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民國風文藝范》
文/金炳亮
2019年6月,我再一次去了天津的梁啟超故居飲冰室。與數(shù)百米外的意大利風情區(qū)熱鬧的人流相比,這里稍顯冷清。一百年前,這一帶是意大利租界。由于城頭變幻大王旗,天津避居著不少遺老遺少和名門望族。梁啟超在這里度過了人生的最后五年時光。家事國事天下事。任公以天下為己任,一生事功為人傳頌,而他家“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故事也漸為人所知。
京城閨秀梁啟超九歲中秀才,已有神童之譽。又寫得一手好字,文章文理頗通,且詩文并舉,文名早早地播傳到廣州城。
光緒十五年(1889年)梁啟超赴省城參加鄉(xiāng)試,以第八名中試,年僅17歲。同榜中試者,有三水梁士詒(燕孫,民國交通系元老)、番禺汪兆鏞(憬吾,文化名人,汪精衛(wèi)是其同父異母弟弟)等53人,梁啟超最為年幼。廣東名士梁鼎芬(節(jié)菴,1859年—1919年)說:“是科得士至多,為吾鄉(xiāng)數(shù)十科所未有云?!边@批士子后來皆成知名之士,或于政事,或于學術(shù),各有成就。這次鄉(xiāng)試的主考官是刑部侍郎李端棻(苾園),副考官是福建人翰林院修撰王可莊(仁堪)。李、王二人對梁啟超的文名早有所知,考場上見他雖小小年紀,而舉止落落大方,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以為日后必有成就。李端棻有個堂妹名李蕙仙(1869年—1924年),比梁啟超年長四歲。李蕙仙出生在貴州省貴筑縣,父親京兆公(朝儀),家世“累代清門,家學劭茂”,為當?shù)孛T。她很小時就隨堂兄到了北京,在偏僻之地的小戶人家和京城的官宦人家都生活過,因此既有小家碧玉的靈秀,亦兼有大家閨秀的風范。李氏兄妹年齡相差近20歲,長兄如父,李蕙仙自小跟堂兄在北京長大,一切唯堂兄之命是從?;蛟S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又或許是緣分未到,總之,知書達禮、長相清秀的李蕙仙雖已虛齡19,仍待字閨中。李端棻看準梁啟超日后必有遠大前程,決定不顧梁的門第出身,要將堂妹許配給他。主意已定,李端棻請王可莊為之說媒。不料,王可莊亦有意將梁啟超收為乘龍快婿。兩人一樣的心思,一旦揭穿,乃相顧而笑。王可莊的千金遠在福建,李蕙仙這次卻神差鬼使隨堂兄到了粵省??紤]到李端棻的朝廷地位和為堂妹出閣的急切心情,王可莊決定放棄競爭,玉成這樁婚事。
對于這樁飛來的婚姻,梁啟超的父親蓮澗公初“以寒素之家,齊大非偶,辭不敢受”相拒,但李端棻愛才心切,一再表示:“予固知啟超寒士,但此子終非池中物,飛黃騰達,自指顧間事耳。予第物色人才,勿以貧富介之。且予知予女弟固深明大義者,故敢為之主婚,毋卻也?!薄百Z生正年少,迭蕩上天門?!保涤袨樵娋洌τ谄右挥鐓s抱負遠大的梁啟超而言,李端棻無疑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向美好前程的大門。與李蕙仙的婚姻,成了梁啟超一生的重大轉(zhuǎn)折。光緒十六年(1890年),梁啟超入京會試,雖未考中進士,但李端棻堅信自己的選擇,仍然讓堂妹與梁啟超正式訂婚。1891年10月,梁啟超入京與李蕙仙完婚,小兩口寓居北京宣南永先寺西街之新會會館。梁夫人李蕙仙長得嬌小靈秀,說得一口標準的北京官話。兩年前在廣州,她懷著少女的羞澀之心,已偷偷地躲在簾后看過梁啟超,對他的學識與風度由衷地滿意。