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在大家印象中是高潔、清麗、自有風骨的,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寫過贊揚蓮花的文章。比如 這出自周敦頤《愛蓮說》,《愛蓮說》全文不過百余字,對每個中國人來說是不會背誦也聽說過,這最出名的兩句早已深刻在每個中國人的記憶里,甚至是不少人信奉的座右銘。不過相比起文章,作者周敦頤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就不是那么清晰了,那么寫下這樣千古奇文的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周敦頤原名周敦實,又名周元皓,字茂叔,謚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和稱北宋五子,其中程顥和程頤還是他的學生。周敦頤出身汝南周氏,家風優(yōu)秀,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家中文化氛圍濃厚,與父母和兄弟姐妹關(guān)系都非常好。 周敦頤從小就熱愛學習讀書,而且非常能靜得下心,天圣七年(1029),年僅十四歲的他就在向父母請示后帶著仆人周興、一些簡單的行李和大量書籍奔向山中的月巖溶洞中靜心讀書思考。這是很多成年人都難以做到的事情,但還是個小少爺?shù)闹芏仡U卻能做到,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心性,后來有如此成就也是理所當然的。 本來周敦頤可以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成長,但造化弄人,年幼的他不得不學會一次又一次和至親告別。周敦頤有一個大他十歲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周礪,一個小他四歲的弟弟周敦賁,還有一個大他五歲的姐姐周季淳,孩子們之間關(guān)系非常好,經(jīng)常在一起玩樂,但在天圣六年(1028),她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僅兩個月后弟弟周墩賁也因病夭折。 家中突然走了兩個人,大家都沉浸在悲傷中??刹痪煤蟮奶焓グ四辏?030),周敦頤的父親也因病去世了。一家之主走了,周敦頤的母親無奈之下只得帶著他長途跋涉兩個多月去投奔他的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孤兒寡母就這樣安定下來,但好在鄭向?qū)ψ约旱慕憬愫椭蹲雍芎茫抑芏仡U聰慧仁孝,深受舅舅鄭向喜愛,所以他們之間關(guān)系非常融洽, 鄭向知道自己的侄子酷愛白蓮,于是就在鄭向就在自家宅前的湖邊構(gòu)亭植蓮,周敦頤常在此處參經(jīng)悟道。景祐三年(1036),鄭向還將朝廷的恩蔭的名額給了周敦頤,雖然只是朝廷將作監(jiān)主簿這樣的小官,但周敦頤也是真正走入了仕途。本來一切都很美好,但變故又一次猝不及防到來。 景祐四年(1037),舅舅鄭向和母親相繼去世,周敦頤一下子就失去了兩位至親,在悲痛之中他暫離官場,在潤州鶴林寺中開始為期三年的守孝,在這期間期間見過 周敦頤很有政治抱負,嘉祐五年(1060)六月,他遇見了王安石。這二人之間彼此仰慕已久,于是在一個晚上周敦頤應邀造訪了王安石,二人坐而論道,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與觀點。整整一夜,二人沒有絲毫困倦,反而是越說越激動。直到周敦頤離開,王安石還仍在回味感慨,甚至一直思考忘記吃飯睡覺,這是一次對二人思想的巨大提升。 三年后嘉祐八年(1063)的五月,周敦頤應邀與一群文人墨客聚會玩樂,大家才情高漲,紛紛寫詩作文。周敦頤厚積薄發(fā),提筆而成,眾人看后都甘拜下風。這篇文章就是《愛蓮說》 周敦頤一生恪守著初心,堅守著自己如蓮的品性始終如一。他一生潛心好學,晚年隱居,最終在熙寧六年(1073)六月七日,他病逝于廬山濂溪書堂,享年五十七歲。
北宋時期真正的大儒,他寫下的這篇119字文章,中國人幾乎都會背

熱門跟貼