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滄縣鹽堿地長出的“雞跳腳”玉米面火了。

2024年7月,它入選《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成滄州唯一入選農產品。這玉米名兒怪,因植株矮,雞跳腳能叨著玉米粒得名。畝產撐死400斤,比普通玉米少一半還多,價格卻貴三倍。
滄縣南堤村書記袁振強,是這寶貝的“伯樂”。他平時愛走村串戶收“老物件”,專找壓箱底的農作物老種子。
去年臘月,他在五保戶土坯房里,發(fā)現(xiàn)了差點絕跡的“雞跳腳”玉米種。

那房子漏風又破舊,種子藏在房梁、炕頭、墻縫里,像藏著寶。
老袁捧著這些“土疙瘩”,眼睛都亮了,直說這是老祖宗的金疙瘩。“雞跳腳”玉米稈矮墩墩,才一米不到,像玉米界的“小個子”。
可就這“小個子”,讓農科院專家都點贊,說它耐鹽堿基因太寶貴。南堤村三千畝鹽堿地荒了十幾年,種啥都不長,它卻扎了根。

結出的玉米粒比普通的甜,熬粥更是香飄半條街,城里人開車來買。可一開始,村民都不看好,嫌它產量低,怕掙不到錢。老袁咬咬牙,自己掏錢包銷,還把玉米碴做成速食粥包。
配上滄州金絲小棗,三塊錢的玉米,賣出了三十塊的身價。
現(xiàn)在村里媳婦可神氣,說以前玉米論噸賣,現(xiàn)在“雞跳腳”論克賣。

合作社2000畝地,年產350噸,成了綠色食品,市場搶著要。省農科院王教授研究半個月,直拍大腿,說這基因夠搞十年育種。
老袁的辦公室像個種子博物館,掛著44個老品種,成了網紅打卡點。領導來看了都說,這些種子比文物金貴,得在地里活著傳下去。
現(xiàn)代農業(yè)追高產,可雜交品種怕天災,老品種卻像“打不死的小強”。旱了澇了鹽堿了,“雞跳腳”照樣結穗,抗災能力強得很。

現(xiàn)在滄縣熱鬧了,農大教授來取經,電商平臺談合作,非遺中心來考察。
合作社上了全自動加工線,真空包裝的粥包,掃碼能看種植故事。老袁說,老祖宗的寶貝,得用新法子傳下去,這叫老樹開新花。
有人納悶,產量低的老品種,為啥比高產玉米更值錢?

您想啊,它帶著耐鹽堿的本事,藏著老輩人的智慧,還有那鄉(xiāng)愁的味道。
城里人吃慣了大棚菜、高產糧,就念著這口小時候的香。可老種子保護也不容易,好多差點絕跡,全靠像老袁這樣的人到處找。要是沒他們盯著,這些寶貝說不定就沒了,多可惜。
“雞跳腳”的事,給咱提了個醒,老種子是寶,得好好護著。它們揣著對抗氣候變化的密碼,說不定哪天就派上大用場。
鄉(xiāng)村振興要靠啥?像這樣的“土寶貝”,說不定就是把金鑰匙。
您說,這老品種的價值,是不是比產量更金貴?關注天氣號,了解更多三農天氣事,咱接著嘮。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具體信息請以官方發(fā)布為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