住慣了北京城,聽慣了悅耳的京腔,因此她首先以大姐姐般的姿態(tài)糾正梁啟超的粵味官話,使梁啟超適應(yīng)京城各種場合的應(yīng)酬。也不知道是李端棻影響了梁啟超,還是梁啟超影響了李端棻,在梁啟超醉心于維新政治之時,李端棻是他最為堅定的政治盟友之一。因保舉康有為有功,光緒皇帝拔擢他為禮部尚書。光緒下詔變法之后,他向光緒上了《請推廣學校折》,提出設(shè)立新式學堂,培養(yǎng)大批人才,建立圖書館,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等舉措。京師大學堂成為最早的受益者,北京大學校史館的開篇就是這個奏折。百日維新失敗后,李端棻受到牽連,被慈禧太后投入獄中,遠戍新疆。對于這段歷史,梁啟超曾十分感慨地說:“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辈⑶腋屑さ胤Q自己“飲食教誨于公者且十年”。李端棻1901年因病被赦免回到故鄉(xiāng)貴陽,晚年在家鄉(xiāng)興資助學,成為貴州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驅(qū)。死后謚“光祿大夫”。
檀島戀情與李蕙仙的結(jié)合是一段相當美滿的婚姻,郎才女貌,琴瑟合鳴。唯一的遺憾是梁啟超極為忙碌,1893后回粵追隨老師康有為,任廣州萬木草堂學長;1895年入京與康有為一起發(fā)動公車上書;1896年赴上海任《時務(wù)報》主筆;1897年應(yīng)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在長沙主講時務(wù)學堂。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康梁受到全國通緝,梁啟超流亡日本,李夫人也避居澳門,天各一方。梁啟超曾負疚地對夫人說,“與卿相居十年,分攜之日,十居八九?!绷簡⒊粫r高光一時至暗的跌宕人生,致使小兩口聚少離多,這也可能是梁夫人李蕙仙生育較少的一個原因。結(jié)婚第三年,李蕙仙生下長女梁思順(令嫻),其后,直至第十年(1901年)才產(chǎn)下長子梁思成。十年只生育一對兒女,在封建時代是很少有的。因此,李蕙仙內(nèi)心萌生了為梁啟超納妾的念頭。事實上,作為長年在外的“血性男子”(梁啟超自謂),雖然“風云氣多,兒女情少”,但梁啟超還是有過幾次“艷遇”的。據(jù)他自己寫給李蕙仙的信中坦白:“稍愧者在京一次,在東(京)一次耳?!彪S著在海外滯留時間越來越長,梁啟超遇到了一個真正令他心動的女子。1900年,梁啟超在美國夏威夷的檀香山一帶活動,主要目的是在華僑當中募集經(jīng)費,發(fā)展?;蕰慕M織。檀香山是廣東華僑聚居地,梁啟超是新會人,操粵語演講,但很多美國出生的華人聽不太懂粵語,對梁的演說似懂非懂。這時,有人給梁推薦了一位祖籍廣東的女孩子何蕙珍。何小姐芳齡二十,在夏威夷土生土長,是當?shù)匾凰W的教員,英語當然一流,廣東話也相當流利,正是十分合適的翻譯人選。梁啟超是個傳統(tǒng)觀念深厚的中國人,對女人的要求首先是整潔,這位何小姐給他的第一印象卻是“粗頭亂服如村姑”。
