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浩暢談歷史

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清朝皇帝皇太極駕崩,臨終前,他沒有留下任何遺囑。

于是為了爭奪皇位,清朝兩黃旗的軍隊支持皇太極長子豪格,兩白旗軍隊支持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雙方不服不忿地爭來吵去,為爭奪皇位而互不相讓。

最終,鷸蚌相爭之下,六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稱帝。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為什么毫無功勞、素無威信、年幼無知的福臨,會成為新任皇帝呢?

臨死前并沒指定繼承人的皇太極

皇太極死后,圍繞著皇位的繼承權,數(shù)派勢力開始你爭我奪地明爭暗斗。

當時,有三位人選,最有可能繼承皇位。

第一位,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當時代善年齡雖然已六十出頭,但努爾哈赤擔任后金大汗時是58歲,代善又資歷最老,建立功勛頗多,皇室地位最高,還掌握著八旗軍隊中正紅、鑲紅兩旗的軍隊,所以代善很有資格效仿父汗那樣老當益壯地繼承清朝皇位。

皇太極二哥、資歷深厚的代善

第二位,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當時的豪格,已有35歲,正處于年富力強的年齡段,同時在此前的對外征戰(zhàn)中,豪格在皇太極諸子中一枝獨秀,立下了非凡戰(zhàn)功,頗有當年皇太極在努爾哈赤麾下勇立戰(zhàn)功的大家風范,同時,隨著滿清貴族們接受漢文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長子繼承制這種漢人的皇位傳承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再加上豪格掌握著正藍旗的軍隊,兩黃旗的許多王公大臣都表態(tài)支持豪格,所以豪格,也很有可能繼承皇位。

第三位,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當時多爾袞只有32歲,比豪格還小三歲,不過他是豪格的叔叔,輩分比豪格高,智謀也比好勇斗狠的豪格高明,同時多爾袞在征討察哈爾蒙古勢力、進攻明朝時所立的戰(zhàn)功,也比豪格多,同時,多爾袞、多鐸掌握著正白、鑲白兩旗的軍隊,兩黃旗中,也有人支持多爾袞,所以多爾袞也有機會繼承皇位。

血氣方剛、足智多謀的多爾袞

可以說,在皇太極諸子中,豪格勇冠絕倫,最為優(yōu)秀;

在努爾哈赤諸子中,代善資歷深厚、支持他的子侄眾多,他的地位和威望均最高;

至于多爾袞,雖立下眾多戰(zhàn)功,但為人謙遜有禮,很得八旗王公大臣們的擁護和愛戴,尤其是多爾袞得到了多鐸、阿濟格等兄弟的鼎力支持,而代善和豪格,則沒有強悍兄弟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先帝的態(tài)度也至關重要。

在皇太極生前,由于曾經(jīng)是競爭汗位的對手,所以他對代善采取的是打壓征服的態(tài)度和策略;

對豪格,由于是自己的長子,所以皇太極是以深沉厚重、鞭策教育的外冷內(nèi)熱姿態(tài)來對待的;

至于多爾袞,由于在眾多兄弟子侄中,多爾袞最為精明能干,有高明的大局觀和不戰(zhàn)屈人的戰(zhàn)略思想和優(yōu)異行動,所以皇太極將多爾袞引以為征服遼東乃至中原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和難得知己,對他愛護有加。

前任皇帝的態(tài)度,對八旗王公大臣們的選擇繼任之君,也有很重要的影響,皇太極當初能夠繼承后金汗位,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因為先大汗努爾哈赤對代善、莽古爾泰、阿敏,沒有對皇太極那么親近信任、重用有加。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議立新任皇帝的大會在崇政殿召開。

會議一開始,皇太極直接管轄之兩黃旗的軍隊就包圍了會場,同時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率先提出,必須立先皇之子為新帝,不然兩黃旗必會為捍衛(wèi)先皇利益,與異己之人兵戎相見不死不休!

