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詩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于泰安留下的詩篇熠熠生輝。這些作品不僅是對泰山壯麗景色的描繪,更是其政治抱負(fù)、人生際遇與情感寄托的深刻寫照。

《游泰山六首》的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 742 年(天寶元年),42 歲的李白登上泰山,揮筆寫下《游泰山六首》。彼時的他,已歷經(jīng)仕途坎坷,初入長安求薦無果,在南北漫游后,選擇寄居?xùn)|魯乾封城(今山東泰安舊縣村),與好友孔巢父等人隱居徂徠山,成為 “竹溪六逸” 之一。

雖然過上了隱居生活,但李白心中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從未熄滅。他試圖效仿古人,通過隱居吸引朝廷的注意,期望走出一條 “終南捷徑”。泰山,作為帝王封禪之地,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與榮耀。李白登臨泰山賦詩,字里行間暗含著對仕途的熱切期待。在這組詩中,“羽人”“玉女”“金銀臺” 等充滿仙道色彩的意象頻繁出現(xiàn),既反映出他對道教長生之術(shù)的向往,也借泰山的巍峨雄偉,抒發(fā)超脫塵世、追求自由的志向。

徂徠山隱居與 “竹溪六逸”

在徂徠山的竹溪之畔,李白與孔巢父、韓準(zhǔn)、裴政、張叔明、陶沔等六人結(jié)伴隱居。他們在此飲酒賦詩,逍遙自在,留下了 “竹溪六逸” 的佳話。現(xiàn)存李白題刻 “獨秀峰” 以及金代學(xué)者黨懷英的題記,便是對這段歷史的有力佐證。

李白將家安置在乾封城(今泰安舊縣村),依靠官府分配的 “龜陰田” 維持生計。他的詩作中,“汶陽川”“龜陰田” 等地理名稱頻頻出現(xiàn),這些都明確指向泰安,也成為研究其在泰安生活的重要線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與杜甫的深厚友誼

李白與杜甫的情誼,在泰安的山水間留下了動人的篇章。在泰安汶水石門(漢武帝修建在汶水上的分水古閘),李白為杜甫送行,寫下《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中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一句,生動描繪了泰安的山水美景,同時也寄托了兩人之間深厚的惜別之情。

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李白以 “思君若汶水” 的深情表述,抒發(fā)對杜甫的思念。從這首詩中,我們也能證實李白的家位于汶水南流的乾封城(沙丘城)。

政治幻滅與離魯

天寶初年,李白受道士吳筠推薦,離開徂徠山進(jìn)入長安,得到唐玄宗的賞識。然而,好景不長,他最終遭人讒言陷害,被迫離開朝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的憤懣之句,正是他此時心境的真實寫照。

即便離開了山東,泰安始終是李白心中難以割舍的牽掛。他所作的《寄東魯二稚子》中,流露出對子女和龜陰田的思念,也表達(dá)了對家庭的愧疚之情。

李白在泰安創(chuàng)作的詩作,將自然崇拜、政治理想、隱逸情懷和人際羈絆完美融合。這些作品不僅是盛唐山水詩的巔峰之作,更是他個人命運的生動寫照。泰安的山水與人文,成為他詩歌創(chuàng)作不可或缺的靈感源泉,而乾封城和徂徠山,也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 “第二故鄉(xiāng)” ,承載著他的喜怒哀樂與人生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