顯然,何蕙珍初會梁啟超,并沒有刻意打扮要迎合當時已是名滿天下的翩翩公子。她只是抱著為同胞幫忙的普通想法,并沒有其他的念頭。不料,兩人一進入工作狀態(tài),馬上改變了各自的看法。梁啟超覺得她“目光炯炯,絕一好女子也”,且“學問見識,皆甚好,善談國事,有丈夫氣”。何蕙珍則感到,梁啟超的博學、激情遠遠超過她的想象。當?shù)赜⑽膱蠹埗嘤姓_謗梁啟超之事,而梁啟超聽說有不具名文章進行駁難,兩人交往之后,“蕙珍攜其原稿示我,秘知皆蕙珍所作也,余益感服之”。因此,兩個人的感情急劇升溫。這邊廂,梁啟超“見其事,聞其言,覺得心中時時刻刻有此人,不知何故也”;不知不覺,“由敬重之心,生出戀愛之念來,幾有不能自持。明知待人家閨秀,不應(yīng)起如是念頭,然不能制也。酒闌人散,終夕不能成寐。心頭小鹿,忽上忽落,自顧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甚至憧憬起將來:“我因蕙仙得諳官話,遂以馳騁于全國;若更因蕙珍得諳習英語,將來馳騁于地球,豈非絕好之事?!蹦沁厧无フ涿髅髦懒簡⒊怯袐D之夫,依然表白:“我萬分敬愛梁先生。雖然,可惜敬愛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諸來生!但得先生賜以小像即遂心愿?!焙涡〗愕玫搅肆簡⒊恼掌?,回贈她親手制作的兩把當?shù)赝林玫男∩茸印:涡〗悴⒉唤橐馕頌殒?。為此她甚至請了媒人去游說,要梁啟超“娶一西婦曉華語者,一面學西文,一面當翻譯,豈不甚妙!”梁啟超將心事寫信告訴了遠在澳門的李蕙仙。他們聚少離多,書信往還是夫婦倆的樂趣所在?!拔译m忙殺,然知卿閑殺悶殺,故于極忙之中,常不惜偷半夕之閑,寫數(shù)紙與卿對話?!崩罘蛉说幕匦啪故且{蕙珍為妾,并且說“君非女子,不能說從一而終”。生育不多,子嗣太稀;長子梁思成從小身體虛弱,李蕙仙內(nèi)心愧疚;加之夫婦長期不在一起,這些都是她要梁啟超納妾的原因。
然而,這樁由兩人自由戀愛而生發(fā),在何蕙珍、李蕙仙兩個女人看來水到渠成的婚事,梁啟超竟一口回絕。他的顧慮主要有幾點:一是聲譽?!拔抑松?,為眾人所仰望,一舉一動,報章登之,街巷傳之,今日所為何來?”“況余今日,為國事奔走天下,一言一動,皆為萬國人所觀瞻,今有此事,旁人豈能諒我?”二是承諾?!拔覈L與同志創(chuàng)立一夫一妻世界會,今義不可背?!比抢钷ハ傻母惺堋!叭粲行氯穗p雙偕游各國,恐卿雖賢達,亦不能無小芥蒂也?!彼氖遣幌胂蒉フ溆陔U地?!扒矣嘟袢杖f里亡人,頭顱聲價,至值十萬,以一身往來險地,隨時可死,今有一荊妻,尚且會少離多,不能廝守,何可更累人家好女子?!边@段即將結(jié)出果實的愛情,就這樣被梁啟超的理智親手掐掉了?!鞍l(fā)乎情,止乎禮而已”,并沒有導(dǎo)致任何實質(zhì)性的后果。作為補償,梁啟超認了何蕙珍為契妹。但作為女子一方的何蕙珍,一個“不論才華論膽略,須眉隊里已無多”(梁啟超語)的才女,從暗戀到表白,從結(jié)發(fā)不成到謀作妾侍,竟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可說是萬念俱灰。兩人臨別之際,蕙珍淚眼婆娑:“先生他日維新成功后,莫忘我。但有創(chuàng)辦女學堂之事,以一電召我,我必來。我之心惟有先生?!逼婀值氖?,何蕙珍對梁啟超的戀情一如既往,不改初衷,更進一步立下誓言,非梁啟超則終身不嫁。