支持皇太極兒子繼承皇位的鰲拜

見識到兩黃旗大臣和軍隊的虎視眈眈,懾于皇太極所統(tǒng)勢力的余威,有心爭位的多爾袞不敢明確表態(tài),他只是淡定從容地安撫道:“你們兩位先退下,討論繼承人的事情,由八旗諸王公大臣們商定,目前還沒有定論,等有眉目了,再請你們發(fā)言?!?/p>

由于多爾袞沒說什么利益攸關的話,所以索尼、鰲拜只能略顯尷尬地退出會場。

緊接著,年輕氣盛的多鐸挺身而出,他慷慨陳詞地表態(tài),支持睿親王多爾袞繼承皇位。

面對二愣子多鐸的直白舉薦和殿外兩黃旗勢力的磨刀霍霍,多爾袞沒有明確表態(tài)。

多鐸見多爾袞沒有呼應自己,便想渾水摸魚地轉(zhuǎn)換思維道:“如果多爾袞不愿意繼承皇位,那就讓我來繼承皇位吧,父汗努爾哈赤的遺詔中有我的名字?!?/p>

豫親王多鐸

努爾哈赤生前,確實非常寵愛多鐸,不過在經(jīng)過皇太極長達十余年的統(tǒng)治后,人們感念更多的是皇太極,而不是努爾哈赤。

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眼見弟弟多鐸就要成為被眾人聯(lián)合打擊的出頭鳥,多爾袞為保護弟弟地回護道:“肅親王豪格也在父汗遺詔中,你多鐸不是唯一的繼位人選?!?/p>

面對哥哥多爾袞的引眾人反對豪格、替自己解圍,多鐸心領神會,他明白過來,以兩白旗的實力,雖想當出頭鳥,但很難抗衡其余各勢力的聯(lián)合反對,可他轉(zhuǎn)念一想,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豪格繼承皇位。

于是多鐸繼續(xù)推薦道:“禮親王代善德高望重,最有資格繼承皇位。”

代善雖說是皇太極兄長,位高權重,但隨著身體的年老力衰和精力不濟,知難而退的他已丟掉了早年覬覦最高權位的野心,此時的他只想平衡各方勢力,不想讓八旗內(nèi)部四分五裂互相內(nèi)斗,于是他兩面討好地回道:“睿親王多爾袞如果當上了皇帝,自然是我大清的福氣。不過我認為,肅親王豪格是先帝的長子,立他為皇帝也頗為可行。至于我嘛,已年事頗高,實在難以承擔皇帝重任,還請你們在以上兩人中擇賢而立吧?!?/p>

豪格一聽代善提到自己,一時間頗為高興,可他在見到多爾袞、阿濟格、多鐸等人的遲疑不定,在見到其他王公大臣們的冷淡反應后,便自討沒趣地說道:“我德望粗淺才能淺薄,不能擔任皇帝大任。”

說完這些佯裝謙讓的話后,豪格揚長而去,兩黃旗大臣們見豪格無故離去,而多爾袞還在籌謀于皇位,便惡狠狠地再次表態(tài):“如果你們不冊立先皇之子為新帝,我們誓死反對,絕不答應!”

代善見自己的提議引得豪格離去,多爾袞寸步難行,兩黃旗大臣劍拔弩張,便不再趟議立皇帝這一渾水,他也悻悻而退。

這時,殿中呈現(xiàn)出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和兩黃旗大臣對峙的局勢,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見多鐸粗魯莽撞、豪格故作謙讓、代善花甲神傷、兩黃旗大臣不是先皇之子為帝就不商量的難解態(tài)勢,多爾袞將自己深思熟慮已久的計劃和盤托出,他對兩黃旗大臣們安撫道:“你們不用著急,我有個提議,既然肅親王豪格自稱才德不堪皇位,那我們就擁立先帝的第九子福臨為新帝吧?!?/p>

提出解決方法、深謀遠慮、雄才大略的多爾袞

當時的福臨,只有六歲,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心智和威望,可他是皇太極之子,符合兩黃旗大臣們的要求。

而濟爾哈朗,一聽要讓一個小娃娃繼承皇位,來處理清朝將要踏平山海關、平定中原的諸多疑難國政,頗感滑稽可笑,他正要表示反對,這時多爾袞瞅著濟爾哈朗繼續(xù)提議道:“鑒于福臨年幼,還不能獨自處理國家大事,所以不妨先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暫時輔佐新帝,分領八旗軍隊,等到福臨長大成人后,我們再歸政于他,大家覺得如何?”

