓,她才恢復俗名又回到沈陽老家

回鄉(xiāng)不久抗美援朝爆發(fā),江素敏毅然走上前線,為志愿軍救死扶傷。

她冒著生命危險奔波在各個戰(zhàn)場,救治了眾多志愿軍官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即使子彈劃過她的身體,她也沒有動過退回國內的念頭。

抗美援朝結束后,江素敏被分配通化一家醫(yī)院當主治醫(yī)生。

這期間她被保送到沈陽一所中醫(yī)學院進修,深造后調到環(huán)城衛(wèi)生院當醫(yī)生

到改革開放時期,她為更靈活地救死扶傷開了家私人診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接著她干脆攜帶一個重達百斤的石磨四處行醫(yī),她選擇這種最辛苦的行醫(yī)方式,只為能救治更多的有緣人。

有人見她一個老太太,帶著沉重的石磨長途跋涉行醫(yī),勸她把石磨扔掉。

但用來碾制中藥的石磨,她說什么也舍不得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直到73歲她完成紅塵歷練才重歸佛門,以仁義師太之名在九華山地區(qū)安定下來。

行醫(yī)是仁義修佛的重要途徑之一,她重歸寺廟也不會拒絕慕名求診的病人。

一生的最后十多年,仁義師太住在通惠禪林。為迎接香客和求診者,她把畢生的積蓄都用來修繕這座古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仁義師太收徒要看有沒有醫(yī)緣,她帶的弟子也在傳承她的醫(yī)術。

1995年,當85歲的仁義師太感到將要圓寂時,就開始了長達七天的絕食。

這期間她只喝一點水,不沾任何食物。

當年11月28日,仁義師太在弟子的誦經(jīng)聲圓寂。

之后她的弟子按她臨終時的要求,在一口大缸底鋪上石灰和木炭,然后把她的肉體放進缸中并將缸口密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樣放置三年,才會開缸查看是否能成肉身佛

三、尾聲

三年期限一到,仁義的弟子舉行了莊重的開缸儀式。

大缸打開,只見仁義盤坐在缸中,肉身一點都沒有腐爛,而且她還長出了少許頭發(fā),皮膚和指甲看起來也有更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開缸有眾多信眾見證,在場的人看到缸中的仁義,都覺得她修成了正果。

特別看到仁義入缸時十指相合的手姿,已經(jīng)變成行針手姿,更驚嘆這種姿勢正好對應她一生治病救人的功德。

開缸后仁義的肉身還完全失去了女性特征,不僅兩胸平坦,下身也緊緊閉合。這難道是肉身佛超越性別的顯示?信眾們心里都有自己的解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此仁義的肉身被貼上金箔,供奉在廟里接受信眾的香火。

這尊肉身佛,也是佛教世上首尊尼姑肉身佛。

仁義肉身不腐以及肉身的種種異象,也許科學都能輕易解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信眾看到仁義的肉身相,凝聚起對佛的信念,又怎么能說這肉身不是佛呢?

修佛的一生沒有五彩繽紛,只有清苦和艱辛。

但有緣有信的人,能在修行中得到幸福,并把這種幸福感傳遞下去,仁義師太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