十幾年后,在梁的政治活動如火如荼的某一天,何蕙珍借回國觀光的機會到北京探訪梁啟超。其時,已任中華民國司法總長的梁啟超,身邊除了夫人李蕙仙,還有一位健康可人的小妾王桂荃。何蕙珍曾萬般謀求的妾侍之位,亦已被人占據(jù)。更令人傷心的是,梁啟超只與她在總長辦公室見了短短一面,并以兄妹之禮相執(zhí),對于“檀島戀情”只字未提。在黯然神傷中,何蕙珍悄然離開北京。據(jù)說,梁夫人李蕙仙去世后,何蕙珍又到北京,欲再續(xù)前緣,而梁仍以兄妹相稱,甚至“連一頓飯也不留她吃”。是梁啟超信守道統(tǒng),還是世人所謂薄幸,總之是令人唏噓不已。 “王姨”成為全家的精神支柱。李蕙仙要梁啟超將何蕙珍納為妾侍,梁啟超終未接受??蓱z何蕙珍癡情不改,終生未嫁。后來梁啟超再度回絕何蕙珍,或許是因為他有了另一位夫人王桂荃。王桂荃于1904年在日本生下梁家二兒子思永,據(jù)此推斷,梁啟超與王桂荃的私情應(yīng)該發(fā)生在其由美返日,且李蕙仙攜王桂荃赴日團聚的1903年前后。王桂荃(1886年—1968年),原名王來喜,祖籍四川廣元縣,自小被賣到貴州省貴筑縣李京兆—— 也就是梁夫人李蕙仙娘家的府中為婢女。李京兆以“來喜”名字太俗氣,為她改名桂荃。李蕙仙回貴州娘家省親時,見她極為溫順,兼十分勤力,就把她帶到北京作自己的貼身婢女。王桂荃屬于典型的川中女子,中等身材,圓臉,面目姣好。王桂荃目不識丁,卻博得梁啟超的極大好感,一個重要原因是,王出身農(nóng)家,不失天真爛漫。相比李蕙仙虛弱的體質(zhì),王桂荃健康可人;李蕙仙脾氣較為急躁,而王桂荃的性情卻極為溫順。梁啟超在北京時,王桂荃還未成年;在日本與王桂荃重逢,她已是十六七歲的少女。在她對梁氏生活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兩人產(chǎn)生感情是自然而然的事。大約1901年前后,梁啟超在給長女思順(1893年—1966年,梁啟超信中常稱她為“大寶貝”)的信中首次提到“王姑娘”,也就是王桂荃,因為王比思順年長七歲。不久,“王姑娘”變成了“王姨”,稱謂的改變,是梁王關(guān)系實質(zhì)變化的表現(xiàn)。梁啟超提倡一夫一妻制,而李蕙仙也曾創(chuàng)辦女學,主編《女學報》,倡導(dǎo)男女平權(quán)。兩個人都清楚,梁啟超的私情,顯然不便以納妾的方式公開。不過,對于王桂荃身份的變化,夫婦倆似乎心照不宣:在外,王桂荃仍是婢女;在家,王桂荃是小妾。梁啟超在家中對王桂荃以“桂妹”相稱,子女則稱李蕙仙為媽,稱王桂荃為娘。
此后,王桂荃先后生下思忠(1907年—1932年)、思達(1912年—2001年),思懿(女,1914年—1980年)、思寧(1916年—2006年)、思禮(1924年—2016年);而李蕙仙則生下思莊(1908年—1986年)。如此,在長大成人的九位子女之中,三位為李蕙仙所生,六位為王桂荃所出。還有三個不幸夭折的子女思達(此處應(yīng)為誤記,因為梁思達于2001年去世,享年89歲,不可能是夭折?!幷撸?、思廣、思同,不知出自哪一位夫人。李蕙仙還在時,因為王桂荃在梁家不明不白的身份,梁啟超很擔心子女們與王桂荃相處不睦。梁啟超與長女梁思順感情最為深厚,無話不談。為此,他特別交待在加拿大讀書的思順說:“她(王桂荃)也是我們家庭極重要的人物。她很能伺候我,分你們許多責任。你不妨常常寫信給她,令她歡喜。”民國五年,梁啟超逃出北京反抗袁世凱實行帝制,袁在全國通緝梁,一時風聲十分緊張。梁為安全起見,對飲食特別小心,他叫家人遣送王桂荃隨他奔走,照應(yīng)他的生活起居,表示“非王姨司我飲食不可”,并對同黨蔡鍔說:“惟小妾執(zhí)炊……吾自信危害決不能及我?!睂ν豕疖醯膼圩o與信任溢于言表。這也是梁啟超第一次在外人面前承認王桂荃的小妾地位,不過也只是在給摯友的信中承認而已。20世紀20年代初,梁啟超決定定居天津。1924年,位于天津意大利租界的飲冰室(源自《莊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歟?”)