兩黃旗大臣們一聽,要立的新帝確實是先皇之子,也就不再反對。

濟爾哈朗一聽自己有輔政之權,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也對多爾袞的提議深表贊同。

代善聽說這個提議后,見立的新帝是皇太極之子,且沒有激起大的爭辯沖突,他也樂見其成地沒有反對。

至于肅親王豪格,本來以為自己離開后,兩黃旗大臣會與多爾袞、多鐸等兩白旗勢力斗個兩敗俱傷,到時他再以先皇長子的身份平復眾議漁翁得利,那皇位還不是唾手可得?

可在群臣都擁立九弟福臨為新帝時,豪格深覺自己被多爾袞給涮了。

好一招化解矛盾以退為進!

兩黃旗大臣是認先皇之子為主,不認其他人的狠角色,可先皇之子并非只有豪格一人。

豪格很后悔,本來在兩黃旗、正藍旗、兩紅旗的支持下,他本來已勝券在握,可由于自己既受漢文化的影響懂得了故作姿態(tài)以收買人心的謙虛忍讓,又學了漢文化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策略,想坐視兩黃旗與多爾袞、多鐸的兩白旗相斗,自己再在兩方勢力兩敗俱傷時從容收拾殘局、順利登位,豪格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明,可他的格局終究比多爾袞、代善小了許多。

多爾袞、代善等人,考慮的不是內(nèi)斗,他們考慮的是如何盡快緩和各派矛盾,選一個各勢力都能接受的新帝,然后再團結(jié)八旗子弟們、萬眾一心地沖入山海關以南,攻略中原,平定天下。

豪格很后悔,自己沒擁立一個親善的弟弟,再提議由自己輔政,那靠著支持自己的五旗勢力,與只有兩旗支持的多爾袞抗衡,實力較弱的多爾袞還能翻得起什么風浪?

可事到如今,福臨繼承皇位,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等)、兩紅旗大臣們(代善及其子孫們),都由支持豪格,轉(zhuǎn)向為支持福臨,同時,兩白旗也支持福臨,豪格成了只有正藍旗支持的勢單力孤者,多爾袞反成為最多勢力支持的幕后掌權者,真是令人既氣憤又無可奈何。

可豪格自己釀的苦酒,只能自己忍著喝。

公元1643年八月,年僅六歲的皇太極九子福臨,登上了篤恭殿的皇帝寶座,成為清朝建立后的第二位皇帝,次年改元順治,他就是順治帝,鑒于新帝年幼,在皇太極末期地位崇高的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暫時代替皇帝處理國家大事。

日后親政的順治帝福臨

如此,皇太極死后遺留的皇權真空,很快便被九皇子福臨,以及在后面輔政的濟爾哈朗、多爾袞填補。

這場皇位爭奪戰(zhàn)中,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豪格的叔叔,為人聰明睿智,如皇太極一般喜歡讀書,勤于騎射,最重要的是,多爾袞顧全大局,有經(jīng)略天下的野心和雄才大略。

而豪格雖然也軍功卓著、資歷深厚,是皇太極兒子中一枝獨秀的翹楚,但是他粗疏莽撞,只學會了漢文化之形,沒學會漢文化之實。當時的重中之重,不是挑起各旗勢力的內(nèi)斗,再由自己一方趁機漁翁得利,而是巧妙布局,聯(lián)合盡可能多的勢力支持自己,孤立甚至壓制反對派,再從容團結(jié)各派實力,揮兵入主中原、統(tǒng)一天下。

在這點上,多爾袞功勛彪炳、資歷雄厚,輩分高、足智多謀,確實比豪格高明。

當時,天下的大勢是,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政權在中原橫掃千軍一家獨大,明朝在內(nèi)憂外患之腥風血雨的沖擊中搖搖欲墜,清朝在激烈的皇位角逐中,有驚無險地再次整合實力團結(jié)對外,此時的天下,在不遠的將來,會由哪方勢力當家做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