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篆:秦瑯琊臺石刻拓本)
秦王趙政,續(xù)六世之余烈,振長策于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為“始皇帝”。
一統(tǒng)天下之后,秦皇頒行的重大舉措之一,便是“書同文字”。
所謂“書同文字”,是以延續(xù)已久的秦系文字為基礎(chǔ),據(jù)“大篆”改制為規(guī)范化“小篆”,作為正統(tǒng)官方文字推廣使用。
《漢書·藝文志》載——
《倉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
《史籀篇》,所載即“籀書”,西周文字“大篆”體;李斯三人所作《倉頡》《爰歷》《博學》,亦稱《三蒼》,為“小篆”體,即“秦篆”。
寫過一篇《古代的“籀文(書)”是何時文字,究竟“長”什么樣?》的小文,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搜出來看看。

(西周篆體:與《史籀》同時的宣王朝兮甲盤銘文)
高明先生《中國古文字通論》中,歸納了《三蒼》改造“大篆”、創(chuàng)制“小篆”的“變化”——
第一,固定偏旁的形體。
第二,確定形旁在字中的位置。
第三,每字的形旁固定,不能代用。
第四,統(tǒng)一每字的書寫筆數(shù)。
許慎《說文解字敘》亦云——
其后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惡禮樂之害也,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秦系文字:秦惠王時“秦詛楚文”)
裘錫圭先生對于《三蒼》“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的說法不很贊同。認為,小篆確實與大篆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然而小篆并非直接取自《史籀》,而與“秦系文字”傳統(tǒng)更為密不可分,其“明顯的規(guī)整化勻稱化的傾向”非常突出。
這種“明顯的規(guī)整化勻稱化的傾向”,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就是“筆道變得平直”,這與六國文字有不小的區(qū)別,好處在于更利于書寫。
也正因如此,“秦隸”遂逐漸“脫穎而出”。
其實,關(guān)于“大篆”改“小篆”,《說文解字敘》也還記錄了另一種說法——
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史上諸多注家,以為此是許慎訛誤,便只保留程邈作隸書而將其作小篆刪去。
唯徐鍇認為——
按《漢書》李斯等作《倉頡》《爰歷》,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然則李斯等雖改《史籀》,而程邈復同作也。
可知——第一,“大篆”改“小篆”有個過程,非一時而為;第二,“小篆”與秦系文字密不可分,于是才有“秦篆”。

(刻符:秦奪新郪后所制“新郪虎符”上的文字)
總之,“小篆”,是秦皇欽定的官方標準字體;《三蒼》則是學童識字的課本。
遺憾的是,年代久遠且戰(zhàn)亂頻仍,《三蒼》原本沒能流傳下來。
所幸的是,《說文》收錄的九千多個“小篆”,恰是最豐富最有系統(tǒng)的“秦篆”包括秦系文字的寶貴資料。
始皇自統(tǒng)一后便頻繁巡視天下,先后于嶧山、泰山、瑯琊臺、之罘、碣石、會稽等地立石刻銘,歌功頌德。至今,瑯琊臺刻銘尚有殘存(見題圖);泰山刻石存十字;嶧山銘文則有完整木刻本。
以上珍貴“秦篆”史料,可見容庚《古石刻零拾》;《秦始皇刻石考》;張彥生《善本碑帖錄》。
“小篆”,是“秦書同文”后的官方標準字體。

(殳書:“五年呂不韋戈”銘文)
然而,其時并非只此一種字體在社會上使用。
《說文解字敘》——
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關(guān)于“秦書八體”,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
大篆,不言古文者,古文在大篆中也。古文大篆雖(在秦)不行而其體固在,刻符蟲書等未嘗不用之也。小篆,其時所最重也??谭?,符者,周制六節(jié)之一。蟲書,新莽六體有鳥蟲書,所以書旛信也。此蟲書即書旛信者。摹印,即新莽之繆篆也。署書,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亦曰署。殳書,言殳以包凡兵器題識,不必專謂殳。漢之剛卯,亦殳書之類。隸書,所以便于管獄職務(wù)也。
上面說到了“新莽六體”——“新莽”,即王莽篡位階段;“六體”,指其時的六種“書體”。
《漢書·藝文志》亦載“八體六技”,按韋昭解說,漢之“六技”或“六體”,其實仍為“秦書八體”的不同分類而已。
至漢初,據(jù)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史律》載,“秦書八體”仍為學童課史。
段氏說得十分清楚——秦時雖然官定標準文字為“小篆”,然而卻存在著八種“書體”——大篆,即古文,雖不沿用但實際尚存;小篆,是社會上最重要的字體;刻符,是符節(jié)、表符上專門使用的字體,沿用周制;蟲書,是在傳遞命令的旛(幡)信上專用的字體;摹印,就是用來篆刻印章的字體;署書,封箋題字或匾額專用字體;殳書,專門用于銘鑄在兵器上的專用字體。隸書,起于吏隸的便于書寫的字體,又稱“左(佐)書”,因其易寫、易識,常常書于“正文”之下作為“注解”,因而稱“左(佐)”。

(摹?。呵厝怂啤叭站次阒巍斌鹧杂。?/p>
《說文解字敘》又曰——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yīng)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蟲鳥書,所以書旛信也。
由上觀之——
文字和字體,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
秦小篆,是對西周大篆的更改進化,但講究分體實用,于是有了“秦書八體”,既傳承周制又有所創(chuàng)新。
但其時,此八體秉承的仍是“禮儀”因而專用,且基本是用于王室、官方各種用途。
至新莽六書,刻符、署書、殳書已不再被重視,而更重簡便實用,比如摹印,既用繆篆,也用鳥蟲體。

(漢末三國皇象章草體《急就章》)
此時,民間識字用字者驟然增多,記錄各種民間、個人生活、感受,一是不必講究字體,二是怎么方便怎么來了——加之書寫載體的變化,比如帛紙,于是,被稱為“八分”的漢隸,在秦隸基礎(chǔ)上又有了爆發(fā)式發(fā)展,而且萌發(fā)了更便捷的書寫字體“草書”以及東漢晚期桓、靈帝時代劉德昇的“行書”。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