落成。梁夫人李蕙仙卻在這個時候不幸逝世。當時,梁家子女除梁思順已成家遠游(其丈夫周希哲是外交家),其余孩子,梁思成24歲,梁啟忠18歲,梁思莊17歲,梁思達13歲,梁思懿11歲,梁思寧9歲,梁思禮才出生。在飲冰室的日子,是梁啟超顛沛流離一生中難得的平靜時光。他一邊調(diào)養(yǎng)身體,著書立說,一邊安享天倫之樂。令梁啟超無比欣慰的是,子女們與王姨關(guān)系特別親。李蕙仙病逝后,王桂荃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中心。在飲冰室這個大家庭,“王姨”是全家感情凝聚的核心,“每日晚飯,都是王姨親做?!焙⒆觽兿矚g待在她的房間,這里成為全家最快樂的地方。王桂荃對所有子女一視同仁,十分關(guān)愛;有時對李蕙仙所出子女之照顧,甚至超過自己所生子女。這一點,梁思成、梁思莊后來的回憶中多有反映。梁思莊10歲時曾染上白喉,而此時,王桂荃親生女兒也染上白喉。王桂荃日夜守在思莊身旁,精心照料,思莊轉(zhuǎn)危為安,她的親生女兒卻不幸夭折。梁思莊對這位“娘”的感情甚至勝過親媽,她的女兒吳荔明也是由王桂荃一手帶大的。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結(jié)婚,“王姨天天興高采烈地打扮新房,現(xiàn)在竟將舊房子全部粉飾一新,全家人沾新人的光”。
梁思成回憶說:“(娘)是個毅力堅強的人。除了操持一大家人的吃穿,她還每天督促孩子們的學習……對于子女的早期教育,應(yīng)歸功于這個普通的‘娘’。梁啟超能寫出這么多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娘給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睦安定的家庭……而她自己對我媽和我爹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對我媽更是處處委曲求全。她是一個頭腦清醒、有見地、有才能,既富有感情又十分理智的善良的人,可惜生在舊社會。”有意思的是,梁思永的妻子李福曼是李蕙仙的侄女。李福曼11歲就來到梁家,與梁思莊同時就讀于天津中西女中。梁思永與李福曼從小一塊長大,青梅竹馬。思永出國留學之前,李蕙仙就說,“福曼是我們家的人了!”梁啟超晚年飽受血尿之苦。1926年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醫(yī)生以腎病為由施行手術(shù),切除了其右腎,血尿之病有所好轉(zhuǎn),但未根治。血尿之病,最忌刺激,可是時局動蕩,子女一個個出國留學。在這不斷的刺激和病情惡化之中,王桂荃始終寸步不離地陪護著他?!拔易詮某隽藚f(xié)和,回到天津以來,每天在起居飲食上十二分注意,食品全由王姨親手調(diào)理?!薄拔易猿隽藚f(xié)和以來……拿家里當醫(yī)院,王姨當看護,嚴格地從起居飲食上調(diào)養(yǎng)?!?/p>
