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網(wǎng)友說,“‘亞’的字源本義,文字學上一直爭論不斷,至今沒有定義?!?/p>

確曾眾說紛紜,但也并非至今未近真相。

一、先說關于“亞(亞)”字眾說紛紜。

(一)從“亞”字所象解讀的主要有——

1、“廟室說”,從北宋徽宗敕令、王黼主編的《宣和博古圖》所收“亞虎父丁鼎”開始,即有此說——“亞”為“亞室”即“廟室”——直至清末民初,此說仍很有影響。

2、與之相近的,是“明堂說”——如張鳳,以為“亞”象“明堂”之平面形。

3、另一相近的,是“墓穴說”——如高去尋,認為“亞”字所象為商代“亞”形大墓。

4、還有與此“沾邊”的,是“庌廡說”——如林義光,以為“亞”是“庌”字古文,象“宮中道”之形。

5、也多少“沾邊”的,是“隅角說”——于省吾以為,“亞”所象“方隅或角落”。

6、與以上不同的,有“火塘說”——朱芳圃認為,“亞”,火塘也,象形。

7、還有“相背說”——錢獻之以為“亞”是“兩己相背”;阮元不同意,以為是“兩弓相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從“亞”字源流解讀的主要有——

1、馬敘倫提出“家字說”——認為“亞”是“家”字初文。

2、李白鳳提出“社主說”——以為“亞”實為“社”之圖象字,表示“社主”。

3、顧實有“簽押說”——說“亞”“押”古通,“亞”是為署名簽押。

4、王國維有“界畫說”——以為“亞”不過是圈在中間的氏族名或人名“加以花邊耳”。

(三)從“亞”字本義解讀的主要有——

1、羅振玉有“婚婭說”——其舉《爾雅》“兩壻(婿)相謂曰亞”為例,以為“正謂相類次也”。

2、容庚、丁山、唐蘭等有“爵位說”——容氏據(jù)諸多銅器和文獻,認為金文“亞”當為爵位;丁山進一步認為“亞”為“內服諸侯”。

3、郭沫若、陳夢家有“官職說”——郭氏亦以甲骨卜辭、金文和文獻為據(jù),認為“亞”為商代官職;陳夢家則認為“亞”為武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再說“亞”字“古義”、所象及本義

以上所列諸“說”,最被認可的,是“爵位說”和“官職說”。

然而,此兩說是否“亞”之本義難以證明;況且也無法解釋其字形所象。

(一)關于“亞”之“古義

不妨先回到《說文》——畢竟,比宋代及至現(xiàn)代的人,許慎離造字的先民更近。

說文》:“亞,醜也。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為次第也?!?/p>

許慎說,篆體“亞”字,中間是兩個弓背之人相對。

可惜,他無緣見到甲骨文“亞”字——其中間有棱有角,并非象 “局背之形”。

他這個說法,大概率站不住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這位古文大家,所列“亞”字兩個“古義”線索——一為“醜”;二為“次第”——還是很有意義的。

關于“醜”,此“醜”非彼“醜”——不是美醜(丑)之醜(丑),而是類醜。

《左傳·定公四年》:“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室,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p>

《詩經(jīng)·周頌·載芟》:“侯主侯伯,侯亞侯旅”。

《毛傳》:“主,家長也。伯,長子也。亞,仲叔也。旅,子弟也?!?/p>

《左傳》所云“類醜”,即《載芟》所云“仲叔”之“侯亞”及其子弟,也即一族中的“小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此來看,許叔重所講“亞”的“古義”的兩個含義,其實是一回事——“醜”即“類醜”,即次第——在一族中,即指“小宗”。

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都不難證明其所記載之“亞某”為“小宗”,如“亞長”“亞雀”“亞戈”“亞魚”“亞古”“亞其”“亞啟”“亞犬”“亞告”等皆如是;相對應的,“長子”“雀”“戈”“魚”“古”“其侯”“啟侯”“犬侯”“侯告”等,皆為“大宗”。

同時,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還證明,其時“長子出封”“次子留內”,商周俱如此,亦可與文獻相印證。

這樣,也就很好解釋銘文中“亞”形族徽為“內服職官”了——小宗留于王室為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關于“亞”之字形及本義來源

距今7000年前的雙墩遺址出土器物上的圖形,提供了極好的考古證明。見圖一,特別是第一個圖形,活脫脫就是個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亞”字。

上述圖形,記錄的是上古先民對大地的認知——即“八方九宮”,于此對應的,是先民的“天圓地方”宇宙觀。

從日月從東方地平線升起,再于西方地平線落下,先民很容易形成“天圓”的理念。

對于大地形狀的認知,則困難了許多。

于此,又一定與先民的立桿測影的實踐有關——同樣在雙墩遺址,還在出土器物上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圖案。見圖三。

這種圖案,古人稱之為“二繩”,所指示的,顯然是通過立桿測影測定的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側影者所在之地,就形成了“四方五位”圖形和“中央”的概念。

“二繩”所表示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桿測影的結果。其他時間測定的結果,如果用圖形如何表示呢——先民一定發(fā)現(xiàn),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二分二至”之間,太陽照射的變化,還可以“標志”出間距相等的另外四個點。

這其實就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后來被古人稱為“二啟二閉”。

所謂“標志”,即將成直角相交的“二繩”,逐漸擴張,積繩成面——最終,遂成四隅各留有相等的四個矩形缺口的圖形。見下圖七,另見圖四、圖五(圖四古人稱之為四鉤或四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及至秦漢,這樣的圖形,仍被稱為“日廷”——由立桿測影測定的、由二繩和四鉤組成的大地平面、方向和時空統(tǒng)一的分至啟閉時令八節(jié)。

從“四方五位”到“八方九宮”,標志中國先民至晚在距今7000年前,已經(jīng)形成了“地方”的大地觀,也完成了“天圓地方”最早宇宙觀的構建。

農(nóng)耕社會,無疑要靠天吃飯。

《周易·系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p>

這樣的哲學認知,一定形成的很早。

即然“天尊地卑”,立桿測影形成的“亞”字,即是古人所認為的大地形狀,其必然也就有了“卑”、“次”、“醜”之義。

這是“亞”字本義之來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亞”形大墓、“亞”形明堂,無非是表示所葬所居者為大地的主人,這也是“天地人三才說”的主旨。見圖六、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