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外周刊》有趣優(yōu)質的海外資訊

(中英西三語版)

每周二、周五更新

掃描下圖二維碼加小雅,免費訂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什么是「達克效應」?

PART ONE.

好久沒有講「達克效應」了。

好久之前,孤閱的《北大學霸課》里,這是第一課。

什么是「達克效應」?

簡單地說,「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是兩位心理學家在 1999 年提出來的一個理論:

能力欠缺的人,既無法識別自身錯誤,也無法理解真正優(yōu)秀者的水平,因此往往高估自身水平;

而真正精通者,卻又容易低估自己,以為自己能做到的,別人也行。

所謂「越無知越自信,越專業(yè)越謙卑」。

說起達克效應時,都會配一張曲線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X 軸是能力,Y 軸是信心。

越往右知識越淵博、越廣、越深;越往上信心越足。

一個人對于一個領域還一無所知時,當然沒什么信心。

但是,只要學了一點點,取得了一點點成就,信心就會立刻爆棚。

「達克效應」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我小時候,我很難想象:為什么有如此多業(yè)余之人,在稍微知道一些事之后就去找專家辯論。

當然,專業(yè)有很多種,冒牌的也不少;但至少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對知識有一些敬畏之心。

然而,我們日常能看到很多人指點江山,每句話都信誓旦旦。

實際上,一般是認知水平越低,對自己的話底氣越足,所謂「愚蠢之巔」。

但是再往右,曲線就會有一個暴跌,也就是隨著你真正入門,你的信心會迅速跌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站在「愚蠢之巔」

PART TWO.

我自己早就已經從專業(yè)歷史領域中退出來了,進入到科普領域里面。

我當年的同班同學,現在都是各個大學里面的歷史系副教授,最牛的已經做到教授了,都算是中國歷史學人才的中堅力量。

上一次同學聚會的時候,這些仍然在歷史學耕耘的人,說的一些話我已經聽不懂了,只有虛心求教的份。

18 年前一起打 CS ,玩 FIFA 的毛頭小伙子們,已經眼睛里面冒著智慧了。

盡管如此,這些學者們給我建議的時候,他們都會很謙虛,說話也非常嚴謹,甚至有的時候讓我非常的惶恐。

我自己拼命向專業(yè)者請教「最近的學術前沿是什么?」、「現在要做科普的話,應該往哪個方向去走?」等等問題,尋求他們的建議。

這種建議實際上非常難得。但有意思的是,熱心的網友們給我了非常多的建議。

更有意思的是,還有不少人給我推薦書籍,告訴我應該看什么書。

有時候,這會給我一種穿越感:因為當初出版社的朋友,曾經就把這些書推給我,問我能不能幫著翻譯一下;不過這事不了了之了,因為我不太能確保自己有這個精力,或者勁頭去做完翻譯。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一封驚奇短信收到一條回信,這條回信把我大肆批判一番。

然而,讓我比較驚恐的是,這個小朋友說我應該去讀一讀《人類簡史》。

如果推薦的是學術前沿的書,我確實離開歷史學已經很久了,對當下的歷史學發(fā)展不是特別熟悉;但給我推了一本通俗讀物的話,這個孩子的歷史儲備可能也就這樣了。

我自己專業(yè)是政治史,所以這種情況我自己也經歷過:上完大一之后,我真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什么都知道,因為剛學過通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學的思考方式

PART THREE.

印象中《人類簡史》里有一段很有意思,說「小麥馴化了人類」。

本質上,這段說的是「農業(yè)社會的形成」,生產關系從此直接被束縛在土地上。

寫得很精彩,讀得讓人開心一笑。

因為我們在去讀歷史的時候,可能都有「冥冥之中必有其天意」的文學式幻想。

但當他說這句話時,其實我們要想的是:

人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變化的確不是無意識間產生的,變革背后是有一種意識的。

那種意識是偶然還是必然?如果是偶然,這些因素由什么塑造?……

研究歷史哲學越深入,就越不敢開口。

歷史的真相很難證偽,也很難證明,我們只能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假說。

假說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要蓋棺定論。

真正的道理,是不同立場的歷史學家在不斷地搜集證據、不斷地去論證、不斷地去證偽對方,在不斷地隔空「吵架」中越辯越明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走出「絕望谷底」

PART FOUR.

無論是歷史學科班出身的學者,還是民間史學家,在拿到史料時,都會考慮這四個問題:

問題一

這個文件是什么時候寫成的?

問題二

它是什么時候編纂成的?

問題三

我是怎么知道這些文件的?

問題四

還有什么史料是我沒能看到的?

把這幾個問題拼到一起,腦海中的圖畫就會出現一大片殘缺的內容。

這就像我們玩游戲開迷霧:在沒開之前,游戲好像不過如此;有了迷霧,游戲的門道多了起來。

玩到后面,我們發(fā)現,這里的門道實在是太多,我們會陷進一個接一個的困境當中。

這就是陷入到「達克效應」中的「絕望谷底」了。

等通過「谷底」,我們會抵達一個上升的「緩坡」,最終,我們會重新達到平衡,懂得越多,信心越足。

「達克效應」從來不是用來指責別人正站在「愚蠢之巔」的。

很多人剛知道這么一個認知偏誤,就覺得自己對人性、心理學了如指掌——這就陷入了「達克效應」的套娃。

發(fā)現了某一種看似非常簡單的思考方法,就恨不得在全網去刷,到處找人去說,這不是謙卑的做法。

送你一份「思維&語言」學習錦囊

▼ 掃碼加小雅▼

免費領取暢學禮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你希望入門歷史等學科

這里有一些嘗鮮小課

編輯|愷宸

排版|琳玥

諸位孤獨的閱讀者們,大家好。

由于公眾號推送規(guī)則的調整,很多讀者可能無法及時,甚至難以再看到孤閱的推文了。對此我們非常遺憾。

如果你還愿意繼續(xù)和孤閱保持聯系,希望能將孤獨的閱讀者公眾號設為星標,或者時常點開推送、在看、留言、轉發(fā)等等。

謝謝你來,希望我們能一直敢于知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