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秦嶺為界,將中國劃為南北兩個地區(qū),秦嶺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它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南下。秦嶺的存在,不僅在地理上將中國劃分兩個地區(qū),在飲食文化、氣候也有極大的區(qū)別。
例如北方人愛吃面食,南方人卻喜歡米飯。北方冬季少雨寒冷干燥,南方冬天多雨寒冷潮濕。而作為一名植物科普博主,筆者認為南北差異最大的其實就是植物了。你像南方種不出來蘋果樹,也結(jié)不出來蘋果。北方種不出荔枝樹、龍眼樹,也結(jié)不出來荔枝、龍眼。

俗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說明生物和環(huán)境的不同,也會造就植物與眾不同。而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種植物,它就是南方特有野生果樹之一,這種植物(野果)就是余甘果。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認識并了解這種奇特的植物(野果)。如果你是北方人,夏天去南方南方沿海地區(qū)旅游,那么一定要嘗嘗它的味道,非常奇特。

認識余甘果、了解余甘果
余甘果,原產(chǎn)于中國南方,它因其果實成熟之后,吃起來味道苦澀,但很快有回甘滋味,以其獨特的味道口感而得名余甘果。在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就記載了這種野果名字的由來,說:“余甘子......初覺味苦,良久便甘,故以名也”。

余甘果原名庵摩勒、阿摩勒、阿末羅果、摩勒果、庵摩落迦果,非常典型的印度名字,相傳它是唐代的時候跟隨佛教的傳播引入國內(nèi)的,至今佛教大量文獻中都有關(guān)于余甘果的文字記載。在《海藥本草》里說:“余甘果,摩勒果是也”。也有人叫它余甘子、油柑子、油甘果,例如在兩廣地區(qū),云南人則喜歡稱它為滇橄欖。

余甘果是大戟科葉下珠屬常綠小喬木或者灌木,它高可達8米左右。余甘果4-5月開花,6-7月份果實成熟,成熟之后的余甘果肉質(zhì),表面有很明顯的棱,呈黃綠色或者赤紅色,有點像我們兒時吃的李子。唐代文獻《唐本草》中就詳細記載了余甘果的外形特征,說它:“樹葉很細像合昏,花黃,實似李柰,青黃色,核圓,六、七棱”,描述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余甘果。

目前這種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兩廣地區(qū),云南、四川也有少量分布,是一種喜溫暖忌霜凍的熱帶植物,在北方基本上看不到它的身影。
余甘果的價值
余甘果樹是一種非常具有開發(fā)價值的果樹,是聯(lián)合國衛(wèi)生組織指定在全世界推廣種植的三大保健植物之一,可以說全身是寶。首先余甘果是可以食用的,其口感非常的特別,剛吃的時候有點苦澀,但是幾秒鐘之后,嘴里會感覺到非常明顯的回甘,非常獨特的味覺體驗。

余甘果吃法眾多,除了吃,還可以用來榨汁,制作果汁飲料?;蛘呷鳇c辣椒面蘸著吃,也可以用來燉湯。余甘果不僅現(xiàn)代人愛吃,其實在古代它也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水果,古代很多文獻中都有關(guān)于油甘果的食用記載。例如《本草拾遺》說:“取子壓取汁”,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將余甘果制作果汁飲料喝。

另外宋代《本草圖經(jīng)》里也有提到:“余甘果鮮果啖用”,同時期的《本草衍義》李又說:“余甘果為末,作湯點服”,可見余甘果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食用歷史。

余甘果不僅可以吃,它的藥用價值也非常的高,號稱“眾藥之王”,古代印度傳統(tǒng)醫(yī)藥中更是將余甘果視為“圣果”。我國1977年的《中國藥典》,余甘果就是首批“藥食同源”的品種之一。古人認為余甘果味甘、酸、澀、涼,拿來入藥,清熱涼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你像感冒咳嗽、咽喉痛,夏天煩熱口渴,都可以用到余甘果。
所以這個夏天如果你打算去云南或者兩廣、福建地區(qū)旅游,那么一定要嘗嘗它的味道。余甘果在南方沿海地區(qū)很常見,因為它不僅是果樹,同時也是非常優(yōu)良的綠化植物。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了。大家對于余甘果了解了嗎?你聽說過余甘果嗎?你有吃過余甘果這種野果嗎?大家有什么想說的,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分享您的見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