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晚上10點,溫州甌北大橋下,18歲的吳昱豪,將手機和身份證隨意地丟在護欄上,便毫不留戀的消失在了大橋盡頭。

這或許這是他一生唯一自由而堅定的選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天,伴隨著少年的失蹤,母親20萬找到孩子的懸賞,換來的是一具冰冷的尸體以及年過半百滿頭的白發(fā)。

富養(yǎng)的孩子

作為家里企業(yè)的接班人,吳昱豪擁有同齡人羨慕的起點:

高中開保時捷上學、抖音全是限量球鞋開箱視頻,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這個不缺錢不缺自由,甚至不缺情緒價值的孩子,為何不向人求助,毅然決然的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評論區(qū)大多數(shù)人都很疑惑:那么有錢出身那么好,長那么帥,有什么想不開的?我們普通孩子還沒錢,沒愛呢,至少他有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真相是,越是像這種有錢家庭的孩子,所折射出來的家庭教育問題,才越能折射出當前社會家庭教育的核心癥結:

這一代孩子的精神困境從來無關銀行卡的數(shù)字,相反,越充裕的物質反而越能折射心智的退化癥結。

所謂教育“缺鈣”,富難三代,正是核心所在。

而我年過五十才發(fā)現(xiàn),那些子女比父母“走得早”的家庭,其實早有征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姜以琳在12年-19年曾經(jīng)對中國教育做過一項相關的調(diào)查;

在他們看來,大部分當下的教育價值觀,要求子女將高強度事業(yè)或者說家族事業(yè)與個人發(fā)展綁定;

必須要養(yǎng)兒防老,而這些才是消滅他們?nèi)诵怨廨x的罪魁禍首。

持續(xù)性高壓下的心理斷層

在這一代年輕人當中,尤其是90和00后:

高度的競爭,極度匱乏的精神支持,數(shù)不盡的打壓,讓人的意志和肌肉持續(xù)緊張,產(chǎn)生神經(jīng)衰弱;

這樣的人頂多只能活過一兩代,通過各種方式逃避,連消遣放松都會有各種困難和負罪感,最后,消亡于不能繁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英國哲學家羅素早在1930年就寫下了《幸福之路》這本名著,書中就預判了當今社會的現(xiàn)象。

而這正是當下普通人不婚不育,不存款,只想過好當下的核心心理關鍵。

上周末我們和心理咨詢師組織了正念冥想工作坊,期間其中一位咨詢師講到了自己的案子,眼神中帶有一些無奈。

“這兩年自傷的孩子越來越多,最近這位是我見過最嚴重的。”

這位母親,名叫陳敏(化名),今年52歲,之前帶女兒來我們這兒做過一次心理咨詢?!?/p>

“對不起……老師,我知道不該現(xiàn)在打給您,可我不敢跟任何人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jù)她聊到,這位母親每隔幾句話就陷入沉默,在電話的這頭能夠聽見她用紙巾狠命擦拭眼淚的聲響。

這是她的女兒第五次有自殘的想法,并被緊急送到了醫(yī)院,好在救助及時;

女孩名叫夢夢,剛滿25歲,而事情的起點要從母親四年前年強制要求考公開始。

原本想去北上廣打拼的夢夢,被迫被母親安排到了體制內(nèi);

尤其是最近就業(yè)競爭激烈,單身母親陳敏更是擔憂孩子的未來,下了血本托關系,希望女兒能夠考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奈何孩子考了四年沒有考上,又遭遇戀愛分手,于是有了第一次想不開的行為;

原本當初第一次好生溝通,女兒似乎很聽話,表明不會再這樣做,結果沒想到后面這幾次來的這么突然;

甚至中間三次母親都沒有發(fā)現(xiàn),還是同學幫忙發(fā)現(xiàn)的,這些都讓為人母的陳敏感到無比崩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十歲的你,是不是以為:

“我家孩子懂事又開朗,這種事情不可能發(fā)生?”

“我不信!自殺這種事情絕對不可能發(fā)生在我孩子身上!”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90%的中國式家庭,都藏著“表面順從”的定時炸彈,大部分孩子說“好的我去做”,“放心,我絕對不會想不開”時;

極大概率把真實想法鎖進抽屜,或者朋友圈早已填滿僅自己可見的說說

而這些便是親子決裂最早的征兆,也是危險,最開始的信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像癌癥晚期,剛開始都有很多被人忽視的癥狀,作為父母,寧可早點“去醫(yī)院”,被檢查出小問題,也不要最終這個“糟糕的結局”

現(xiàn)在你還確定,孩子的“懂事”不是沉默的呼救嗎?

當你越這樣想時,孩子越危險,或者說你的僥幸心理,極大可能藏著被你忽略的未來關系破裂的裂痕。

精神分析理論自我防御機制理論來講,這種表面應付實則消極以待的矛盾行為,叫做被動攻擊行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

最早是由1936年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種防御機制理論;

后由卡倫·霍妮(Karen Horney)發(fā)展,典型的特征就是通過拖延、遺忘、表面服從等間接方式表達不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現(xiàn)象在家庭咨詢行業(yè)實在是太常見了,小到孩子超過18歲,一年兩年不跟父母聯(lián)系,大到毫不知情下悄然離世;

這些都說明了孩子對父母的極度不信任,而并非僅僅是長大人格獨立的問題。

父母們,請記住,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若你和孩子同陷痛苦,其實關鍵在于,誰痛苦,誰改變;

但當孩子痛苦更甚,他真的會選擇改變嗎?還是選擇其他消極的方式呢?這或許是每個父母需要思考的問題。

父母們請牢記:重視孩子內(nèi)心聲音,好好說話,便是對余生最大的救贖。

不要讓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成為此生的遺憾。

-The End - 作者-月瑤 圖片源自網(wǎng)絡,侵權請聯(lián)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