1929年梁啟超去世,王桂荃成為全家的精神支柱和飲冰室的堅定守護者。在梁啟超的兩位夫人中,李蕙仙“厚于同情心,而意志堅強,遇事果斷。訓兒女以義方,不為姑息”。王桂荃溫和樂觀的性格對于梁家子女的教育是很好的彌補。梁啟超一生顛沛流離,中年以前或到處奔波,或流亡國外,子女教育多仰賴書信?,F(xiàn)在留存下來的四百多封書信中,梁啟超致兒女書信成為很好的家庭教育樣本,《梁啟超家書》《梁啟超教子家書》等書一版再版。晚年在飲冰室,梁啟超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工作和撰述,跟子女相處最多的還是王桂荃。梁家九個子女,個個學有所成,除了長女思順較早離家赴日本求學,其余子女教育多賴王桂荃課督并言傳身教。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禮先后赴美國、加拿大入讀名校,學成歸國后,思成、思永為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思禮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門三院士,可說極為罕見;思忠為十九路軍炮兵上校,思莊為圖書館學家。思達、思懿、思寧分別就讀于南開大學和燕京大學,思達成為經(jīng)濟史學家,思懿、思寧先后參加革命,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外聯(lián)部副部長。1924年起,隨著梁家子女長大成人,不斷離開飲冰室,王桂荃感到了孤獨。1941年,18歲的小兒子梁思禮赴美留學,王桂荃成了留守飲冰室的最后一人。惟有一只小白貓,成為她的“老伴”。由于沒有經(jīng)濟來源,王桂荃不得不將飲冰室書房(里面保存著梁啟超的遺物和藏書)之外的其他部分出租。
1950年,王桂荃以“梁氏親屬會”名義,將飲冰室賣給政府。之后,她搬到北京與子女住在一起。1968年,王桂荃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1995年春天一個偶然機會,我在西山的北京植物園發(fā)現(xiàn)梁啟超墓園。墓園靜靜地避處在植物園的東北角。當我們從滾滾人流慢慢尋訪到這一處角落時,頗有超凡脫俗之感。墓園空落落的,幾聲鳥鳴伴著幾個清潔女工在此小憩,對我們幾個不速之客表示十分驚奇,可見即使平時這里也難見幾個游客。梁家墓園葬著梁啟超、梁夫人李蕙仙、次女梁思莊(1986年在北京逝世)、三子梁思忠(1932年淞滬抗戰(zhàn)以炮兵上校之職為國殉難),以及梁啟超的胞弟,中年以后一直與梁家在京同住的梁啟雄。
令我萬分驚奇的是,在“先考任公府暨先妣李太夫人墓”,也就是梁啟超、李蕙仙夫婦合葬墓的側(cè)面立有一個嶄新的小小墓碑,上刻“王夫人之墓”五個字,碑后刻了王桂荃的籍貫、生卒年(生年不詳,以問號代),此外,另無他字。立碑日期為1995年4月,也就是說是我們到此前不久才立的。梁家子女還特意在墓園種下一棵“母親樹”,以紀念他們心目中這位偉大的母親。在王桂荃死后27年,她的子女總算為她爭取到了一個從夫人的名分。在這個小小的靜靜的墓園里,李蕙仙是“太夫人”,她是“夫人”。也許名分并非她生前欲取,但身后仍能陪伴在她鐘愛的梁啟超身邊,相信也曾是她的一個愿望。我無意中訪尋到梁啟超墓園之前,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中國的正史,對于名人的私生活一向很少述及,何況像梁啟超這樣的躲躲閃閃的愛情。但對于王桂荃這樣一個不計較名利得失,把一生奉獻給梁啟超的偉大女性,卻是太過不公平。梁啟超一生著述逾一千四百余萬言,除了他超人的天賦,我們不該忘了李蕙仙、王桂荃這兩位偉人背后的女性。2016年4月14日,梁思禮院士去世。梁家第二代謝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